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媽」式陪讀傷不起,育兒焦慮算不算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晚上十點多,從樓上傳來一個女人的咆哮聲:「什麼關係?!啊?!什麼關係?!說!到底什麼關係?」我那顆八卦的心瘋狂地跳躍起來,趴到窗台上支起耳朵認真地聽著下文。

女人繼續氣憤地喊道:「互為相反數啊?!"……我默默地關上了窗戶。

陪讀的媽傷不起呀!

——這則媽媽吼孩子作業的段子日前刷爆朋友圈,搞笑幽默之餘也道出陪讀媽媽們的辛酸淚——原本乖巧的好孩子,作業時間一到,秒變成「熊孩子」,有100種方法等著逼瘋陪讀媽媽:磨蹭拖拉、粗心大意、心不在焉、無理取鬧、藉機走開……讓媽媽瞬間進入更年期。

有人戲稱:當代女性快速衰老的真正元兇就是陪娃寫作業。

前不久,UC大數據發布了國內首份《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

數據顯示,媽媽焦慮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均為一、二線城市,其中最焦慮當屬上海媽媽們。

其次是北京、深圳、南京、廣州、武漢、西安、天津、杭州、濟南。

80後媽媽作為首代獨生子女,成為最焦慮人群,超過90後與70後媽媽。

在職業方面,從事金融、網際網路行業的焦慮媽媽人數遠超其他行業,全職媽媽、個體戶、媒體、教職工、醫務人員、公務員的焦慮指數位列前茅。

那麼,「吼媽」式育兒焦慮究竟算不算心理疾病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東方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馬希權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所謂心理疾病是指達到臨床診斷標準的心理障礙,焦慮障礙是臨床常見的心理問題,"大部分關注育兒的陪讀媽媽不會達到心理障礙的標準,但顯然一些媽媽具備了『廣泛性焦慮』的症狀。

臨床表現包括三個方面:

情緒方面:經常處於緊張不安、急躁、憂慮的體驗中,特徵性的表現包括:杞人憂天,莫名擔心不祥之事會發生;容易發火,尤其面對親人熟人時。

身體方面:心慌頭暈、頸肩部肌肉緊張疼痛,有的人胃口不佳,或者伴有小便次數增多;

行為方面:坐立不安、無法安靜有效地工作、學習,有的人需要別人陪伴,這個陪伴意義頗深,在形式上可以是被動的需要照顧,也可以是主動的找個人發火、發泄心中淤積的負面情緒來平衡和緩解焦慮。

育兒中吼孩子作業的媽媽有此類「陪伴」的嫌疑。

如今很多家長被"孩子的教育要趁早,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洗腦,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時,就會用激烈的手段去表達,甚至將自己的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從而影響親子關係,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

馬希權副主任醫師稱,父母作為孩子的主要撫養者,其教養行為和心理健康都對孩子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所謂言傳身教,溝通的方式體現了「身教」的效應,焦慮的父母會隱隱地、不自主地把這些負面信息傳遞給孩子。

「在心理治療中有'代際傳遞'理論,說的是父母一輩的生活、人際溝通方式,甚至擇偶偏好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下一代。

那麼,當家長用激烈的手段去表達時,代際之間的社會學習效應就會發生。

這恐怕是最重要的負面影響。

而對家長來說,激烈不當的育兒方式其實一方面妨礙了有效的溝通,未必達到讓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預期效果,因此而產生失望和挫敗感;另一方面,對自己情緒失控甚至借題發揮的行為會事後內疚、自責。

這些負性的情緒與不當的行為會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馬希權副主任醫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焦慮往往是來自於自身的負面情緒,孩子的「成績不如預期、做作業不自覺」這些行為、表現只是作為外來的「誘發因素」激起了家長本身固有的內在情緒,而孩子是「背鍋者」。

馬希權副主任醫師稱,家長的焦慮情緒可能來自工作壓力、不良的夫妻關係,與其他家庭成員、朋友或同事的衝突等,甚至個別的家長本身就是需要臨床干預的焦慮障礙患者。

所以當焦慮情緒來襲,要處理的不僅是孩子不盡如人意的表現,還有家長自己的心理狀態。

通常,產生育兒焦慮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的現實表現和家長的預期值之間差距太大。

馬希權副主任醫師建議,"吼媽"們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作出客觀評判,適當調整期望值,進行更有效的溝通。

親子間的有效溝通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傳遞信息的內容:直接、精確、清晰。

直接是以第一人稱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隔壁家的孩子如何如何」這樣的間接比較的方式表達;精確,意指就事論事,討論的範圍限定在某個明確目標或主題上,不要泛化到整個人的人格層面,比如「學習不好,真是笨」。

清晰,是要簡單,讓孩子聽得懂,不先入為主,以成人化的思維與孩子交流,不講一些成人世界中的大道理。

二是傳遞信息的方式:態度溫和堅定,保持禮貌和冷靜,有尊重和確認的姿態。

「切不可對孩子進行打罵,否則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負面影響。

」馬希權副主任醫師表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育兒終於不靠揍了,溝通還在靠吼?

昨天有位媽媽問我:我看了無數的育兒書,學了好多的育兒方法,可是每次孩子淘氣都會忍不住一頓打罵。打罵孩子,後悔內疚自責,發誓改過自新,下一次忍無可忍又出手。打,自責,立誓,再打,再內疚.........

育兒終於不靠揍了,溝通還在靠吼?

昨天有位媽媽前來諮詢,問我們:「我看了無數育兒書,學了好多育兒方法,可是每次孩子淘氣都會忍不住一頓打罵。自己過後也很後悔,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天因為孩子把書撕壞了,我又打了他....我要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