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偷」了家裡的錢,你會選擇打他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金程·財學院一直所努力的方向就在於兒童財商的培養,可前兩天我們公眾號的後台收到一位家長的留言,她很苦惱地和我們傾訴了這樣一件事:她發現孩子居然有「偷錢」的行為。

小編也把問題拋在辦公室和家長群里,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原來大部分的小朋友或者我們小時候,都曾經拿過家裡的錢。

真可謂是: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既然這不是一個個例,而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值得所有的家長關注。

很多家庭在發現「孩子偷錢」這一類原則性錯誤時,父母都會深恨自己教育失敗,對孩子恨鐵不成鋼。

然而,90%的父母卻又都忽略了教育,當發現孩子偷錢的時候,最應該做的不是打罵孩子,而是好好教育。

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過偷偷拿走別人東西,偷偷拿走錢的經歷。

但是,大部分孩子都不是真正的「偷」,他們甚至都不知道那種行為叫偷。

特別是12歲以前,在家偷偷拿錢,和偷錢,完全還是兩回事。

那孩子為什麼要偷拿別人東西呢?

1.分不清「自己的」與「別人的」

幼兒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分不清某件物品是屬於「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他們往往喜歡一個玩具就直接拿走了,並不會去考慮這個玩具是屬於誰的,我發現了這個玩具,那它就是我的。

所以有的孩子總以為老師發的就是她的了。

更何況面對的是自己的父母,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不認為是父母創造了孩子,而是孩子創造了父母。

想想也對,一對男女只有生了孩子才能成為父母,是孩子給我們頒發了「父母」這個頭銜。

既然父母是我創造的,所以這兩個人就都是我的,既然人都是我的,他們的東西也理所當然是我的,我拿自己的東西有什麼不可以?

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孩子還並未形成完整的道德觀,孩子拿錢,剛開始不涉及道德;因為孩子的道德觀在慢慢形成的過程中,特別是6歲以前的孩子,他會認為我也是家裡的人,你也是家裡的人,所以你能自由支配家裡的錢,我也能。

他沒有責任、義務這方面的概念,所以他認為即使不告訴你拿錢,也如同你不告訴他拿錢一樣,天經地義的事情。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物權」觀念。

幫助孩子區分物品的物權,引導孩子建立「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

例如,在家時,父母要跟孩子講什麼是爸爸的,什麼是媽媽的,什麼是孩子的。

在幼兒園,老師也要跟孩子講什麼是幼兒園的,什麼是給小朋友自己的,老師也可以通過遊戲或區角活動引導孩子,正確培養「物權」概念。

2.認為這就是「我的錢」

現在的很多孩子過年的時候都會收到巨額的壓歲錢,父母一般會借著代管的名義扣押這筆款項。

孩子認為那是我的錢,我有所有權和支配權,父母覺得孩子小,不給他用。

孩子就會從父母那裡偷偷拿錢,一旦被發現,也會理直氣壯:我預支我自己的錢不可以嗎?!

這種情況,起因是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自由感,有些媽媽說,孩子要什麼,我就給他買什麼,他還要錢幹什麼啊?那我舉個例子,你老闆說:以後你的工資都存在我這,你什麼時候需要錢,我就發給你,什麼時候要都行。

你感覺如何啊?你肯定不干啊,因為失去了自由,並且感覺每次要都是一次求人,都有辱尊嚴是吧?孩子也是一樣啊,第一,沒有自由的支配權,第二不是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的,還要受你的嘮叨、評價、指責等,所以還不如自己拿呢。

3.為了虛榮心與滿足感

有些孩子為人豪爽,在小朋友中有領袖地位,平時最喜歡把家裡的吃的喝的玩的拿出去與民同樂,父母從不干涉。

比如小編看到一個案例:有次過完年,孩子看到家裡有幾千元現金,也按照慣例拿出去分給了小朋友,滿院子孩子都樂瘋了。

這是孩子根本不懂錢的概念。

這種情況,是因為孩子的滿足感沒有得到滿足,孩子拿錢,自然是滿足自己的需要,吃的需要、玩的需要、學習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等,這是人之常情,也和大人一樣。

如果孩子的需要滿足了,就不會再有需要,所以是有度的;如果這個需要一次次沒有得到滿足,就會變成慾望,慾壑難填,這就要小心哦。

4.引起關注

有的孩子偷東西是為了引起大人或者同伴的注意。

比如,偷偷拿走媽媽的包,媽媽就不會出門了;偷偷拿錢買東西分給小夥伴,小夥伴就會和自己玩等。

這種情況家長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

出於這種原因偷竊的孩子,想要的並不是物質,而是關愛。

因此家長要多抽出一些時間來陪伴孩子,了解孩子,並且經常帶孩子出去玩耍,結交朋友。

這種比較麻煩,是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的關愛不夠,所以用「偷竊」來吸引父母的關注。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媽媽說她上初中的女兒是個「慣偷」,最早偷媽媽的錢,後來偷同學的錢,最後發展到偷老師的錢。

每次老師告訴媽媽後,她都會到學校把女兒領回家,用衣架暴打一頓,打得滿身是條狀傷痕,但是大約一個半月左右孩子又會故態復萌。

媽媽非常抓狂,不明白自己這麼要強、這麼好面子,家裡也不缺錢,為什么女兒會這樣?

原來這位媽媽生了五個孩子,前面四個都是女孩,最後一個是男孩,這個女兒排行第三。

媽媽自己平時做生意很忙,回家後有一點時間就去照顧弟弟。

女兒想從媽媽那裡得到一點溫存和體貼幾乎是一種奢望,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吸引媽媽注意她的唯一方法就是偷錢。

當媽媽憤怒地用衣架抽她的時候,注意力一定是全部放在她身上的,因為沒有一個媽媽會一邊用力抽一個孩子,一邊笑眯眯地側著頭哄另一個孩子:「寶寶乖,媽媽打完姐姐就來陪你玩哦。

媽媽打完她之後,一段時間內會有歉疚,會對她好一點,也就是她用皮肉之苦,換來了媽媽對她的關注,可是這個「藥效」最多維持一個月,所以她只能不停地偷錢,來「勾引」媽媽再次用衣架關注自己。

如果一直這樣循環下去,這個孩子將來在親密關係中,也會「勾引」男友或丈夫用暴力的方式關注自己,這就是家庭暴力中的一種典型模式。

也許有人會問:那為什麼孩子會用「偷錢」的方式來達到目的,而不是用別的方式呢?這可能和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點關係。

我們的傳統文化對「偷」這個字格外敏感,比如為自己的錯誤辯解的時候,經常會說「我一不偷二不搶」,這說明偷是排在搶之前的。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說明防偷是要從娃娃抓起的。

婚外戀叫「偷情」,出軌叫「偷人」,說起來都讓人羞愧的感覺。

提到強盜,人的第一反應是害怕;提到小偷,人的第一反應是鄙視。

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接近於神的動物,他們太知道父母的軟肋在什麼地方了。

他們知道對父母來說,錢是最重要的東西,「偷錢」是最可怕的事情,「偷錢」是打擊父母、威脅父母、激怒父母、吸引父母最有效的手段,就像針灸治療一樣——哪兒疼往哪兒扎!

孩子「偷錢」的原因當然不止以上五種情況,了解了孩子「偷錢」背後的心理動機,做父母的就可以淡定一點,不用把這個行為看做一個可怕的結果。

可以嘗試把這件事看做是一個信息,看看孩子通過這個行為向父母傳遞了什麼樣的信號,看看孩子的心理發育到了哪個階段,看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出了什麼問題,看看是否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其實,孩子的「偷竊」行為,並不一定是大人所理解的偷竊。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

作為老師和家長,當孩子犯錯時,我們自己首先要保持理性,然後再來引導和教育我們的孩子。

家「賊」不是賊,是汪洋大海中漂流的少年派,需要幫助,需要關心,還需要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悄悄拿回別人家東西,你慌了嗎?

前兩天,一位媽媽向我諮詢了一個有些沉重的話題:她上三年級的女兒在班上偷拿了別人的東西,被老師和同學發現,對她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媽媽聽說後,非常氣憤,回家狠狠地批評了女兒,回想起之前也有過一次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