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 到底可取不?論正確打孩子的姿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打不成材」這些老話早已經被批的體無完膚,80後甚至90後父母們都是聽著「愛的教育」宣揚長大的。

一位麻麻說:「孩子經常無理取鬧,到超市就要買這買那,不給買就坐在地上哭鬧。

到別人家去就亂翻亂動,還會到人家沙發上亂蹦,無論你怎麼說,孩子都不聽話。

每次我都會氣不打一處來,回到家就痛打一頓,但是,打完以後又心疼,想想孩子也就4歲,雖說不聽話,但總歸是心疼的。

還說:「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後悔,生怕打孩子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不良的陰影,到底該不該打孩子?打了孩子後應該怎麼辦呢?

【分析】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

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打罵孩子時,雖然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根本沒有反省,更不會去思考該如何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甚至有些極端的孩子會想辦法趕快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的管束。

新時代的父母,已經沒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讓自己不打孩子。

這應該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支招】

雖然體罰孩子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時候,有時候,一時氣不過打了不聽話的孩子,也是許多父母經常會出現的情形。

那麼,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讓「打」孩子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呢?

(1) 找沒有第三者的地方,不要讓孩子在別人面前難堪。

(2) 問他:「我們的約定是什麼?」或「爸爸(媽媽)是怎麼說的?」在糾正他以前,先確定他是否了解你以前對他的教導。

(3) 問「你做了什麼?」,使他對自己的行為有責任感,並且要他學會承認自己做的事。

這點非常重要。

(4) 告訴他你愛他,向他解釋是因為愛他才打他。

對他說:「我愛你,而且我要幫助你下一次不再犯錯。

(5) 打他。

很快地打幾下屁股,並且打痛。

孩子憤怒的哭叫聲會變為軟化、讓步的哭聲。

(6) 打過以後,立即安慰他,抱住他,再向他保證你是愛他的。

父母之中誰打孩子,誰就要負責安慰,不要由另一個人來安慰。

(7) 如果有必要,讓孩子做恢復補償的工作。

「小橙去發現」依託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優勢,致力推進青少年科技探索和教育遊學活動。

微信關注【小橙去發現】,精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打罵孩子真的是教育嗎?

中國有句俗語是「棍棒出孝子」,我常常會想這種「棍棒」是讓孩子屈服於威勢與力量,這種做法多麼地強人所難!而成人自己擁有可以任意對孩子使用權威與力量的權力,是多麼需要戒慎恐懼的一件事!體罰到底是一件...

舉起「愛的棍棒」,留下兩代人的痛

舉起「愛的棍棒」,留下兩代人的痛網絡上好幾起「虎爸懲戒孩子」的新聞讓人感觸很深,因為孩子的錯誤,讓孩子脫光了在街頭罰站。這種「孩子一旦犯了錯,就要以懲戒警示」的教育方式,在大眾中有人認同,也有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