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音樂教育專家王丹訪談:用音樂開啟孩子的智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從網上扒出來2009年接受騰訊兒童的專訪,現在看來還是有許多意義的!

一兩歲之前,不能叫做唱,是咿呀學語的那種表達,當他會叫媽媽,會叫爸爸的時候,其實他同樣會表達自己的音樂或者是唱自己的這種歌,也許他不在調上,也許他很不准,但是他會發出某一些重音,某一些節拍,都是在表達自己理解的那個音樂的。

這種歌唱,還有非常有效的律動,尤其是親子的律動。

——兒童音樂教育專家王丹

圖為兒童音樂教育專家王丹接受騰訊訪談

主持人:親愛的網友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騰訊兒童頻道的訪談,主持人芬芬。

前幾天我跟幾個朋友一起去唱歌的時候,其中有一個朋友他唱的不是很好,然後他就一直抱怨,小時候要是我爸爸媽媽給我很好的音樂教育,給我很好的音樂啟發,那我現在肯定不能說是歌唱家,至少唱歌還是會一些樂器什麼的。

看來,為了讓我們所有的朋友們都不會有這樣的遺憾,爸爸媽媽真的是從小有這樣的一個義務要給我們的小朋友們,啟發他們音樂方面的一些智能。

今天就跟大家聊這方面的話題,為大家請來了一位嘉賓,就是我們中華女子學院學前教育系藝術教研室主任王丹副教授。

歡迎您,王老師!

王丹:您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王老師,您好!我們剛剛說到,一旦長成人了之後,就開始抱怨爸爸媽媽,為什麼小時候不給我啟發,啟發。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一個人能說話,正常的發聲就有音樂天賦,就可以培養?

王丹:可以這麼說。

你說得特別好,因為音樂可以說應該是屬於每一個人的,可以說它甚至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因為音樂的本身的起源就是來源於人要表達自己的感情、情感、喜怒哀樂這樣的情緒。

所以說,應該是每一個人都跟音樂有一個非常緊密的這樣的聯繫。

主持人:那像這種幼兒時期,比如說現在尤其是實行胎教音樂,還懷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給他聽音樂了。

您覺得像這個時期,對他的這種啟發或者是音樂的薰陶,對孩子來說有哪些作用?

王丹:我本身來講是非常贊同音樂胎教的,因為從各方面的研究顯示,孩子在胎兒期,在發育四個月之後,它的聽覺和視覺系統就開始發育了。

他至於聽到多少,什麼樣的聲音,具體對他有一個什麼樣的刺激或者是對他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現在國際國外的大腦的學者或者是教育學者都在探討特別具體的問題。

但是肯定有一點,對孩子的發育肯定是非常有好處的。

因為前幾年,我也寫過一本書叫做《胎教音樂手冊》,其中有科學的依據,另外更多的是我的經驗跟大家的分享,因為我本身在我懷我的寶寶的時候,我就讓他聽了我的音樂。

甚至我在教鋼琴的時候,每一次我都要做示範,每一次都要聽我的學生給我回課。

久而久之,我的孩子出生之後,他會對熟悉的曲調會特別興奮。

甚至他情緒不太好的時候,給他彈奏《月光曲》,因為那個時候,我最多的給他彈奏的就是《月光曲》。

所以無論從科學這方面的支持還是本身的經驗和設身處地的感受,都覺得對孩子有很大好處的。

主持人:剛剛您說到了一個切身的體會,說您在懷寶寶期間,給孩子一個胎教音樂。

我們就特別想問您,您具體聽什麼樣的音樂?比如說現在有收看節目的媽媽現在正懷著寶寶的,什麼樣的胎教音樂會比較合適?

圖為兒童音樂教育專家王丹接受騰訊訪談

王丹:可以分這麼兩類吧。

一類是一定要經典的音樂。

所謂的經典,我就要解釋一下,什麼是經典?有人說叫嚴肅音樂。

這裡邊應該主要是指歐洲古典音樂。

比如說《月光曲》,比如說像《維吾爾地的四季》或者是莫札特的一些曲子或者是貝多芬或者是巴赫的曲子等等,這是歐洲古典音樂裡面節奏比較適中,而且是形象化的音樂,比如像《月光花》這樣有標題的,就更形象。

這是一類,經典的。

還有一類是中國的經典。

比如說《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等,在這裡,我想提到《高山流水》這首曲子,大家都知道「知音」這個故事,伯牙和子期的「知音」的故事。

美國曾經刻了一張光碟放在宇宙飛船上,這張光碟集結了各種各樣的音樂,其中就有中國的《高山流水》,去探測是否有其他的星球給予回應。

給孩子這種非常經典的薰陶的時候,其實從很高的高度潛移默化的薰陶他。

另外跟我們孩子本身的文化和生活有關,生活里的音樂或者是音樂的一種生活化,音樂不是說音樂天才能看到,聽到。

不是光只有少數的音樂家或者是指定的某幾個有特長的有特殊天賦的孩子他們才能享受到這樣的優秀作品。

應該是我們生活里方方面面都滲透的。

比如說孩子在拍球的時候,會有一些歌謠,媽媽在抱著孩子做一些律動遊戲的時候,比如說我們和我們的小寶寶,壓鞦韆。

主持人:像小孩在生下來以後,這個時候給予他什麼樣的教育會比較好?還是讓他多聽嗎?

王丹:一方面多聽,一兩歲之前。

現在不能叫做唱,是咿呀學語的那種表達,當他會叫媽媽,會叫爸爸的時候,其實他同樣會表達自己的音樂或者是唱自己的這種歌,也許他不在調上,也許他很不准,但是他會發出某一些重音,某一些節拍,都是在表達自己理解的那個音樂的。

這種歌唱,還有非常有效的律動,尤其是親子的律動,媽媽要抱著孩子,我們曾經試過一個親子的活動,把寶寶放在腿上,我們在邊說歌謠的時候,邊做律動,把這個膝蓋稍微往上提起來一點,我們隨著重音,抬上面是重音,抬下面是弱音,跟寶寶做一個節奏的這樣的遊戲,他會非常喜歡。

而且他會隨著那個音樂知道這個重音在哪兒,然後在結束的時候,有一個結束的動作,比如說稍微撒一點手的時候,馬上把他抱回來。

驚訝的時候,馬上把他抱回來,他就知道,開始、結束這個重音。

像比較歡快的旋律,這樣的歌曲,我們都可以做這樣的活動和嘗試。

主持人:就從特別小的時候就可以訓練他的聽覺還有他的這種節奏感。

王丹:對,讓他身體親自去參與,讓他身體會感受到。

比如說,我們有一個小兒歌是《小馬》,是我們幼兒園老師一起創作的。

叫做我是快樂的小馬,高高興興找媽媽,翻過山,越過河,定能找到好媽媽。

然後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平常的聲音,把這個手稍微抬起來一點,就變成我是快樂的小媽,高高興興找媽媽,體會音高和低的音調。

主持人:是通過他的一些肢體動作改變,然後讓他感受到音樂的一種變化。

王丹:對,這就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達爾柯羅茲教學法,用自己的身體和動作感受音樂的變化。

主持人:那您也做過除了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還有腦科學這方面的應用對於少兒的這種音樂潛能的開發。

在那個時期,他的這個音樂接受能力是什麼樣的?因為爸爸媽媽們,他們肯定沒有概念,如果覺得孩子聽音樂很興奮,他可能認為孩子很有音樂天賦,或者有的時候聽到音樂孩子沒反應,他們會覺得這個孩子不用把他培養成音樂天才,從此以後,我們就跟音樂劃清界線了。

王丹:是這樣的,現在在美國和日本都做這樣的實驗,中國還沒有開始。

我們在十一五課題的時候正在做這方面的研究。

美國跟日本的先進的實驗結果是什麼呢?就是說,在六歲之前,接受這樣的教育的孩子,他能夠獲得固定音感。

什麼叫固定音感呢?就是說,一般的孩子背對鋼琴或者是背對一個有音高的樂器,然後給他敲任意的音,他馬上會說出那個音的音高或模仿出來,而且是非常準確,非常快速的。

這是一個單獨的音調,甚至有多聲部的有層次的音樂,同時彈三個音,四個音,他也同時能聽出來。

這是不同於一般的孩子的研究的結果,這個孩子獲得了這種固定音感以後,普遍的情商和智商的指標都是比較高的。

而且在1988年的時候,有一個世界的中學生綜合測評,美國人來做的綜合測評,邀請了全世界各地的中學生過來。

本身美國人認為他們在教育方面的投資是非常大的。

所以他們覺得他們的中學生在各方面都會達到高的指標。

但是在科學的測驗和綜合測評的時候並沒有超過匈牙利、荷蘭以及日本。

然後美國的教育學者就開始研究這三個國家,到底什麼是區別於美國的這樣的教育。

他們研究來,研究去就發現,尤其是音樂學科在這三個國家都是作為特別重點的學科。

他們在高中畢業考試成績裡面,藝術的學分要占特別大的比重,就是跟語言的教育,跟數學的教育是同等地位的。

因此在2000年的時候,美國重新修改了自己的教育法案,就把音樂教育以及其他的戲劇美術都加進了核心學科裡面,制定了美國現在的一個實施的教育法案。

所以從我們國家的實施藝術教育這一方面來說,還是處在一個補充性的或者是素質教育之一的地位,並沒有放在一個核心學科里,可能還需要有很長的路要走。

網友:王老師,您好!我想請問一下,寶寶在一到三歲的時候,還是讓他聽這種經典的音樂嗎?

王丹:經典音樂是一部分,另外我們的課題組還整合了一些專業的音樂製作人,專門為我們的孩子有律動兒童音樂,還有歌謠的音樂,還有甚至打擊樂的音樂都可以採用。

我們這裡邊採用的是像非洲音樂的一些元素,一些打擊樂的方案其實都很有意思。

因為孩子是這樣的,一個基礎,我們要給他經典的,但是在此之上要發展他的興趣,發展他多方面的音樂的感知能力的話,應該是接觸各種各樣的音樂的。

主持人:讓他能夠見多識廣,這樣的話,他能夠有選擇。

比如說我在這麼多門類裡邊,會特別喜歡哪一個?這樣的話,就會更能夠增強他這方面的興趣。

王丹:他就像閱讀百科全書一樣,像我們教育者們都願意讓孩子們多讀書,看百科全書,然後要多看世界各地的那樣的優秀的東西來給孩子。

那麼音樂也是這樣。

音樂是各地、各國、各民族的一個文化的濃縮,都是通過這個來接觸各地的文化。

所以,更多一點的門類比較好。

世界的民族音樂還有我國的音樂,還有專門給孩子生活中的音樂。

主持人:儘量讓孩子多接觸一些音樂。

網友:我特別想問一下,怎麼去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主持人:我覺得這些都是媽媽們特別關心的。

王丹:這是很普遍的。

可以說,世界上最好的老師不是說真正的教授知識的這樣的老師,而是本身的興趣,這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所以,提高興趣真的是特別特別重要。

我想說,在學習音樂也好,還是學習其他學科也好,其實這個興趣我認為是包含兩方面,一個是興趣,一個是習慣。

其實只有興趣加習慣,可能這條路走得會更長,那個興趣才會保鮮,可以這麼說。

最開始的興趣,我想,如果是關鍵是家長跟他一起來做活動,一起參與,就是說,孩子當有自己的夥伴的時候,他會更願意來做各種各樣的活動。

因為可以這麼說,成人是害怕孤獨的,那麼孩子更是一樣。

當家長特別願意做他一個很好的夥伴的時候,他會對很多事物都感興趣的。

真正的參與,而且是比較平等的,用心跟他去交流的,不光是一個教育者的這種高姿態,而是親自跟他參與的。

這是一點,另外是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肯定。

我們在跟家長進行研討跟交流的時候,可以這麼說,權威型的家長都是占多數的。

主持人:我說話就是《憲法》。

王丹:要有教育者的姿態,其實不一定是這樣的。

儘量和孩子一起朝一個目標去走,也就是我們共同玩這個遊戲,我是你很平等的一個夥伴。

另外,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滲透的引導也不是說,孩子你這個手必須是這樣的,或者是你必須是這樣的。

可以給他有一個提問或者是我們來做一個遊戲,你想想跟媽媽這個手的不一樣的還是可以做成什麼樣的,可能是這樣的,可以是這樣的。

然後趕緊就誇他,你真棒,不要吝嗇這種誇獎,還有鼓勵的話語。

我覺得,大部分家長,現在可能都比較欠缺這一點。

很吝嗇自己的誇獎的語言,而且要由衷的,不是說我賜給你一個,我賞給你一個,我為了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而去做,而是由衷的欣賞和讚美他。

我們打一個比方,一個很成功的人士或者是一個演講者或者是一個很好的明星也好,其實是因為很多人在欣賞他,才給了他強大的這種信心。

所以孩子應該是,每一個媽媽的一個明星,我們儘量去欣賞他,給他一種自信。

主持人:給孩子足夠的自信,讓他能夠在音樂這條路上有更多的興趣,這樣的話,也促使他保持這樣一種學音樂的習慣。

您剛剛說到,一方面是興趣,另外一方面就是習慣。

那麼爸爸媽媽對他興趣的培養,習慣該怎麼很好的養成呢?

王丹:習慣,其實在我們這裡邊是特別重要的。

曾經有一個記者問諾貝爾的獲獎者,有幾位都是七八十歲的老爺爺了。

問他們的時候,問到,你為什麼成功?為什麼能獲這麼大一個獎?他們都說,不是在研究所里學到的那些知識,也不是大學學到的,也不是中學、小學,而是在幼兒園裡學到的。

那麼學到的是什麼呢?是比如說飯前要洗手,拿了東西要放歸原處,這些是什麼?其實就是很好的習慣跟常規。

那麼在很好的習慣跟常規裡面,他就學會很理性的,很有條理的往正確目標、方向去思考的這麼一個習慣。

做事的習慣同時會影響到他的思維習慣。

比如說,我們的媽媽們教寶寶音樂遊戲或者是一個曲子,甚至彈一小段鋼琴的時候,其實彈下來這個曲子或者是學會這個音樂作品是一個目標了。

我們已經設定了一個目標。

那麼我們通過,比如說律動,比如說打節奏的方式,比如說歌謠的方式,甚至小角色扮演,戲劇表演的方式,我們去領會它,去體會它,聽一些名家甚至唱片里演奏的。

這個時候寶寶領會了以後,再慢慢攀登這個目標,這個高峰,直到把它真正的領會跟掌握了。

這裡邊,家長可以作為他的一個夥伴。

經過這樣一次一次的這樣成功的經驗,可以說,學會了一首歌,彈會了一個曲子,做好了一個遊戲、律動,那麼甚至有一些小小的創造在裡邊的時候,那麼他就自然而然的,他的信心就來了。

就建立在這種習慣跟常規基礎上的成功,可以說這個基礎就有了。

所以孩子一步步的興趣也好,成功感也好,自信感也好,都是一個一個實實在在的成功的基礎上的。

主持人:再關注一下網友提問。

其實對於爸爸媽媽們來說,他們可能更多關注孩子的注意力,因為無論是生活中做事、學習或者是對音樂的這種學習,都容易出現注意力分散。

這裡有位媽媽說,我寶寶經常是聽著聽著音樂,然後就專注不了,而且他的注意力集中時間非常短,這該怎麼辦呢?

王丹:不光是孩子有這個問題,我們經常看到在聽音樂會的時候,確實有人坐不住在走神。

這是難免的,因為音樂本身是很抽象的,只有聽覺參與的時候,孩子的注意力確實不容易集中的。

因為孩子的認識事物的方式是一個多感官的,同時參與,他才能專注這件事。

他必須要聽到,要看到,最好要觸摸到,親自去做,甚至親自去唱的時候,他才會真正的注意起來。

這是注意力非常重要的一點。

另外就是說,不要急於求成,一首經典音樂,可以說是一個大部頭的作品,就像我們讀幾大名著一樣,他真的是一個大部頭的作品,修養沒有到那個程度的時候,薰陶一下,節選一個片斷就可以了。

比如說我們在給很小的孩子,三四歲的孩子選的經典音樂裡邊,有一段是貝多芬的交響樂,按理說是非常大部頭的了,非常難。

但是我們考慮到孩子的特點,就把它分為六個變奏,第九交響曲是歡樂頌,估計大家都會唱,你會唱。

這一段合唱非常著名,整個作品是大部頭,但是整個的主旋律就集中在幾小節之內,四四拍的,我們給他做了四三拍的改編,八六拍的改編,有豎琴演奏也有鋼琴演奏,一共分六種,每次又有熟悉的旋律,但是每一小段,它的感受又是不一樣的。

有的段像過小河像豎琴演奏的時候,有的像小精靈在跳舞,就像小提琴拉出的那一段,非常歡快與活潑。

所以像這樣的音樂,我們還讓孩子去唱,去哼,他不是唱具體的詞,而是用「八八」的聲音唱出來。

另外聽到重音的時候,就必須做一個不同的動作,比如說拍手或者是拍肩。

他嘴裡要唱著,手裡還要拍著,自己還要聽著,一定要跟它合上。

這個時候,注意力可以說是非常非常集中的,他要全身心的投入,他才能做好。

主持人:看來要讓孩子注意力集中,非得讓他所有的注意力都用在一件事情上。

王丹:調動他的多感官,必須讓他全身心參與才行。

主持人:這樣可以讓他的印象更深刻,記憶也更牢固。

王丹:這樣以後在孩子彈鋼琴的時候,碰到世界名曲的時候,他會認為跟他的兒歌一樣的簡單。

比如說我教過孩子彈鋼琴,像娃哈哈,你不用太教他,但是對於一些二部的創意曲,因為跟我們國家的文化確實有一定差異的,他就覺得非常枯燥,因為他不理解,他甚至不會唱,不會哼,也沒聽過,不知道什麼意思。

所以他很困難,為什麼造成沒有興趣的原因可能也在這裡。

主持人:其實在另外一方面,大家在進行音樂教育的時候,以前之所以沒有重視,是因為大家還對音樂有一些偏見,認為音樂並不是那麼重要。

但是現在爸爸媽媽們越來越意識到音樂的重要了。

但是在他們的概念當中還是模糊,我到底給孩子潛能開發、音樂這方面,培養他什麼,我是想要把他培養成藝術家?還是音樂家?鋼琴家?樂器演奏家?他們可能從小也要為孩子樹立一個目標,或者從另外一個層面講,我們學習音樂,把他開發音樂潛能,對於孩子的意義在哪裡?他們應該如何去以一種比較端正的心態去對待孩子音樂的潛能開發?

王丹:我覺得你這一點問得特別好,這一個問題也是很多家長、老師們、教育者,也是我常年以來在思考的問題。

現在不好說得出什麼答案,但是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我的理解就是覺得,通過音樂這種載體,可以發展孩子的多元的潛能,可以發展他的語言,甚至是數學,他的自省能力,他的視覺的,空間的能力等等,跟人溝通這種社會性的發展。

其實我們可以這樣說,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和途徑。

那麼至於說,日後能不能發展成為音樂神童或者是職業的音樂家?可以說,每一個行業它都有自己的一個職業標準,那個可能還需要更高的一個教育才能完成。

那麼並不是說,你定了一個目標,一定能達到的。

但是我們現在可以給孩子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的天空,就是說,起碼他通過這樣的音樂教育給他多了一條路,也許是成為職業的音樂人,音樂家,藝術家這樣的一個基礎。

給了他一個基礎,但是他到底能不能成為,那是之後有更多的因素,在影響他。

除此之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意義就是說,我們還是覺得孩子如果是在音樂方面能獲得比較高的一個程度,能發展到比較高的階段的話,他會開啟更多的智慧的大門。

就是說,他能夠在其他的領域,也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為什麼這樣說呢?就是說,全國、全世界的教育者都在探討這個問題。

我還是拿美國的那個案例,他們的科學家研究認為,美國的很多指標跟他們的人才的培養的方向是有特別密切的聯繫的,他們認為,最頂尖的科學研究或者是科學家總是覺得距離自己的期望差一點點。

那麼差一點點這個東西,到底是理性的,邏輯的思考呢?這樣的培養呢?還是一種頓悟的,靈感的,藝術的這樣的培養方向。

很多大家科學家,包括加拿大教授,就是我們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提的多元智能,當初在1907年提出的時候,當時是作為零點項目出現。

零點不是指數學教育的研究,也不是指語言教育研究,因為已經很多年,它絕對不是零開始的,而是指藝術教育要從零點開始進行研究。

因為他認為,藝術教育對人的思維的拓展、研究是遠遠不夠的,還沒有開啟另外一扇智慧的大門。

通過什麼?就是通過這種藝術,特別是音樂。

因為他是可以作為一種智能獨立存在的。

這樣就可以回答您剛才那個問題,到底我是培養音樂家?還是要通過音樂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一個教育。

其實我認為,還是一個比較全面的,人性化的,多元化的教育這樣的方向,可能會更好。

我也相信每個家長,不是說買了一台鋼琴,一定要讓你成為一個什麼什麼神童,小莫札特,並不是這樣的目的。

而是真的是希望他這方面有更高的修養,拓展自己的思維跟智慧。

主持人:就相當於孩子在音樂這個地球裡面,他可以看到整個地球,然後在整個宇宙當中,他也可以看到其他星球,這樣他的視野更開闊。

對於學習其他的一些藝術門類,學習其他的學科都有幫助。

王丹:對,因為我們在北師大跟各位專家,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專家們研討的時候,就是說,世界有三大語言,第一個語言是真正的語言。

中文、英語、日文等等。

這是真正的語言的開啟。

然後第二大語言就是數學的語言。

可以說你的語言可以不通,但是很多數學的一些關係,就是數學家們有自己的溝通方式,那是一種語言。

另外一種語言就是特別神奇的還沒有開啟的就是音樂的語言,因為我們唱起歌來或者是共同聽到歡樂頌的時候,你可能聽不懂他的歌詞是什麼?但是這個旋律的感覺,這個情緒的宣洩,你卻是能夠特別深刻的體會。

你可能不認識貝多芬這個人,你也不懂德文,但是這個德國作曲家做出來的東西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理解快樂是什麼,歡樂是什麼。

主持人:謝謝你。

網友:三到六歲的孩子跟一到三歲的孩子的音樂教育方面,應該是對他有所區別了。

主持人:應該是三到六歲已經可以進幼兒園了,這個時候在教育和輔導過程當中,爸爸媽媽的角色是不是越來越淡化了呢?

王丹:現在的現狀可能是這樣。

往往在幼兒園承擔的教育的角色更多一些。

但是我建議,家長一定不要退出這個舞台,因為這個孩子總是自己的。

一定要關注他每一步的成長,現在我也建議各個幼兒園的園長和老師要給自己的孩子建立藝術檔案,每個月要跟家長有一個聯絡卡,這樣來溝通,你的孩子在我們幼兒園這個月到底學什麼了,他的目標達到什麼了,他的歌唱方面怎麼樣,律動方面怎麼樣。

世界名曲我們到底欣賞到什麼程度了,這樣有一個溝通。

再有幾個就是說,我們的實驗基地,有幾個比較好的幼兒園,像國務院幼兒園,像總參的幼兒園,我們都進行了試點,效果還是不錯的。

其實家長也不是想退出這個角色,他們是想積極的參與,想了解的。

所以,要雙方配合。

一定要跟這個園裡面多溝通,雙方配合,這樣可能效果比較好。

主持人:家長一直還要在背後關注著孩子的,無論他是什麼樣的進步。

網友:我看到您有研究科達依音樂教育思想,我想請問一下,您能不能舉幾個例子,在音樂教育當中,他的一些比較好的教育方式。

王丹:科達依是匈牙利的一個音樂教育家,他們的音樂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了。

他們在短短几十年就趕超一些已開發國家,它可以說是一個中等水平的國家,但是它的音樂教育水平卻是在荷蘭跟日本這樣的一個層次,超過美國。

為什麼這樣呢?就是說,我們也探討和研究了多年,他的一些奧秘,他的鑰匙到底在哪裡。

首先一點,我覺得,他們對於民族性這一點,特別的認同。

就是說,他們給孩子唱的歌有一部分是經典的,就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

另外一點,充分用本土的兒歌、童謠。

這一點來說,我特別倡導家長們教孩子們一些很經典的兒歌,比方像古詩詞的兒歌,像《春曉》,我相信很多孩子都會讀,會背,如果他會唱的話,這個效果會更好。

主持人:這個歌應該怎麼唱呢?

王丹:稍微唱兩句。

(王丹現場演唱)這樣唱起來的話會琅琅上口,這是科達依的鑰匙。

主持人:我們要有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作為基礎,在學這個音樂。

王丹:這是科達依的特點,民族化的童謠,像小兔子開鋪子,有一雙小襪子,四雙小筷子,可以把你家裡的所有的東西,只要是孩子認識的都可以編進這個兒歌裡面,可長、可短,就按照這種節奏就好了。

我們在幼兒園裡曾經做過這樣的活動,把這個皮球塗成綠色的,把它裝扮成大西瓜的形象,孩子們扮演成北京的形象,穿一個小兜兜,搬著這個西瓜,從西瓜地里搬回來。

這個兒歌就是西瓜西瓜甜又甜,可以拿來冰水鎮一鎮,真是香又甜。

幼兒園的老師們就把它作為一個體操的形式,搬運西瓜。

同時也是我們用大鼓,還有我們北京的一些特有的民謠的這樣的配器,然後你一聽,京味十足這樣的感覺。

我覺得,可能這樣對於開啟孩子的這一扇門來說,應該是更有效,這是民族的。

第二把鑰匙,對於科達依來說,它的第二個神秘的地方就是特別注重孩子的表現和表達能力,而且給孩子充分的展示的機會,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為我們國際學校在開研討會的時候,國際學校的孩子給我們匯報的時候,他們的表達能力真的是非常強。

他們可以在台上收縮自如,亮開嗓子演唱,扮演一個角色,同時又可以理性的站在旁邊配合老師,配合其他的孩子進行其他角色的扮演和歌唱的活動。

可能這是國外教育的一個特點,他們總是給孩子表現跟表達的機會。

讓他獨立的去面對各種各樣的觀眾,各種各樣的場合,讓他獨立的去思考,去完成這個表達的這樣一個機會。

而我們國家有一些孩子的教育停留在一個表演上,是一種演出。

我們已經排練好了,我們這樣來演。

主持人:或者就是在模仿。

一上台我已經不是自己了,我就是在模仿明星。

王丹:一個小大人的感覺,沒有他自己,我們看不到這個孩子的純真跟童心在裡邊,全都是大人排演出來的,一看就是不可愛了,也沒有他這種獨立的思考能力。

所以我更贊同是這種真正的表現,戲劇表演也好,角色扮演也好,還是歌唱也好,千萬不要去排練它。

是真正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喜歡,我就這樣唱,我就這樣說,這樣會更好,而且要多給這樣的機會。

主持人:謝謝老師,今天時間差不多了。

我覺得最後想問一下,其實您做了十多年這樣理論的研究包括實踐的教育和推廣,您能不能,我們具體在生活當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就他們的一些問題或者是父母們或者是幼兒園他們在教育當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誤區,咱們最後再綜合說一說。

王丹:現在可以這麼說,一方面,您剛才提過的一些,我覺得,再拿過來可以提一下。

就是說,不要把孩子當成孩子那樣來培養,就是說尊重他自己。

我記得有一次哈佛大學的校長和我們北大的校長在對話的時候,說他們學校的校訓第一條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要充分的讓孩子自己去思考,他這個路到底怎麼走。

尊重他的感受。

他到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他怎麼樣去表達,尊重他。

第二點,一定要搞清楚,教什麼東西是最重要的。

因為這一段時間又是關鍵期很重要,又很短暫。

你把所有的東西都填在這個時間,那孩子非常厭倦甚至崩潰了,填了太多的內容。

精心選擇,我到底這個黃金的時間,這種一去不再來的這個階段,我到底給孩子最精華的是什麼。

我認為起碼的,不光是對孩子來說,成人也一樣,比如說我們民族文化特別精華的那些一定要懂。

比如說像《高山流水》這些,老外都拿來當個寶似的供著。

我們國家的孩子的父母更需要有這樣的意識。

彈鋼琴也好,都要有這方面的意識。

另外一方面,家長一定要扮演一個恰如其份的角色,一個平等的夥伴,能夠適時的給予指導的這樣一個後盾的角色。

那麼,我們其實提倡家長可以走在孩子的後面,而不是走在他的前面。

要有一個方向,但是要陪伴他,給他過程裡面的一個適時的指導,而不是在前面的目標等著他過來。

最後一點,我想說,一定要放開眼光,就是說,讓孩子要有眼光,或者說孩子的智力有多高,首先父母要放開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眼界開了以後,你知道給孩子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是最好的。

還是那句話,放開眼光,自己來拿,有取,有舍。

主持人:謝謝王老師作客我們今天的訪談,感謝網友的參與。

我想在這個過程中,王老師舉了這麼多的例子,而且從最早的胎教講起,講到我們幾歲小朋友應該怎麼去跟他教音樂,而且期間也有很多生動的兒歌,比較好的一些教育方式,爸爸媽媽們也可以很好的借鑑了。

今天我們訪談先到這裡,謝謝王老師,也感謝網友參與!

謝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育是細水長流,不是一蹴而就

昨天上課是教小朋友們對數數的運用,有幾個小朋友五以內的點數還不太熟練,跟家長溝通了,第二天,早上,就有家長就來匯報,昨天狠抓小朋友數數,晚上睡覺還在數著1,2,3,4……對此,我只好笑笑,我也只...

孩子不安靜或太過安靜 是爸媽教育出問題了

科學家認為,兒童天生有安靜的能力。可惜的是,常常因為家長喋喋不休,見縫插針的「教育」,兒童的身心喪失了連接,影響他們健康成長。作為父母,看看自己有沒有成為一名「破壞者」吧。 每天早晨,幼兒園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