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保護,你的愛「過」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過度保護,你覺察到了嗎?

各位寶媽以下場景你們見過嗎?說過或做過三種以上就屬於過度保護!!!

  • 「打這把壞椅子,絆倒乖寶寶」當寶寶摔跤了,一些媽媽是這樣處理的,立即心疼地抱寶寶在懷裡,一邊安慰:都是地板不好,都是椅子不好......害的寶寶摔跤。

    遇事都是別人的錯,學校的錯,社會的錯,反正寶寶沒錯。

  • 「寶寶不要跑,拜託再吃一口」怕孩子餓,追著餵飯,甚至孩子已經上小學了還要大人餵飯,不餵就不吃飯,他們的理論是孩子吃飯的生活技能是不用訓練的,長大了自然就會。

    孩子還小,怕累著孩子。

  • 「天冷了,快穿上秋褲!」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明明剛立秋,媽媽就要孩子包裹起來。

  • 「不能打架啊,不能爭搶啊,讓我家寶寶先玩會,行不行」當孩子間出現衝突和矛盾時,家長深怕孩子吃虧受傷,立刻站出來替孩子「出頭」,或在摩擦出現時不管事實真相總讓別人給寶寶道歉。

    他們理由是看不得寶寶受委屈,怕寶寶不高興心靈受到損傷。

  • 「寶寶真棒啊,寶寶好厲害啊簡直是個天才」當一部分家長在不斷誇獎「別人家的孩子」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負責任的過度誇獎,千方百計地幫助孩子隱瞞其缺點、錯誤。

    「我家寶太可愛了,連犯錯都犯得可愛」

  • 「不要和XX玩——他莽莽撞撞,小心碰傷;不要和XX玩,他拎不清」家長幫助孩子過濾著朋友圈,切斷了孩子與同齡人的交往。

    小時候篩選夥伴,大了篩選伴侶,篩選工作。

    恨不得主宰孩子的人生。

  • 「寶寶這樣小,東西亂扔,吃飯獨霸一盤好菜等怎樣都可以理解,不要太苛求孩子」、「公眾場合怎麼了,孩子小,大聲說話有什麼關係」或者另外個極端「寶寶不能做這個——危險,不能碰那個——髒」「囡囡就在這裡玩,不能跑到媽媽看不見的地方」兩個極端,或完全不對孩子進行控制或極端的過分的控制,即對孩子的行為不做限制或做刻板的過度的限制。

  • 「裁判拜託你讓我家孩子這次圍棋考試升級吧,不然他會難過的」,「老師您不要批評我的孩子,他比較脆弱」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為孩子求情,見不得孩子受到挫折難過。

  • 「寶寶,世界很美好,陽光很絢爛」總是過濾、屏蔽生活的黑暗面,不允許孩子接觸任何負面消息,「沒錢不能苦孩子」、「假醜惡的大灰狼只存在故事裡,現實中的大灰狼已經被關在動物園,寶寶放心」傷痛、苦難、死亡,這些都是不吉利的,都是應該屏蔽掉,過濾掉的,培養了孩子的玻璃心。

  • 「寶貝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事情不用你操心」家務活,家庭事一律不予孩子過問,每天只盯著孩子學習,覺得孩子做其他事情就是浪費時間,只要學習好犯點其他小錯誤,有點小毛病也是可以諒解的。

總之,就是認為全世界「寶寶是中心」大家都要圍繞他,為了他而轉動,為他讓路。

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從吃的、穿的到用的、學的、玩的,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願望、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成龍成鳳的環境。

科普下:過度保護是一種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最早由Levy在1931年提出,是指父母相對兒童的發育階段採取的不恰當、過分的保護行為。

主要有4個特徵:過多的身體和交流接觸,如不斷的陪伴和長期的同睡;延長的「嬰兒化」,如超過通常的斷奶期仍繼續哺乳或在兒童能夠獨自進食、穿衣、上廁所時仍將餵食等幫助行為日常化;對於兒童獨立和社會成熟的行為提供主動保護,如延遲入學時間、僅允許孩子在自己的視線中玩耍;完全不對孩子進行控制或極端的過分的控制。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誌》

「一家就1個孩子6個大人,誰家孩子不是最大的寶?」「我們拼死拼活不就為了孩子嗎?」目前,父母對於患兒的過度保護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過度的保護」是「限制的保護」

當孩子一歲要自己拿湯羹吃飯時,你說:「媽媽餵」你心裡擔心孩子吃不飽,擔心孩子吃的慢飯涼了,吃了不舒服。

還擔心孩子吃的到處都是,收拾起來比較麻煩,限制了孩子動手的機會;

孩子三歲雨中走路,你說「媽媽抱」,你擔心他摔跤,還擔心摔跤後洗刷麻煩,限制了他探索的快樂;

孩子五歲要玩手機,你不給,他就哭,於是你就給他玩,你不忍心孩子哭鬧,還樂的自己享清閒;

孩子七歲圍棋失敗就替孩子說情,讓圍棋老師放水時,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但限制了他培養良好品格和提高能力的機會;

孩子八歲吵架你替他「擺平」解決他暫時的問題,但是他卻失去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被剝奪了學習溝通技巧的機會;

孩子十歲書包重你說「我替你背」,你卸下他肩上的重壓卻又將幾本課外輔導書放進去增加他學業的壓力。

你要他學習的回報。

種種導致他弱不禁風。

「過度的保護」還是「有毒的保護」

以前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孩子臨刑前要求母親到場說要和母親說句悄悄話,刑官同意了,他卻只一句:「我恨你,我小的時候,在我偷第一個寫字板時,你如果揍我一頓,教導我這是不對的,並且讓我改正錯誤的話,我會到今天這地步嗎?」然後咬下母親的耳朵。

當一個孩子犯了錯誤,你沒有及時嚴厲制止,幫助他改正,那「有毒的保護」終將孩子和父母都嘗到「悔腸情」牌毒果的滋味。

無獨有偶,現代社會這個故事又有了翻版,前段時間微博上看到一篇文章說一家兒子長大後不願意工作,嫌棄累、苦,天天在家打遊戲,挑東挑西,媽媽責備他,他反駁:「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而母親則無言以對。

真正會保護孩子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獨立選擇,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幫助他而不是替孩子做選擇做事情。

凡事不能「過」,父母對子女傾注過量的愛,寄予過高的期望,給以過多的幫助,提供過分的保護,由此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

可以說「過度保護」成了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坑」

孩子在這種處處以他為中心的環境中成長起來,遇到的困難遭受的挫折都被家長們屏蔽清除,他們感受到的是一種「人人為我,我是中心」的氛圍,以孩子學習為中心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會感到「成績是中心,我是成績的載體」會讓孩子在童年就覺得世界是以他的需求和意識為轉移,長期在這種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又怎能不事事以自己為中心呢?

這種以自己為中心的孩子必然會懶惰、驕橫、沒同理心、經不起挫折,遇到挫折容易出現負面的社會心理結果,如抑鬱、焦慮,在表達情感、事業發展、人際關係發展方面出現困難,絕望、憤怒、不堪一擊。

那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愛呢?再給大家講個老故事:一個女巫要嫁給王子,他問王子:「你是要我白天美若天使還是晚上?」王子說:「你自己決定。

」於是女巫選擇了白天和晚上都是天使的模樣。

讓孩子選擇而不是替他選擇,甚至替他做。

如幼兒園常見中班孩子不會用筷子:一個孩子在練習用筷子夾東西吃,可能剛開始夾不住,還可能夾住送不到嘴巴里,沒關係,這正是他探索練習的過程,孩子也許會著急,家長要做的是鼓勵他,保護他的安全,而不是直接喂,你不能替他吃也不能一輩子餵他吃吧。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各種協調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抗挫能力提高,增強自我的信心和認知。

文章 | 瑞敏兒童教育資源原創

作者 | 一一,多年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經驗,系瑞敏公號特約作者

瑞敏兒童教育資源微信號: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媽媽瑞敏創立,上海十大最受歡迎公眾號,甄選/原創最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育兒文章,提供免費專業心理學測評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先天特質和後天發展,21天打卡機,定期公益講座,幫助家長有效學習和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