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的6個技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在的家長,總喜歡替孩子「著想」,把孩子自己該做的事情全部包辦。

孩子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話,總有一天會因為離開父母的照料而手足無措,喪失立足社會的根基。

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有什麼作為?即便孩子的功課門門優秀,但由於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也將寸步難行。

孩子對家長的依賴程度,是不相同的。

有的孩子到了上學階段還不會自己穿衣服、整理書包,而有的孩子還沒上學就開始幫著大人做家務。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關鍵在於家長是否放手讓孩子去干。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家境不太好的孩子自理能力強,主要是因為家庭不具備優厚的條件讓孩子享受,家長不具備寬裕的時間為孩子打點一切。

只要家境好轉,父母有了閒暇,孩子自可把自己的一應事務交給父母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就隨之下降。

有個別家長卻會對這個觀點不屑一顧:「讓我的孩子掃地、洗衣服,整理房間?別逗了,那是孩子該幹的事嗎?我的孩子長大了就是大老闆,要處理整個公司的事務,幾百萬、幾千萬的大項目要簽約,哪用得著幹這些雜活?自有保姆、清潔工去干。

財大氣粗的暴發戶家長,從來不會設想自己的孩子會面對另一種境況,只是幻想孩子生活在天堂里,大小瑣事都由屬下打理好了。

姑且不論這是不是痴人說夢吧,這類家長畢竟還有說這番話的資格,然而那些家境一般、卻包辦了孩子所有瑣事的家長又是做何打算呢?他們也是幻想孩子當大老闆嗎?這種狀況說明,許多家長並沒有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明確意識,要麼完全包辦代替,使孩子失去這種鍛鍊機會;要麼放任不管,任由孩子自己摸索。

在美國那樣發達的西方國家裡,家長對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卻是異常的重視。

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家長就逐步指導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能獨自處理的事務越來越多,對家長的依賴程度也就越來越低,這就為孩子的自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家長多半是出於溺愛心理,只想讓孩子過得更舒適些,盼望孩子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學習上,實現「望子成龍」的夢想。

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所以,作為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從日常小事做起:

穿衣服、洗衣服、掃地、整理房間、整理書包、包書皮,所有這些事情都應逐步交給孩子自己完成。

就是上學、放學接送孩子這項事務,家長也該放手了;如果不是路途特別遙遠,家長盡可讓孩子自行來去。

2.家長需要狠心一點:

看來,在當前溺愛成風的大氣候下,要想加強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還是需要家長下一番狠心的。

當孩子抱怨說:「別人家的爸爸媽媽都對孩子好得不得了,好多活都替孩子幹了,怎麼你們對我這麼不好呢?」試問,在這種情況下,你還能堅持下去嗎?

3.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自立:

讓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日常生活的鍛鍊中逐步走向完善,有條理,會安排,巧打算。

那麼不僅使孩子從小學會了自立,而且也使孩子擺脫了依賴大人的惡習,心理也健全起來。

4.讓孩子多干力所能及的活:

讓孩子多幹些力所能及的活,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事務,是孩子能夠辦到的。

雖然有時會引發孩子的不快和怨言,但從長遠來看,卻非常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家長只要把道理給孩子講清楚,孩子還是很樂意去做的。

5.讓孩子嘗試當家作主:

我們總認為孩子年紀太小,許多事情都辦不好,因此不願放手讓孩子多幹活,唯恐孩子把事情辦砸了。

其實越是對孩子束手束腳,越會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

孩子想:「反正做這樣的事情輪不到我,我還不如自自在在地玩呢。

」如果孩子時時處處求助於大人,做事毫無主見,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喪失殆盡。

如果孩子失去了自信,那麼孩子遇事就束手無策了。

6.適當的誇誇孩子:

當孩子學會處理一件日常事務後,家長應記著誇獎他一番:「真不錯!真能幹,是個大人了!」那麼孩子的興致一定更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溺愛不是愛,只會毀了孩子

近日朋友圈流傳著一個視頻,視頻一位接孫子放學的奶奶,因為沒帶錢被十歲的孫子當街辱罵,甚至拳腳相加。「你個老不死的……」「誰讓你不帶錢的?你不帶錢我吃什麼……」「我不管,我就要吃,沒用的老東西,怎...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家長如何做

【康Q母嬰網原創稿件,歡迎轉載但需註明出處】父母的教育,對於孩子日後會是什麼樣的人有很大的關係,想讓孩子未來能夠更好的成長,獨立性的培養很重要,如今雖然二胎政策放開了,但還是有很多人選擇只要一個...

對於孩子,你愛對了嗎?

在中國,家長往往捨不得讓孩子離開自己身邊,想要將孩子牢牢的拴在自己的身邊,父母這麼強烈的控制孩子,其初衷是從內心希望孩子過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