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精神虐待孩子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問健康畫報 2016-06-30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孫佳藝 指導專家/杜亞松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精神虐待,乍一聽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你可能會說,現在大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寵上天還來不及,更何談精神虐待?實際上,在家長與孩子的相處中,這種行為常會有意無意地出現。

如果持續如此,輕則令孩子心情低落,重則可能影響孩子的成長,甚至導致抑鬱。

因此家長在與孩子的交流和教育中,一定要多加留意,注重方式方法。

以愛為名的無意傷害

「怎麼不好好學習,還在看電視!」「誰叫你跑那麼快的?摔著了吧,笨!」「自己玩,別來煩我。

」這些話你是否對孩子說過,又是否經常出現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可要小心了:你可能正在對你的孩子施加精神虐待。

兒童的精神虐待又稱心理虐待、情感虐待,是指父母或其他撫養者有意不去滿足兒童的注意、安全、自尊心、情感等需要的行為。

其基本特徵有:習慣性地採用貶低、毀謗、批評、威脅、嘲笑、譏諷、挖苦的言語對兒童進行評價;對兒童的情感需要加以拒絕,剝奪兒童被關心和被愛的權利。

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父母是不愛自己孩子的,但日常與孩子的相處中,父母卻常常因為方法不當而陷入這樣的誤區——以為這樣是對孩子好、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但往往最終對孩子造成了精神虐待。

其實嚴格意義上說,情感虐待還是很敏感的一個指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視的方面。

這樣的虐待也許是無意的,但可能會令孩子陷入情緒低谷,而長期的心理虐待或心理忽視,常常給孩子的正常心理成長帶來嚴重影響。

它就像一艘潛艇安然沉于海底,我們目力不及,卻能造成真實的傷害。

精神醫學專家杜亞松主任介紹,長期的心理虐待或心理忽視,常常給兒童正常心理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表達和感受語言的基本技能下降。

行為上表現為不能正確理解他人的語義,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圖;學習上表現為語文成績下降;社會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不足,應變能力差;認知功能受限,軀體動作笨拙;自尊心下降;易觸犯法律……近半數成年後可能成為罪犯、酒精中毒者或精神病患者。

正確認識和滿足孩子的需求

既然愛,為何傷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家長認識的誤區,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或是認識到了,然而並沒有尊重孩子,沒有滿足孩子的正當要求。

孩子的身體需要營養以生長發育,孩子的心理也有「營養」的需求,才能培養健全的人格。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年紀小,話都不會講,還談何心理需求。

其實不論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需求,需要家長格外重視。

此外,還要學會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長不能認為孩子可以隨意操縱和控制,孩子有自己的天性,不能完全被家長的意志左右,正因為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才會出現心理的忽視和虐待。

父母和子女的相處中,若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適當滿足,長此以往,矛盾的雪球越滾越大,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性格甚至家庭關係。

所以如果孩子的需求不過分,父母也應適當滿足。

但需求過分了和滿足過分了,就都需要教育和改正,而不是一味的溺愛。

過分的滿足是一種扭曲的愛,不能讓孩子正確意識到事物的價值,從而對孩子價值觀和獨立健全人格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

避免詆毀和貶低

如何防止對孩子的精神虐待,首先就是要避免詆毀和貶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犯錯誤,有些家長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而採用不恰當的方法,對孩子詆毀、貶低、冷嘲熱諷。

這樣負面的語言多了,會影響到孩子的自尊心,讓他在某方面有能力不足感和障礙感。

例如,三年級的孩子會比較調皮,媽媽就經常罵孩子笨——「隔壁的小明老是考前三,你怎麼老是考這麼差?」孩子就會想,小明是好的而我是差的。

屢次這樣責罵,長期積累就是精神虐待。

其結果是孩子失去自信,覺得自己永遠不如別人,更有甚者,會對孩子的人格帶來影響。

人正常的發展總是積極向上的,做自己所想,實現自己所願,完成心理的正常發育。

但有些家長總愛貶低孩子、強調孩子的缺點,罵孩子「傻瓜」、「將來不會有出息」、「只能拾破爛」……也許家長出發點是好的,在乎孩子,想用激將法激起孩子奮進的意志;但這種方式也是危險的,容易對孩子的人格造成影響,令其真的消極處事,甚至對父母產生敵對、厭惡的情緒。

很多父母也認識到不能夠辱罵和貶低孩子,但對其在家庭的定位有誤區。

傳統的中國父母覺得應該在孩子面前樹立威嚴,所以採用冷言冷語的方式,讓孩子覺得「害怕」,但其實,一個可以溝通、能夠學習的家人比一個措辭嚴厲、冰冷如山的臉譜化角色,更能使孩子感受到正面的力量,更願意與之相處。

多一點陪伴

大城市快節奏的生活總是讓人十分忙碌,以至於很多父母抽不出太多的空閒來陪伴孩子。

不過這話若是讓醫生聽見了,可是要被責怪的。

孩子還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因此更需要親人尤其是父母的陪伴。

有些父母因為工作繁忙,覺得小孩子不懂事可以先讓爺爺奶奶帶著,長大了再自己教育,而這其實是錯誤的想法。

孩子越小,對父母的依戀越緊密,特別是三歲前,滿足生理基本需求的同時,格外需要愛與安全感。

三歲後的孩子上幼兒園,開始認識其他小朋友,漸漸融入校園乃至社會,這樣依戀的關係才會穩固。

為何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長大了不聽話?就是因為父母以前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太少,等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不會跟家長太親近。

之前只顧忙自己的工作,孩子讓爺爺奶奶帶,等孩子上學了,父母督促他學習,孩子會說:「你以前從沒管過我,現在憑什麼管我!」這不是叛逆,而是對父母沒有盡責的「控訴」。

父母不僅對孩子有生養之恩,更有教育之責,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尤為需要父母的陪伴,要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讓他感到父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孩子面前,父母不可以忙。

」為人父母要認知到,當孩子有需要時,一定要跟孩子在一起。

家長們可以嘗試周末少睡一點懶覺,少看幾眼手機,少赴幾場酒宴,多花一點時間陪陪孩子,跟孩子交流。

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家庭關係和諧,還能為孩子建立安全感、教導孩子,為他的成長之路上掃清不少障礙。

不要總說沒時間,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在成長中,等待你的時間也是有限的。

教他做得更棒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杜主任認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以正面的教育為主,以批評教育為輔,比如鼓勵、促進、引導。

如果孩子做錯事,確實需要批評,那麼批評要對事不對人,不要涉及到孩子的人格,而是針對孩子的不合適的行為,允許他有改正的過程。

教育應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為目的,而非傷害。

孩子如果犯錯了,不僅要告訴他這是錯的,更重要的是要告訴他,下次怎麼避免犯錯。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破媽媽心愛的杯子,媽媽不應該只是責罵他,強調這個杯子有多貴,而是應該分析為什麼會打破。

是不是走路沒看到,還是衣服掛到了?下次注意不要再這樣。

並且要告訴孩子,可以「我們一起去買個新的」。

這樣,孩子就會知道:1)打破杯子的行為是錯誤的,會損壞財產、影響媽媽的情緒;2)下次怎樣避免犯錯;3)如果犯了錯誤,該如何去彌補。

孩子如果做對了,要給孩子鼓勵和引導。

舉個例子,有個八歲的孩子學會了洗手絹,得意地跟媽媽顯擺。

媽媽說這算什麼,隔壁小明三歲就會洗了,這就是傷害。

雖然八歲會洗確實不算什麼能耐,可媽媽應該說,媽媽看到你洗的手絹了,下次我們可以試試洗襪子。

孩子洗手絹的行為被媽媽接納了,下次再洗一個更複雜的襪子,當他學會洗襪子,那短褲會洗嗎?會洗背心了,會洗外套了,那就什麼都會了。

而不是說八歲會洗手絹算什麼能耐,那這樣孩子下次什麼都不會洗了。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出現不合適的行為時,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教導過程,這樣孩子就得到了鼓勵。

首先是認識,然後支持,再想辦法促進孩子在行為上進步。

如何成為更好的家長

沒有人天生就知道怎樣做一位好父親、好母親,在教會孩子生活的同時,家長自身也需要不斷的學習,關於如何成為更好的家長,專家有如下建議:

1、積累知識。

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要得到心理上的呵護,所以家長的知識和認識很重要。

很多年輕父母自己也沒什麼經驗,因此要從各個渠道多了解一些相關知識。

2、學會「做」。

比如,孩子的要求過分了,怎麼去糾正他。

比如孩子愛上網,成天坐在電腦前,就要告訴他長時間上網有害無益,應該不要超過多長時間。

而不是採取拔掉網線這種極端的做法,這本身就是對孩子產生了傷害。

3、調整夫妻關係。

和諧的夫妻關係能為孩子帶來更好的成長環境,更有利於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對孩子來說,不協調的夫妻關係會產生更多的矛盾和疑惑。

此外,比如有些父親在外面當領導當慣了,在家裡也對家人呼來喝去,這樣可能會令孩子產生畏懼甚至厭煩心理,也易令家庭關係緊張;母親也不能總是嘮叨,經常重複說話,這樣孩子會把母親的話當耳旁風。

杜亞松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

擅長兒童和青少年行為障礙(多動症·品行品德· 電腦成癮行為),學習困難(閱讀困難·學校恐怖症·抑鬱症·強迫症),發育性障礙(孤獨·智力低下)等各種精神障礙的診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對孩子「精神虐待」了嗎?

「今天我太累,自己去玩兒吧。」「你看看人家張家的孩子!」「我當年數學那麼好,你怎麼就那麼笨呢,到底遺傳誰了?」你常對孩子說類似的話嗎?如果是,那麼你的孩子正在遭受來自你的精神虐待。

請不要再逼迫孩子分享了,寶媽務必注意了

在現代的育兒理念中,學會分享是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必修課。比如一歲多的寶寶,媽媽會說有了好玩的好吃的要學會給別人一起分享,而第一個實驗對象往往是媽媽自己,當寶寶拿到好吃的好玩的時候,媽媽會扮演他人...

「好孩子」的心理創傷

【導讀】有的家長很驕傲,覺得自己孩子「乖」、「聽話」、「懂事」,任何事情上都不用自己太操心。其實不然,在孩子心裡,會覺得自己是不是還不夠好,粑粑麻麻對他的關注才會這麼少。於是,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