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如何治癒熊孩子的「多動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德國,小孩子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被尊重的。
哪怕只是玩拼圖,大人也當做未來的工程師在做研究來看待;孩子在畫畫,那麼就是畫家在作畫;孩子在觀察植物,那就是生物學家在做實驗……
德國人專注度高,似乎也與他們的這種教育環境有關。
哪怕是很小的孩子,也都能很自然的告訴你他/她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臉上的那種堅定及確定感讓大人非常驚訝。
「專注力去哪了」
對於中國家長來說,自己的孩子坐不住、浮躁,做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這一秒鐘還拿著沙包,下一秒鐘就已經在想撈魚了。
很多家長甚至以為孩子得了多動症,心急如焚。
但最大的問題似乎不是讓孩子喜歡上什麼,而是讓他們形成一個習慣,做到有始有終,能將一件事情堅持下來。
其實專注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我們可以看到小寶寶會執著的啃咬一個玩具,一本連環畫能看無數遍,玩沙土時甚至可以無限次重複做出將桶裝滿再倒出這一個動作……專注的能力深深的烙印在人類的基因中,每一個孩子在最初都不缺少這一能力。
但,為什麼我們當今的孩子越來越不能專注呢?
應該看到,人類社會這兩百年的發展是翻天覆地的,我們的生活和原來再也不會一樣了。
人類的生活方式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單生活變成了忙碌而多元的時代,無論工作、娛樂還是生活,有越來越多有趣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有越來越精彩的體驗、周到的服務,讓你不必獨自獨立完成一件事情。
這一現實帶來了一個直接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父母無法在家裡專注的陪伴孩子,無法接受孩子24小時的「簡單」需求、無法自己進行母乳餵養……因為家長自己的需求越來越多,對孩子應有的關注就越來越少。
尤其是多媒體產生之後,人類就更難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有太多的信息與資訊在我們面前。
越來越多的家長養育孩子,但靠的是各種各樣的數據,而不是實際的感受著自己的孩子。
孩子們也因為電子媒體的發達而日益生活在充滿聲色光影刺激的世界中,就更不容易靜下心來看書、思考和學習了。
所以,當家長自己都無法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時,如何能夠苛求孩子注意力集中?
「規則的培養」
觀察德國社會,讓德國孩子更能專注於一件事情的原因也許首先在於從小對規則的認識培養。
比如吃飯,在德國,孩子們從小就被告知,吃飯時一定要安靜,嘴裡儘可能不要發出任何聲響,這是起碼的禮儀。
當走在馬路上,紅燈亮起時就不能通過馬路。
進入房間必須要脫鞋,見到熟人要打招呼,玩遊戲的時候也會教育孩子要遵守規則,不能夠賴皮。
此外,德國家長還會和孩子一起制定生活里各種瑣事的規則,包括幾點起床,幾點睡覺,堅持早鍛鍊,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見到老人要有禮貌等等,這其中最強調的就是原則問題。
但德國家長很少親自監督孩子,在很多的場合下,監督孩子是否遵守規則的只有孩子自己。
除了在家庭中,學校和社會也會鼓勵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德國的規則教育其實是無處不在的。
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規則,集中注意力和專心也是規則之一。
德國家長每次在孩子做事之前都會把規則給孩子講解清楚,比如放學後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必須寫完作業才可以玩,這是規則。
但同時也允許孩子提出反面意見,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去做他們願意做的事情。
「不要隨便打斷孩子」
必須要說明的是,如果做一件事情超過二十分鐘,孩子想做點別的事,起來動一動,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越是年幼的兒童,越不能長時間保持注意,但這並不代表兒童的專注力不夠,兒童的專注力實際很容易受到干擾,很難抑制與任務無關的思維活動。
另一方面,當我們從職場回歸家庭,每天看著孩子做一些「無聊」的事情的時候,大人往往會受不了,把自己對意義的理解強加在孩子身上。
有一種專注力叫「大人覺得孩子應該喜歡什麼」,這其實是家長將自身意志強加給孩子之後的行為,並不是孩子不夠關注的問題。
家長們無疑是希望孩子專注的,但總在不知不覺間破壞了孩子的專注。
他們對待成人的專心工作會小心翼翼,不去打擾,但是對孩子卻肆意打斷,他們從沒想過打斷孩子可能造成的惡果。
很多孩子專注的行為被成人隨意打斷、隨意阻止,但如果想要孩子坐得住,那麼首先就要保護孩子的專注行為,不隨意以任何理由打斷孩子。
哪怕即將要吃飯、即將要睡覺、即將要出門、即將要回家……尊重孩子的任何一種專注的活動。
當孩子在做一件事情,與其說是讓孩子玩得更盡興,不如說這也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一個好機會,「盡興地玩=專注地玩」。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在安靜、自然、簡單的環境中可以做更多對形成專注力有幫助的事情。
比如木工,當老師在一片草坪上帶著孩子們鋸一段木頭,然後雕刻成自己心目中的任何形狀,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會被吸引到手上的工作中來,這是因為當人專注進來的時候事情也變得有趣了。
在營地的手作課上,孩子們會體會到不被打斷的神奇。
老師僅僅過來指導一下孩子們的姿勢,告訴他可以找他幫忙,但老師卻從來不會打斷孩子。
「榜樣的力量」
最後,大人自己是否真正沉浸在一件美好的事物或工作中,這對孩子很重要。
哪怕大人只是在認真開心的洗碗打掃房間,孩子的狀態也會完全的不一樣。
在埋怨孩子不專心的同時,大人也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做的不夠的地方。
比如家長有沒有親身示範給孩子有規律地生活,營造簡單而有規律的家庭生活節奏。
每天起床、吃飯、做遊戲、睡覺、講故事的時間都應該安排得較為固定,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此外,安靜整潔的環境也能幫助孩子形成好的習慣。
這些要做的工作包括家中物品的擺放體現一定的秩序,孩子的用品和玩具收在固定位置,每次不給孩子過多的玩具,成人在家裡不大聲說話和看電視,不做孩子的干擾源等等。
必須要提醒的是,孩子狀態不佳的時候,比如傷心、疲憊、有壓力或者生病時,是很難集中注意力的。
此時家長要多給予孩子關愛,而不是盲目地嚴格要求。
因為只有在保持愉快心情時候,孩子才更易於專心致志地做事。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文字為iYouth原創。
更多德國教育資訊請關注iYouth官微/官博:iYouth國際營地教育
孩子的專注力是這樣被破壞的,90%家長中招!
案例一:3歲的木木在認真地塗鴉,爸媽在客廳里喊:「出來吃水果了!」孩子吃了幾片後繼續回去,這時奶奶心疼地拿著毛巾去給孩子擦汗,「乖孫真的辛苦了!」,孩子發現了新毛巾上面的圖案,丟下了手上的筆拿著...
打斷孩子看電視,竟成扼殺孩子專注力的第一宗罪!
上課容易走神,做作業老坐不住,一會兒上洗手間,一會兒喝杯茶,孩子這些專注力較弱的表現相信困擾不少家長。然而,殊不知這跟孩子小時候很多父母錯誤愛的行為是息息相關的,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悄悄地扼殺了孩...
家長必讀:孩子做作業不專心 都是父母給催出來的
您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家的孩子專注力不夠?做個作業總是東張西望,心不在焉;上課聽講,總是開小差,課堂效果一點也不好……專注力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非常重點去培養的一種習慣,一些家長甚至可能帶孩子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