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yNites潔納斯|孩子發脾氣只會轉移注意力你需掌握這個神技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放假時間,爸爸媽媽本來想勞累了一年,終於有一個可以喘息的機會。
可偏偏熊孩子不懂事,動不動發脾氣,還總是無理取鬧。
特別是帶孩子出門,最怕遇到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脾氣。
不僅場面失控難看,還會讓親朋好友覺得自己是熊家長養出了熊孩子,特別沒面子。
所以有些爸爸媽媽忍不住,氣極了還會動手收拾孩子一頓。
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情況,通常家長不是採用哄騙利誘,就是訓斥打罵的方法,其實無論是不是在公共場,想壓制孩子憤怒不安等情緒表達,其實是錯誤的,這些都不利於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認知和掌控。
那麼孩子到底為什麼容易發脾氣呢?其實很多時間不是孩子不懂事,是他們大腦發育先後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大腦是人體的指揮中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大腦又可以被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本能腦
也就是爬行腦,是由小腦和腦幹部組成。
這個部分從孩子出生之後就已經基本發育完全,所以孩子一出生有心跳、會呼吸、會吃奶,因為它跟孩子的生存息息相關。
第二個部分:情緒腦
也叫哺乳動物腦,是由大腦中的邊緣系統組成。
它掌握著人的喜怒哀樂,食慾和性慾,絕大部分哺乳動物有這樣的腦子。
比如,小狗高興會搖尾巴,小貓遇到危險會炸起全身的毛等等。
情緒腦從孩子的出生開始,慢慢發育,到青春期逐漸完善成形。
第三個部分,理智腦
也叫新腦,是由大腦皮質組成。
理智腦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主要特徵,占到腦容量的三分之二,負責思考、判斷、認知和控制情緒。
它從孩子牙牙學語開始一點點發育,到小學四五年級,初步完成。
但這個時候,它只限於遵守一些按時完成作業的基本規則。
青春期的時候理性大腦開始重塑,女性24-25歲,男性30歲左右,這部分大腦才發育成熟,也就是所謂的懂事了,才有能力調整情緒,控制衝動。
以上這三個腦,是隨著人的進化依次發育起來的。
如果把情緒腦看作是一隻小怪獸的話,那它到青春期的時候就已經發育完成,威力巨大,但關住它的籠子還要7、8年後才能修好,所以在此之前,它就會經常跑出來搞破壞了。
也就是說,讓孩子在理智腦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就能像大人那樣思考判斷情緒,是強人所難。
我們要知道,孩子暴跌愛發脾氣,不是孩子的錯,是他的大腦還沒發育好,他需要家長的幫助。
幫他一邊修籠子,一邊促進孩子理性大腦的發育。
除了大腦發育的順序之外,孩子的「暴脾氣」還跟身體里的化學物質有關。
這些化學物質最主要的有腎上腺素、皮質醇和多巴胺。
腎 上 腺 素
腎上腺素能在千鈞一髮的時候能救我們於危難。
但是如果腎上腺素過多,就會衝動,容易亢奮,讓孩子有攻擊性行為,這跟遺傳和周圍環境有關。
所以,當家長有一方或雙方都是暴脾氣的時候,就別怪孩子亂發脾氣了。
家長要跟孩子一起學習控制情緒,當感覺自己呼吸急促、口乾舌燥、腎上腺素升高,要發脾氣的時候,就要啟動應急機制,暫時離開,去洗洗臉,或者從1數到5深呼吸。
這些方法大人小孩都適用。
當孩子看到父母是如何處理憤怒的時候,自然也會慢慢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皮 質 醇
皮質醇是當人們承受壓力,產生緊張感時分泌的激素。
它能讓我們在危險有壓力的環境下,調動身體的各項機能來應對壓力。
但是長期皮質醇水平過高,會讓人坐立不安,愛生氣,防禦心理很強,做事不分主次。
孩子身體長期處於應激狀態,會降低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影響孩子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
這就像橡皮筋,如果長期繃得太緊,自然就失去了彈性。
通常當孩子遭到各種類型的暴力,處於壓力環境中,就會出於自我保護本能,使皮質醇分泌加速,以備隨時逃跑或奮起一搏。
讓孩子皮質醇維持正常的水平,首先是要保持有規律的家庭生活,避免讓孩子遭受暴力或語言羞辱。
飲食上要減少咖啡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孩子容易疲勞和焦躁的時候,在兩餐之間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保持血糖的平衡。
良好的睡眠,適當的戶外運動也能保持皮質醇處於正常水平,簡單來說就是吃好睡好運動好。
多 巴 胺
多巴胺是可以帶來激情快樂的物質。
適量的多巴安,能讓孩子積極,充滿熱情,相反則會讓孩子缺少積極性,情緒低落,不喜歡交流,甚至注意力缺陷,多動等。
多巴胺是大腦的獎賞中心,可以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適當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這些都能幫助孩子改善情緒,讓孩子的身心狀態逐於積極和穩定。
當我們知道了,孩子每一種情緒的背後都有生理因素在起作用,就能理解三個大腦不同步,發育,所以孩子才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想要調節孩子的情緒,就要注意調節孩子身體化學物質的分泌量,並且可以通過調節飲食睡眠,鼓勵孩子做喜歡的事,促進孩子理性腦的發展。
既然孩子發脾氣是受生長發育的限制,無法避免,那麼孩子下次胡攪蠻纏的時候,是不是就只能聽之任之了呢?
也不是。
世界上沒有完全不發脾氣的孩子,不單是孩子,父母自己也做不到完全不發脾氣。
所以發脾氣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用錯了處理脾氣的辦法。
每當面對發脾氣的孩子,父母往往會採用一些錯誤的辦法,總結起來可以歸為以下四類:
轉 移 意 力 法
這種方法對於年紀小的孩子特別有效。
孩子哭鬧發脾氣了,一塊巧克力,一集動畫片,一個新玩具都能立刻緩解孩子躁動不安的情緒。
看起來孩子情緒是變好了,但隨著孩子年紀的長大這種方法會越來越無效,因為它並沒有解決問題,只是逃避了問題。
而且這種方法暴露了家長內心的恐懼和無助,因為他們擔心讓孩子肆意地表達情緒,自己會應付不來。
等孩子長大後,開始重視自己的情緒體驗時,再用這種方法就不靈了。
而且這種方法會傳遞給孩子,憤怒、誤傷、擔心這些負面情緒都是不好的,他們只能做讓自己和父母高興的事。
這會讓孩子感覺迷茫,影響孩子對人、事、物的處理。
所以,總的來說,這是一個見效快,療效短,副作用大的壞方法。
打 壓 法
如果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還有一點點效果的話,那這種方法對孩子就完全沒有任何好處。
因為它簡單粗暴,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想像一下,孩子一發脾氣,就遭到家長的責罵和恐嚇。
「哭什麼哭,再哭揍你了!」甚至,孩子還沒說出原因,一個巴掌已經扇過來。
換作是誰都無法接受。
這種處理方法,家長把注意力放在情緒和發泄情緒的行為上,不了解孩子情緒發生的原因。
孩子哭是因為感受到委屈,但打罵孩子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積壓在心裡。
長期這樣處理,就會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也會讓孩子自我否定,自己解決問題、調節情緒會有更多困難,更難集中注意力。
冷 卻 處 理 法
孩子哭鬧不能打,那關小黑屋總行了吧。
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經常對孩子這麼說:「你先冷靜冷靜,等你氣消了再出來。
「
家長用忽視的方法處理孩子的情緒,是家長不願或不知道如何處理,而讓孩子自行解決。
但孩子渴望被你看見,希望得到你的關注和安慰。
如果你不管他,孩子偶爾的任性會發展成經常性的哭鬧,再發展成摔倒東西。
再不管他,孩子還會發展出攻擊行為,以言語行動傷害身邊人。
人是社會性動物,都渴求在關係中尋求認同和成長,忽視孩子,就等於是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切斷了孩子跟你的聯結。
對於孩子來說,那種體驗是致命的,他們很恐慌很害怕,像掉進了情緒黑洞不知道怎樣才能走出來。
這種方法實在是自欺欺人。
嘮 叨 法
採用這種方法的父母,一般都是很有耐心的,他們希望把自己人生的經驗和體會傳授給孩子。
可惜,父母說的再多,孩子也只會不耐煩。
你講的很對很正確,但對於深陷情緒困境中的孩子來說,這些根本不可能聽進去。
家長只說自己以為對的道理,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講理不講情,孩子會在本來的負面情緒之上,多了一份不耐煩和憤怒,雪上加霜。
當然以上的這四種方法並不一定是單一出現的,大部分的家長都會組團使用,惡性循環。
既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對,那麼孩子發脾氣了,家長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其實很簡單,只要做一個和孩子溝通情感的家長就可以了。
孩子的情緒就像洪水,要疏導開閘放水,不能築壩攔截堵。
而用同理心來對待孩子,能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能在自己和孩子之間搭建信任和愛的橋樑,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和長大後成為更快樂的人。
- 首先,負面情緒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出現
要讓孩子勇敢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幫助孩子接受認知自己的負面情結,關鍵是怎麼處理。
- 其次,積極引導,教導孩子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
聆聽和分享之後,尋找合適的宣洩渠道,跑步,打球,唱歌等等,然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 第三,合理分析,以非破壞性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憤怒
教孩子為憤怒設置規範,去控制不恰當行為的限制。
- 最後,真實呈現,在孩子面前不掩飾自己的情緒
告訴孩子傷心和生氣的原因,以身作則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要逃避自己的負面情緒,孩子可以從你的處理方式中學習經驗。
具體的做法是:
覺 察
直截了當地說出,你看到的孩子的情緒。
比如,孩子放學回來不高興,你走過去問,「你看起來有點難過,是什麼事情讓你難過。
「
無論是什麼樣的回答,都要表現出尊重孩子的感受,傳遞給孩子,我注意到你有這個情緒,並且我接受這個情緒的你。
分 享
孩子對情緒認識不多,沒有恰當的文字來表達,家長可以提供一些詞語轉化這些感受,孩子越能夠用詞語分享。
比如,你難過的程度從1-5是哪一種?或者,你現在感到委屈還是悲傷?做錯了事是內疚還是憤怒?
不要打斷孩子的話,單純地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全心全意地說下去,看著孩子的眼睛,拍拍他的背,這樣孩子的面部表情,身體語言都會舒緩。
約 定
跟孩子約定好,所有的情緒都可以接受,但不是所有的行為都能接受。
當孩子有打人摔東西的行為時,需要明確地告訴孩子,憤怒是合理的,但破壞行為是不恰當不合理的。
可以引導孩子想出恰當的行為宣洩情緒。
行 動
幫助孩子勇敢解決遇到的問題,先問孩子想得到什麼,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從打架中想得到什麼,如果是想得到友善地對待,不被嘲笑,那打架讓他你獲得想要的東西了嗎?
孩子會領悟到自己感覺不好的原因,該怎樣處理這樣的問題,將來有類似的問題就能更好地應對。
最後,在面對發脾氣的孩子,要處理他們身上的負面情緒時,還有幾個基本的原則:
- 1、以成人的心態對待發脾氣的孩子,不要以情緒來壓制情緒。
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爸爸媽媽會覺得丟臉也會有情緒。
情緒是第一反應,直接發泄是初級應對策略,真正丟臉的不是孩子鬧情緒,而是三個小孩的情緒混戰。
成人需要有更高級的應對,看到孩子的情緒,也看到自己情緒,成人允許你有情緒,也看到自己的情緒,所以父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 2、建立情緒冷卻機制
當孩子發脾氣,自己也忍不住想發脾氣時,要給自己建立一個冷卻機制。
可以是深呼吸,也可以是想像一個冷靜的畫面,還可以給一個冷靜的朋友打電話。
總之先建立應急預案,先給現場的氣氛降溫,再來處理問題。
- 3、接納不等於縱容
你看到孩子的情緒時,先表達你的理解和接納,可以看到孩子情緒下的需要,但不一定要按他的做。
比如,看到孩子想買玩具,其實是需要有人陪伴他。
可以先表達對孩子的理解,理解他想擁有這個玩具後帶給自己的滿足與快樂。
把孩子當做獨立的人,一是能促進孩子的自我成長,讓孩子對自己負責任。
二也能幫孩子理清混亂的自己。
等孩子情緒慢慢穩定之後,就可以繼續交流了,並且生出自己的更多想法。
PS: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如果父母能把孩子每一次發脾氣,當成一次增進親子感情的機會,那麼孩子發脾氣的頻率和時間一定會越來越少,越來越能調節自己的情緒了。
孩子發脾氣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世界上沒有完全不發脾氣的孩子,不單是孩子,父母自己也做不到完全不發脾氣。所以發脾氣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用錯了處理脾氣的辦法。每當面對發脾氣的孩子,父母往往會採用一些錯誤的辦法,總結起來可以歸為以...
別怕孩子發脾氣,那是因為他們內心有話想表達
世界上沒有完全不發脾氣的孩子,不單是孩子,父母自己也做不到完全不發脾氣。所以發脾氣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用錯了處理脾氣的辦法。每當面對發脾氣的孩子,父母往往會採用一些錯誤的辦法,總結起來可以歸為以...
終於明白了,孩子無理取鬧發脾氣不是不懂事,是這些方面出了問題
1、爸爸媽媽帶孩子上街,最怕遇到的就是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脾氣,不僅場面失控難看,還會讓別人覺得自己是熊家長養出了熊孩子,特別沒面子。沒有買自己想要的東西,考試沒考好,爸爸媽媽偏心……有太多的理由會...
無理取鬧發脾氣,原來不是孩子不懂事,是大腦發育順序的問題!
1、爸爸媽媽帶孩子上街,最怕遇到的就是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脾氣,不僅場面失控難看,還會讓別人覺得自己是熊家長養出了熊孩子,特別沒面子。沒有買自己想要的東西,考試沒考好,爸爸媽媽偏心……有太多的理由會...
家長該怎麼看待「憤怒的小孩」
每個人都會發脾氣,每個人都有憤怒的時候。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憤怒的表達方式也不同。小孩子吵鬧、青少年的反叛、年輕人的攻擊、老人的嘮叨都是人們表達憤怒的方式。那麼家長該如何看待小孩子的發脾氣呢?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