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安靜或太過安靜 是爸媽教育出問題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科學家認為,兒童天生有安靜的能力。

可惜的是,常常因為家長喋喋不休,見縫插針的「教育」,兒童的身心喪失了連接,影響他們健康成長。

作為父母,看看自己有沒有成為一名「破壞者」吧。

每天早晨,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都要在各個區域做遊戲。

有些小朋友東逛西看,這個材料擺弄幾下,那個材料看一會兒,短短十分鐘可以換五六個操作材料,即使提醒他對自己感興趣的材料仔細看看也沒用;有的小朋友隨便走進哪個區域就一屁股坐下來,一直在同一個位置,有時明顯發現他對手中的操作材料沒興趣了,提醒他可以看看、試試別的,但也沒什麼效果;也有的小朋友則有序地一樣一樣操作,充分玩過以後還跟老師或者同伴交流幾句。

很顯然,這是三種類型的孩子。

第一種往往是家長常說的「我的孩子真是一刻也不停」——不會安靜的孩子。

在家裡表現為玩具攤了一地,好像很熱鬧,但其實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想玩什麼;第二種是大人口中的「乖小囡」——過於安靜的孩子。

表現為不太活躍,能長時間保持同一活動,甚至沒事情做的時候只是發獃,也不對大人提出需求,是「乖」過頭的寶寶;第三種則是動靜相宜的孩子,玩的時候放得開,靜的時候收得住。

不管是東走西逛的孩子,還是一屁股坐在那裡沒興趣也不換地方的孩子,其實都屬於安靜能力缺失。

無休止的「教育」讓孩子失去安靜能力

曾看過一位大學老師寫的關於孩子安靜能力的文章。

文章講到,她在聽一場童聲合唱演出時,座位旁邊兩個5、6歲的小朋友在快樂地嚷嚷,直到獨唱部分清澈的高音在劇場上空迴旋,小朋友突然安靜下來,進入了音樂。

不少大人「抓住時機」鼓勵孩子好好學鋼琴,一下子把孩子從音樂中拽了出來。

結果,孩子恢復打鬧。

當台上表演一首印第安童謠時,孩子聽得聚精會神,家長又「抓住時機」用很學術的語言,給孩子介紹民族知識。

孩子又失去了欣賞音樂的興趣。

每當孩子沉浸在音樂中,家長就見縫插針地講道理——同樣的情況,家長中並不少見。

常常見到有孩子拿著自己畫的畫,興沖沖地給家長看,家長大讚一番後,就擺出很專業的架勢說:「寶寶,這說明你畫畫的時候一定心情很愉悅。

美術史上,畫畫還有很多個派別……」或者是給孩子講故事,故事講完了,孩子意猶未盡地沉浸在故事中,家長則意猶未盡地抓緊時間給孩子開講人生大道理:「這個故事說明了……」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是很費解,為什麼家長就這麼急著要把他眼中的世界刻印到孩子的腦中。

遺憾的是,大多數家長總把他們所認同的語言和道理灌輸給孩子。

尤其是孩子在和音樂、繪畫等藝術打交道的時候,孩子有天生的與自然、與藝術對話的能力,對於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有他們自己的感受,有時候,敏感程度是成年人無法企及的。

不需要用專業的術語和明確的概念,甚至不需要用語言,尤其是孩子的語言還沒有發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對世界有著他們自己的認知。

對爸爸媽媽來說電腦的吸引力超過了寶寶

無休止的教育會使孩子失去安靜能力,但對孩子需求的忽視,也一樣會使孩子失去安靜能力。

不久前,我對小班孩子進行了「我的爸爸、媽媽」的調查,請每個孩子回家觀察爸爸媽媽在家做什麼。

結果發現媽媽基本上每天都有足夠的時間給孩子,但關於爸爸,30個小朋友,27個的回答都是「爸爸在家有空就玩電腦/玩手機/看報紙」,只有3個小朋友回答「爸爸做菜很好吃」、「爸爸和我拍照片」、「爸爸洗衣服不乾淨」。

這個結果令人深思。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不言而喻,但是在孩子眼中似乎有些缺位,尤其是父親,幾乎沒有一位父親能夠保證每天在家對孩子的陪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一個人自言自語,如何破?

在生活中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形:寶寶一個人在玩,玩的開心的時候還在那邊自言自語「這是山……挖好了……這是河……挖好了」。小嘜就遇到過,當時真的嚇了一大跳,以為孩子心理有什麼問題呢。不過,之後...

寶媽關注!幾歲的孩子不愛說話怎麼辦?

每一個小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天使,不僅是純潔的化身,更是爸爸媽媽心中的開心果。有的小孩淘氣,有的小孩會撒嬌,也有的小孩很聰明......可是唯獨自己家的寶寶不愛說話,這可怎麼辦呢?寶寶開口說話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