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子花教育」一個錯誤讓您不是後媽,卻勝似「後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樂樂是個12歲的女孩,一個周末,家裡來了客人,樂樂可能想要展現完美的自己,便穿了一個月前新買的衣服,對於夏季正熱的時候,衣服顯得有點厚,不久樂樂就出了汗。

為此,媽媽當著客人的面說教了女兒一頓。

樂樂並未回嘴,默默回到房間,哭了兩個小時……

這個媽媽是湖南人,和丈夫一起在北京快餐店,平時工作很忙,但女兒樂樂有時會在工作時跑過來,向媽媽要這個、玩那個。

「她一過來搗亂,我就會很煩。

」由於自己工作壓力大,睡眠質量差,容易煩躁,女兒一些「不好」的表現(穿衣不和媽媽要求、未按時回家、不敢獨自睡覺……)都會成為周女士情緒爆發的導火索。

久而久之,12歲的樂樂竟然患上了輕度抑鬱!

接診專家診斷:病因來自於家庭環境,特別是樂樂媽媽粗暴的教育方式!

那麼,到底是樂樂媽媽哪些行為導致了樂樂抑鬱呢?從這件事和樂樂媽媽的自述可以看出,她對樂樂的教育有幾個特點:

1.樂樂做了不甚恰當的事,媽媽選擇了當眾說教,貶低了樂樂的自尊;

2.對於樂樂的情感訴求,媽媽選擇了漠視、忽略的方式來進行處理;

3.對於樂樂的物質與陪伴需求,媽媽選擇了不耐煩、煩躁等情緒性的回應。

然而,這樣的教子、溝通方式並非是特例。

在中國,有無數的家長都會由於孩子之外的原因(工作、生活煩惱等),時不時地對孩子進行情緒性、貶低性、否定性等方式的言語說教和情感回應。

更為痛心的是,這些不良的親子溝通方式被我們的很多家長無意識地、不自知地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溝通習慣」。

往輕了說,這是不恰當的情感回應,往重了說,那就是情感虐待

辱罵、貶低、漠視、威脅、孤立……

這些都是家長對孩子情感虐待的不良教子行為。

「飯早都做好了,你的作業才寫了幾個字?老師教的你都吃肚子裡了麼?」

「多大了都,還是三歲小孩兒麼,還在外人面前出洋相,丟不丟人?」

「去找你爺爺玩去,我都快煩死了,還在我眼前晃來晃去?」

「不好好學習,長大能有出息麼,能找到好工作麼?」

「這麼不懂事,都別理她,讓她自己好好反省反省?」

……

以上類似的這些話語遠不止這些,而,這卻是我們不少家長日常教育中切切實實的「情感虐待」的表現形式您又犯了幾條呢?我們又重視了多少呢?

中國的社會、媒體、家長往往把目光聚集於小眾化的「後媽式虐待」問題——體罰、挨餓、針扎……

卻忽視了同樣重要、更為普遍、甚至更具成長危害性的情感虐待問題

只因情感虐待的表現形式為「無意識」,不以「攻擊」為出發點,不易被家長所覺察、自知;

只因情感虐待的危害後果相對來說比較隱性,非即時性顯現,不易被家長所重視。

而這些行為,卻實實在在就是「攻擊」,也確確實實造成了「危險後果」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經歷的情感虐待,短到幾個月,長到幾年,都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逐步顯現出「問題」,對孩子的情緒、行為和社會能力造成不良影響:自尊水平低下、自卑、焦慮、人際關係問題、抑鬱、反社會人格……

對於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心理需求合理表達能力相對有限,而情感、物質需求相對較高的兒童(6-12歲)來說,情感虐待更容易對他們造成這些不良影響。

因此,消除情感虐待要提前預防,養成良好的親子溝通習慣;及時修正,改變已有不良的情感互動模式。

情感虐待怎麼破?

多數家長容易出現的「辱罵、威脅、忽視」等言語、情感「攻擊」行為,無外乎一個原因:「著急」——為自己著急,為孩子著急。

而家長這些不恰當的情緒反應通常出現在以下兩個場景中:

「熊孩子」求關注

生活中,不少粑粑麻麻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自己正忙的時候,「熊孩子」不時地跑過來問這問那、要這要那,展示自己的新衣服、畫的畫……

當我們對孩子「求關注」的行為給予「不耐煩」、「忽視」的回應時,其實,我們「著急」的是自己,是嫌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尋求表揚、誇獎,嫌棄孩子打擾了自己工作、做飯、娛樂……

而這也經常發生在4、5歲—7、8歲孩子的家庭中。

那麼,粑粑麻麻們該怎麼做呢?

1.設立專屬親子時光

一方面,我們要與孩子約定TA的作業時間與親子娛樂時間,鼓勵孩子作為發起人(滿足孩子的「成人感」,有助於約定的執行),幫助孩子製作約定書,簽字畫押,自覺遵守,獎罰分明,從而規範孩子的學習、娛樂的好習慣。

另外,麻麻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與孩子約定親子之間的「特殊時光」(共同參與遊戲、活動等),保證全身心的陪伴孩子,滿足孩子必需的情感陪伴、關懷。

2.滿足孩子的即時存在感

孩子「無端」打擾,這是孩子尋求關注的表現,此時,我們要分辨孩子需求的緊迫性、嚴重性。

如果緊急,那就暫且放下手頭事情,認真對待孩子的需求。

如果純屬「求關注」,那麼麻麻們可以安排給孩子一個他樂於做的事情,滿足他的存在感、價值感:

「寶貝,媽媽現在有事情在忙,看到這個沙漏沒,你先自己去看會兒**繪本故事好麼,等到這個沙漏沙子漏完了,媽媽就可以陪你了。

「寶貝,你能幫媽媽把你的髒衣服搜集起來,幫媽媽送過來麼」

以上這兩條建議,不僅適用於獨生孩子,也同樣適用於二胎家庭的「大寶貝」的教育,特別是幼兒及小學低齡學段的孩子,麻麻們要活學活用哦!

「熊孩子」表現不好或犯錯

在孩子的成長中,容易讓粑粑麻麻們「大發雷霆」的另一件事便是「犯錯、表現不好」。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在外犯了錯,不少家長可能都會著急上火,「批評、貶低、威脅」等情緒化的反應接踵而至。

這時,我們「著急」的是孩子,著急孩子的成長,著急孩子的未來,「嫌棄」孩子的行為給自己抹了黑、丟了人。

這樣的情況更多的出現在小學孩子的家庭中,特別是反叛意識開始形成的高年級(7、8歲—11、12歲)孩子。

那麼,奶爸奶媽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1.讀懂孩子的「委屈」

當我們為孩子「做作業拖拉、成績不好、犯錯」大發雷霆時,我們其實已經給孩子定了一個標籤:不學無術、惹是生非。

然而,這些錯誤,在孩子看來都有TA自己的認為可以原諒的「理由、委屈」。

首先,父母要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對事不對人。

其次,要平和詢問孩子導致這些結果的原因。

最後,引導孩子自省、尋找正確的解決方法。

「你在學校與同學打架,爸爸媽媽對於打架這件事是不開心的。

「能告訴爸爸媽媽這件事的詳細經過嗎?」

「你覺得以後遇到這樣的事情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有更好的處理方法呢?」

「爸爸媽媽是這樣認為的……,你覺得爸爸媽媽的這個方法可以借鑑嗎?」

2.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從4歲起就開始出現了,粑粑麻麻們一定要甩掉「小孩子,哪有什麼自尊」的「潛意識」。

孩子犯錯,我們一定要暫且收起自己的憤怒,選擇適當的地點、時間,採用合適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糾正錯誤。

比如,在沒有外人在場的家裡,在晚飯後,以與孩子交朋友的方式來與孩子溝通、解決問題。

「今天白天,你……,你能告訴媽媽你當時那麼做的想法嗎」

「鼓勵、引導」遠比「辱罵、禁止」有效用的多!

如果說物質需求,是整個生物界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的話,那麼情感需求,便是哺乳動物、是人類億萬年以來得以進化、發展的重要「源動力」。

而對於現今物質需求充足的孩子來說,情感需求更是他們亟需、急需的重要成長「養分」。

作為家長,我們要尊重並重視孩子的這一需求,安排合理的時間,以積極的心態、合理的方法來滿足孩子成長中的情感需求,切勿出現「情感虐待」這一病態教養習慣。

特別推薦

孩子厭學、情緒化、考試壓力

同學關係、親子衝突、家庭教育問題

公眾號搜索「知子花家庭教育」即可關注我們

知子花小助手 微信:Lifetree-edu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