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毀掉孩子,就給他貼標籤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著名心理諮詢師金韻蓉曾說過「每個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觀沒有形成之前,父母對孩子的任何斷語都會在他或她的額頭上貼上一個『標籤』,這個『標籤』可以伴隨著他或她一輩子。

我的孩子今年讀小學二年級。

前些天,我去參加了孩子的家長會。

期間,和一些學生家長聊天的時候,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家長們要麼把孩子「捧到天上」,讚美之詞滔滔不絕,比如「聰明」、「懂事」、「上進」等;要麼就把孩子「摔到地上」,一萬個恨鐵不成鋼,比如「笨蛋」、「自私」、「脾氣差」、「做事慢」、「膽小」之類的。

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爸媽們似乎很喜歡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

但是,爸媽們可曾留意過這些標籤給孩子們帶來的影響嗎?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或者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標籤效應」

比如,有的家長經常說孩子「笨死了,沒出息」,孩子極容易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缺乏信心並產生自卑感,可能就會真的變成「笨蛋」了。

也許有家長說,之所以這樣說孩子是採用激將法,讓孩子奮起,不服輸。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標籤效應中,如果貼的標籤是負面的,消極的。

被貼標籤的人有可能由於覺得不服氣或者憤怒而產生與所貼標籤相反的行為。

激將法是可行的,但是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被貼標籤者獨立自主的能力較強。

二是能夠辨別標籤是否客觀,公正。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越小越不具備這兩個條件,越容易對父母的話產生認同感,繼而朝著標籤的方向發展。

因此家長千萬不要輕易對孩子下結論,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

因為這樣輕則會毒化親子關係,嚴重的還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極方面發展。

如果能夠巧用標籤效應,對孩子的教育引導卻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這個過程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輕易對孩子定性

也就是說,不要輕易對孩子下好或壞的結論。

孩子的品質和能力是需要家長期引導和培養才能形成的。

所以爸媽們不要因為生活中的一兩件小事,就急於給孩子定性。

尤其是孩子犯錯誤時,更不能上綱上線地批評。

比如,孩子一兩次沒和鄰居打招呼,就說孩子「沒禮貌」、或者孩子不小心把垃圾掉在路上了,就說孩子「沒公德心」,再比如孩子拿了小朋友的玩具沒還,就說孩子是「小偷」等。

爸媽應該做的是了解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及時引導與糾正,如果一味地貼標籤,只會毀了孩子。

2、表揚比懲罰更有效

對孩子而言,家長需要多些表揚與肯定,少些批評與指責。

表揚與肯定不僅是對孩子的尊重,也能夠激勵孩子向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

相反,批評與指責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形成不當的自我評價,甚至產生自卑心理。

3、表揚,過猶不及

過多的、虛誇的、偏離實際情況的表揚,都會讓孩子產生迷惑,一旦孩子對爸媽的評價產生懷疑,表揚也就失去了作用,甚至走向反面。

最後,希望所有的家長能夠學會正確地「貼標籤」,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警惕「貼標籤效應」,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