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敏感期——收官,攻城掠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細節1:亂抓東西——體驗手的功能

孩子在進入了動作敏感期中的手部敏感期時,特別喜歡黏糊糊的東西,孩子在用手抓的時候,手指靈活性與感覺系統都能得到鍛鍊。

孩子在1~1.5歲的時候,是將手和整個身體平衡聯繫起來的重要時期。

而孩子之所以會去捏和抓那些細小的容易變形的東西,就是在發展自己小手的肌肉和手眼協調的能力。

在面對喜歡亂抓的孩子的時候,父母應該做到:

第一,給予孩子抓的自由。

給予孩子抓的自由,既是在幫助孩子認識世界,也有利於孩子智力的發展和手部靈活性的鍛鍊。

第二,為孩子提供可以抓的物品。

孩子喜歡抓黏黏的、軟軟的東西,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相應的物品,如果說香蕉、麵條、奶酪、果醬等,會讓孩子弄得滿身都是,又不方便清洗。

家長完全可以換一些柔軟可以變形的玩具,只要保證時常清洗乾淨就好。

第三,陪著孩子一起玩抓東西的遊戲。

父母可以陪著孩子一起玩抓的遊戲,父母一抓就變成了別的形狀,然後孩子就會想要去抓,可是孩子的力量畢竟比不過大人,那麼形狀變化的就可能會很小。

孩子為了能夠成功地模仿父母,在以後的日子裡,可能沒事就會去抓一抓,進而讓自己的手部力量得到很好的鍛鍊。

建議

小麵糰 訓練目的:滿足孩子想要抓東西的需求,鍛鍊孩子的手指靈活性與想像力。

訓練方法:

1.準備兩塊相同的小麵糰。

2.一塊麵糰交到孩子手中讓其自由地抓,隨意地捏。

3.媽媽將自己手中的麵糰捏成一個小動物或者變成正方形、三角形。

4.孩子在看到媽媽能夠將麵糰變成某種形狀之後就會開始嘗試模仿。

5.媽媽可以引導孩子自由地將手中麵糰做成任何形狀。

細節2:模仿——別人做什麼就做什麼敏感期解讀

當孩子出現模仿行為的時候,就說明他們的心智已經發展到了領悟和掌握一種行為背後的能力的時刻。

寶寶們通過模仿將自己身體行為上的本能激發出來,並且最終成為自己的能力,模仿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動作的模仿、語言的模仿、氣質的模仿,甚至是風格也可能會模仿。

孩子的動作模仿大多是模仿自己熟悉的人,最多的就是父母,比如說父母做飯,他們也會做飯,父母掃地,他們也會掃地,這一個階段可能會很長,也可能會很短。

在這一時期,寶寶們看上去沒有自我,但卻是形成自我的關鍵。

在模仿的過程中,孩子能夠學習到很多東西,並且逐漸會懂得自我創造。

面對喜歡模仿其他小朋友的孩子,父母應該做到:

第一,理解並且尊重孩子的模仿行為。

模仿是一種了不起的成長模式,孩子通過模仿來完成自己的社會化。

像故事中的妞妞之所以會去模仿豆豆,其實就是發覺自己在某個或者某些方面不成熟,做得不夠好,而她認為豆豆做得非常好,比自己優秀,所以她才會去模仿。

在孩子模仿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理解並且尊重孩子的模仿行為。

第二,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模仿環境。

孩子通過模仿對方的一言一行,來學習新知識、掌握新能力。

比如說故事中的妞妞模仿豆豆,在看到豆豆吃自己並不喜歡的菜時,她也會選擇去吃,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極大的進步,就是一種非常棒的模仿行為,父母應該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模仿環境,在為孩子選擇幼兒園或者選擇鄰居的時候也應該三思。

建議

紙飛機 訓練目的:鍛鍊孩子雙手的靈活性與控制能力,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訓練方法:

1.準備好一些廢舊的紙張,作為疊紙飛機的原料。

2.父母疊一簡單的紙飛機,然後丟出去,吸引孩子的興趣。

3.讓孩子自己嘗試疊一隻,和父母比賽誰的紙飛機飛得更遠。

4.鼓勵和引導孩子去改進飛機,讓飛機飛得更遠。

細節2:經常打人——吸引別人的注意

孩子在進入感官敏感期之後,打人是其成長過程中一種正常的表現。

一般孩子在9個月大的時候,手部的功能會突然出現巨大的發展,手腕與上臂的控制能力會得到極大提高。

這個時候,孩子打人其實就是在對手臂肌肉進行鍛鍊。

同時,孩子打人可能是因為他想要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是想要通過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思想,還有可能是太過興奮而控制不住肢體。

孩子打人的行為是一種正常的表現,並不是孩子有暴力的傾向。

面對喜歡打人的孩子,父母應該:

第一,不要對孩子打人的行為太過敏感。

父母絕對不要對孩子打人的行為表現得太過敏感,如果父母看到孩子打人就對孩子嚴厲管教,那麼孩子就會發現自己打人,能夠贏得父母更多的關注,這會在無意之中助長孩子打人的行為。

久而久之,孩子原本並無惡意的打人行為就可能會發展成為一種習慣。

第二,要注意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

大多數的父母在孩子學會走路之後,就不會像以前孩子那樣關注孩子了,不會再注意孩子的每個動作、每個表情和每個細節。

孩子不論什麼時候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父母對於孩子的關注卻突然減少,會讓孩子在心底困惑,父母是不是不再愛自己了,不再關注自己了?於是他們就會出現打人的行為,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贏得父母更多的關注。

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關注孩子,告訴孩子自己的愛,這樣孩子就不會想著通過打人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了。

第三,教會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愛。

孩子打人可能是想要引起別人的注意,也可能是想要表達自己的感情。

可是因為肌肉控制能力的不足,原本想要摸摸別人的孩子可能就會變成打人,所以父母應該教導孩子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愛。

比如說告訴孩子,愛別人可以牽別人的手,可以親親別人,這樣就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出現打人的情況。

第四,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

學者研究發現,如果孩子發現父母誤解了自己的意思,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帶有攻擊性,會加重孩子內心的不安,他會更加著急地想要向父母解釋,手部動作會激烈,於是就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發現孩子打人的時候,可以嘗試著根據孩子的表情替孩子將想法說出來,這樣孩子就會放鬆,就不會想著通過手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了。

第五,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做了壞榜樣。

父母也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在平日裡是不是出現過打人的行為,比如說打過孩子,或者夫妻之間打過架。

父母絕對不能夠忽視這些小細節,更加不要以為孩子太小根本什麼都不知道,父母要清楚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周圍的一切都可能在他身上得到反映。

建議

猜詞語 訓練目的:幫助孩子學會通過動作表達自己的意思,鍛鍊孩子的肢體語言。

訓練方法:1.爸爸做動作,媽媽猜詞語。

2.爸爸可以做生氣的動作,比如說睜大眼、喘粗氣,還可以做睡覺的動作,讓媽媽來猜。

3.讓孩子做動作,父母一起來猜。

4.父母可以和孩子互換角色,由父母進行動作表演,孩子猜詞語。

5.在這個遊戲中,父母最好能夠準備一些日常的詞語。

細節3:繪畫——表達自我的方式

通常來說,4~5歲是孩子的繪畫敏感期,這個時間通常會持續1個月到1年不等。

在敏感期到來的時候,孩子會不分時間、不分地點,想畫就畫。

就像故事中的凡凡一樣,他繪畫是不分地點的,但是媽媽卻認為他是在搗亂而強行扼殺了他的繪畫敏感期。

進入繪畫敏感期的孩子根本就不需要父母去教他們應該怎麼畫,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去畫,當然出來的作品很可能和凡凡一樣,除了他自己誰都看不懂,但是這正是孩子隨心所欲作畫的體現,我們不能夠要求一個沒有半點繪畫專業知識的孩子作出一副像模像樣的畫來。

曾經有教育專家提出:一個孩子如果在6歲之前都沒有拿過畫筆,那麼他的繪畫天賦很有可能會從此徹底消失。

事情也許不會像這位教育專家所說的那樣絕對,但是誰都無法否認,在繪畫敏感期得到過鍛鍊的孩子的繪畫能力確實要比沒有得到過鍛鍊的孩子要強許多。

面對處於繪畫敏感期的孩子,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應該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不要去干涉孩子,不要像凡凡的媽媽那樣因為孩子四處亂畫就去批評孩子。

這樣孩子才能夠快樂地享受繪畫的樂趣,讓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如果父母實在不想要孩子在牆上和門上亂畫,可以直接在所有的地方都貼上可以揭下來的壁紙,這樣不僅能夠滿足孩子亂畫的願望和想法,也能夠保證家裡的牆壁、柜子免遭破壞。

父母需要記住,孩子的心靈就像是一隻小鳥,只有給予了自由,他才能夠自由地飛翔,才能夠保證孩子繪畫的激情不會消失。

第二,不要擔心孩子太過痴迷會傷身體。

我們說過孩子如果進入了繪畫敏感期,可能會因為痴迷而忘記吃飯,甚至是不肯睡覺。

因此,很多父母就會擔心,這樣的話,孩子的身體受得了嗎?實際上,孩子的學習激情和熱情是成人難以想像的,這是一種先天性行為,並不是後天培養的,而激情和熱情是學習一種知識的關鍵,所以父母面臨的選擇有兩個,要麼是打斷孩子的學習激情,要麼是讓孩子保持學習的激情。

第三,清楚孩子繪畫的四個不同階段。

研究學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孩子的痴迷繪畫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 階段一:胡亂畫。

    大多數孩子在一歲多一點的時候就會畫,但是這個時候他們的注意力更多是集中在手裡的筆上,而不是畫出來的東西,所以這個時候他們完全是在亂畫。

  • 階段二:真正繪畫。

    孩子在兩歲多一點的時候才正式進入真正繪畫的階段,這個時候孩子們往往會像凡凡一樣,畫出來的東西是一些成人無法理解的抽象的,但是這其中卻蘊含了孩子們想要表達的內容,畫作之所以會抽象完全是因為他們認知能力非常有限。

  • 階段三:學習形狀。

    在進入真正繪畫的階段之後孩子們就會逐漸掌握一些簡單的形狀,比如說圓形、三角形等,但是他們只關心畫出來的東西,並不在意細節的問題,所以孩子很可能會畫一個圓形的人。

    父母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作品,甚至妄加評論,這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繪畫熱情。

  • 階段四:注重細節表達。

    通常孩子是在4.5歲之後才開始關注細節的問題,這個時候,他們畫出來的人才有完整的肢體和清晰的五官,在6歲之後孩子們基本上可以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和觀察到的東西畫出來。

第四,給予孩子適當的指導,但是不要將成人的繪畫理論強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因為本身認知能力的限制,畫出來的東西在成人看來都是難以入眼的。

即使是這樣,父母依然要保證孩子繪畫的自由,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稍加指點。

比如說孩子不大注重細節的問題,父母就可以引導孩子去接觸觀察事物。

不要看到孩子喜歡繪畫就著急把孩子送到各種學習班去,讓孩子過早接觸一些理論是沒有太大意義的,處於繪畫敏感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是自由,而不是中規中矩。

建議

玻璃畫廊 訓練目的:讓孩子學會觀察,增強孩子學習繪畫的興趣。

訓練方法:

1.在冬天的早晨,帶著孩子來到窗邊,將玻璃上的窗花或者水汽作為畫板。

2.可以先給孩子做一個示範,畫出一個圖案。

3.引導孩子觀察窗花的形狀,並且鼓勵孩子用手觸摸窗花或者水汽,看到自己小手在窗戶上寫出了字或者畫出了畫,孩子會非常興奮。

4.讓孩子自由地在窗戶上繪畫。

5.在孩子繪畫的過程中,父母應該保護好孩子的安全。

細節4:音樂天賦——每個孩子都擁有的

細節小故事 芳芳今年4歲,她特別喜歡音樂,但是家裡沒有鋼琴,也沒有電子琴,可是芳芳卻有自己的方法,那就是用暖氣片當鋼琴。

在幼兒園的時候,她特別喜歡聽老師彈琴,並且非常注意老師是如何彈奏的,有時候會因為聽琴忘記了回家的時間。

在聽老師彈琴的那段時間裡,芳芳學會了很多簡單的曲子,她將老師的琴譜借到家裡,在暖氣片上有模有樣地彈了起來,一邊彈一邊唱,能夠連續唱一個多小時呢。

在4個多月之後,芳芳就不再像以前一樣每天都練琴了,但是她的樂感和節奏感卻是所有老師公認的好。

每一個孩子都具有音樂天賦,當音樂響起的時候,孩子的身體會出現自然地反應。

但是孩子對於音樂優美與否並不敏感,只對節奏的變化極其敏感。

所以在孩子音樂敏感期的早期,父母應該尤其注意孩子的節奏訓練。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逐漸學會用心和身體去感覺和認知音樂,並且形成最初的音樂概念。

在這期間,孩子還會加入一些自己的創造,比如說故事中的芳芳在沒有鋼琴的前提下就使用了暖氣片作為替代品,來滿足自己對於音樂的追求。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能夠通過音樂的方式展現自我,來培養自己的氣質。

面對喜歡音樂的孩子父母應該做到:

第一,給予孩子學習音樂的自由。

當孩子進入音樂敏感期之後,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孩子的天性,給予孩子充分學習音樂的自由。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聽到音樂就會扭來扭去是有音樂天賦的表現,這種想法其實並不準確,孩子會隨著音樂的節奏去舞動,其實只能夠說明孩子對節奏是有反應的。

可是,對於父母來說,最大的責任就是將孩子潛藏的音樂天賦激發出來,而最合理的方式就是給予孩子充分學習音樂的自由,讓孩子盡情去發揮自己的音樂天分。

第二,給孩子選擇一些經典的音樂作品。

父母的引導不同,孩子的起點就不同,如果父母給予孩子選擇的是經典音樂,那麼孩子的起點相對來說則要高一些,如果父母給孩子選擇的是兒歌或者是其他通俗歌曲,孩子的起點就會低一點。

所以,父母在發現孩子進入音樂敏感期之後,就應該有意識地為孩子播放一些經典音樂作品,給孩子一個高的起點。

第三,認清孩子學習音樂的不同階段。

孩子在剛開始的時候只是喜歡節奏,在兩歲左右的時候能夠把握節奏,在3~4歲的時候開始喜歡簡單的音律。

5~6歲的時候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並且能夠理解音樂的內涵。

7~8歲的時候,孩子就能夠體驗到音樂之中的情感。

父母可以在不同的階段為孩子尋找適合的音樂,培養孩子對於音樂的理解與感受能力。

第四,陪著孩子一起進行音樂表演。

進入音樂敏感期也是一樣,孩子們會主動學習音樂,在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在家裡和孩子一起進行音樂表演。

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在進行音樂表演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做主角,也就是說孩子是那朵嬌艷的花,而父母只是陪襯的綠葉。

這樣不僅有利於樹立孩子學習音樂的信心,而且還能夠激發孩子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家庭音樂表演中,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演,可以演奏樂器,也可以邊唱邊跳。

同時,父母要及時給予孩子鼓勵與表揚。

建議

跟著音樂一起跳舞 訓練目的:增強親子關係,培養孩子的樂感。

訓練方法:

1.為孩子準備幾段節奏比較明顯,但是表達的情感卻不同的歌曲。

2.選擇一塊寬敞的地方作為場地,父母和孩子手拉手結成一個圈。

3.播放音樂,讓孩子跟隨著音樂去舞動。

4.這個遊戲還可以選擇在公園的草地上,由媽媽哼著節奏,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養孩子集體活動的興趣。

細節5:沙子或者水——感官綜合探索世界

處於手敏感期的孩子特別喜歡抓東西,尤其是對於柔軟的、細膩的東西,他們都是愛不釋手。

而沙子和水正具有這樣的特性,所以孩子們只要找到機會就會玩沙子或者水,這個時候,他們的眼中只有沙子和水,即使再好玩的玩具,再有意思的遊戲也不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

如果父母前來阻止,他們就會竭力反抗,說什麼也要玩沙子和水。

教育專家指出,能夠變化的玩具對於孩子具有非凡的吸引力,但是人們所製造的玩具頂多就那麼幾種玩法,遠遠無法和大自然提供的沙子和水相提並論。

水是無形的又是有形的,沙子既能夠像水一樣流動,又能夠堆砌成型。

沙子變換無窮卻又能夠被孩子所掌握,孩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這能夠滿足孩子對於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需求。

在孩子玩沙和玩水期間,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理解孩子玩沙和玩水的行為。

專家指出,孩子喜歡玩沙和玩水,更加喜歡將水和沙子放在一起玩,所以當父母帶著孩子到湖邊和海邊的時候,孩子往往會被沙子和水所吸引。

沙子和水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禮物,就是成人也喜歡到光著腳站在沙灘上,感受那海浪的親吻與沙子的細膩。

成人都是如此喜愛沙子和水,更何況處於感官敏感期的孩子們呢。

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不要因為擔心孩子把衣服弄髒或是擔心孩子感冒就禁止孩子去玩沙和玩水,相比於孩子心智的發展,衣服髒又有什麼關係呢?

第二,如果孩子玩尿,父母不要大驚小怪。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有玩尿的現象,尤其是當孩子把尿尿在土裡時,他們就會用尿和泥,然後會非常專注地玩著尿和泥,很多父母看到這樣的情況總是二話不說就把孩子拉回家好好地洗漱一番。

其實,對於孩子玩尿的行為,父母沒有必要反應那麼大,兒童的尿是安全的,中醫還有用童子尿治病的呢。

孩子之所以會玩尿其實和他們喜歡玩水是一樣的,這也是他們在探索,他們好奇自己身體出來的水是什麼樣子的呢?如果父母隨意打斷孩子的玩耍行為,就可能會讓孩子做事不夠專注,還會破壞孩子成長的機會,所以父母不要因為一些不必要的擔心去打擾孩子的行為。

第三,培養孩子的專注精神。

父母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在玩沙和玩水的時候非常專注,只要沒有人打擾,他們能夠玩上好幾個小時。

父母要做的就是不去打擾他們,這樣孩子就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專注的精神。

建議

投球 訓練目的:鍛鍊孩子手腕靈活性,提高孩子手眼的協調能力。

訓練方法:

1.父母可以將洗衣機包裝箱這種比較大的廢舊盒子拿來,畫上一個小丑的五官,一定要誇張,確保挖出來的洞大小不一。

2.將小丑的嘴巴、眼睛和帽子剪成一個個的洞,洞沿塗上鮮艷的顏色,給孩子準備一些小球,讓孩子將這些球投進孔洞裡。

3.在開始的時候,要引導孩子投最大的孔,然後再練習比較小的孔。

4.需要注意的是,給孩子準備的球一定不要過於堅硬,避免孩子失誤損壞家裡的物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總是愛打人,我應該教訓他/她嗎?

1歲以下的孩子打人,是因為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2歲左右的孩子打人,是在表達情緒,引起別人的注意;3歲以上的孩子打人,往往是出於缺乏安全感或者在模仿大人。千萬別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看看專家怎麼說!

編輯說:我家孩子老愛打人怎麼辦?想要人家玩具,人家不給就動手打。沒啥事也會突然打。高興了也可能打。有時候動不動會說:「打死你!」……上面的問題,你有沒有遇到過?是不是覺得很頭疼?最讓人頭疼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