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過度保護、寵愛孩子,會有什麼後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歡迎來到「眾可微教育」,點擊右上方可以訂閱關注哦,關注給你最新的教育方法。

眾可微教育獨創「微教育理論、方法體系」,並以「每天專注一微步、孩子快樂奔優秀」微教育思想為基礎,為天賦兒童快樂成長指引方向。

父母生兒育女,自然就有了愛的責任。

但是過度保護和寵愛就是一種不健康的愛孩子的方式。

下面來看看過度保護、寵愛孩子的表現是什麼?

過度保護和寵愛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包辦代替。

很多父母過於小心,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對孩子百般侍候;父母雙方的長輩也不甘落後,更是捧星星、捧月亮,圍著孩子團團轉。

孩子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也不用做。

往往是孩子剛說口渴,大人已經拿出水杯,擰開蓋子,小心翼翼地把溫度適宜的水送到孩子嘴邊;發現鞋子的粘扣散開了,還沒等孩子彎腰,大人已經蹲下去幫孩子扣好了鞋子……

過度保護和寵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過度干涉。

怕地上不衛生,總是將孩子抱在懷中;怕孩子弄髒衣服而拒絕讓孩子遊戲;怕孩子摔倒受傷而不讓他騎自行車;擔心有碎玻璃會傷到腳而禁止孩子在沙灘脫鞋;教孩子絕對不要跟陌生人說話……

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寵愛,實質上就是對孩子的過度限制。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驅使兒童去認識世界的動力,也是兒童成長的第一步。

但是兒童好動,難免會有一點危險,很多家長怕孩子受到傷害而採取過分的限制和保護措施,為了孩子的安全,處處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動。

某校野炊時,一個13歲的男孩什麼也不會做。

這個孩子說:「我姥姥有三不准,刀不准動,電不准動,火不准動。

我長到13歲,火柴也不會劃。

我連家炊都不會,哪還會野炊啊?不是我們不想干而是不會幹。

如今不少父母很少去思考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下,在處處限制的環境中,我們的孩子將失去什麼。

「現在的孩子真的很可憐,家長們過度的關注和保護已經讓他們變得越來越無能。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總社副總編、「知心姐姐」盧勤在參加一次少兒教育專家論壇時語出驚人。

過度保護對孩子成長的負面影響很大,會讓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的發展上都比一般的孩子要緩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為什麼這樣說:

過度保護和寵愛孩子阻礙了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孩子會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導致自己所取得的經驗不足,從而感到自卑並害怕挑戰。

受過度保護的孩子到了該長大的年齡卻總是讓人覺得他長不大,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沒有長輩陪在身邊就惶惶不可終日。

有人把這樣的人叫做「30歲兒童」。

過度保護在壓制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不利於個性的發展。

研究證明,過度保護會使孩子依賴性太強,人際交往能力差,缺乏自信心,自理能力差,膽小,肢體靈活度差等等。

看似小事的「不會自己吃飯」、「不參與小朋友的各種活動」,都會使孩子產生心理負擔,覺得自己處處比別人差,不能融入同齡人中,漸漸失去自信心,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

過度保護,使孩子缺少了成長過程中的磨礪,容易造成孩子的軟弱閉塞、膽怯無能並逐漸養成膽小怕事的性格,同時使孩子和社會之間豎起了一道牆,孩子在無形中遠離了社會,長大以後就會難以適應社會。

所以,受過度保護成長的孩子,在社會上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

不能否認,當今社會,各種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各種危險因素在增加,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經歷一些磨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酸甜苦辣都是營養,生活百味都要體驗。

」我們應當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主動學習健康地愛孩子,用頭腦去愛孩子。


首先要理智地分析自己的行為,學習放手讓孩子逐步學會獨立。

實際上,在許多時候,許多過度保護自己孩子的父母是很難認識到自己正在過度保護自己孩子,認為「別人也都這樣做」,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健康地成長。

但是,偶爾,在某一個瞬間,他們感覺到自己在過度保護,於是產生了「從現在開始你自己看著辦」的想法,突然什麼也不幫了,這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處理方法。

孩子的獨立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要通過漸進式的成長才能形成。

因此,父母要適當製造機會讓孩子學習,多給孩子適度的探索空間,逐步學會獨立地面對事情。

其次,既要有適當的獎勵,又要有必要的批評。

在孩子的探索中,家長的欣賞與鼓勵永遠是孩子有力的支持。

及時而明確地告訴孩子,他做得很好,會讓孩子繼續在挫折中努力前行。

但是這個過程中也要有必要的批評。

比如當孩子總是依賴父母不願意自己動手的時候,家長要及時地批評教育孩子,告訴他:「為什麼你不自己試試呢?」

最後,要幫助孩子建立危機意識,學習保護自己的方法。

當今社會,各種危險因素在增加,不該發生的悲劇時有發生。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建立危機意識,但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在面臨危險時知道該如何應對。

我們家長老是對孩子說「你得小心」,這等於是廢話,僅僅告訴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遇到火情時不要直衝也是不夠的。

家長必須切實向孩子說明遇到危險時該怎麼做和不該怎做。

但是必須要心平氣和地講得很清楚、很具體。

比如,「你到了一個商場,由於人多,你走丟了,這個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一定要告訴可靠的人,不能看著這個人可靠就可靠,而是要找在這個地方工作的人員」;「假如你的小朋友落水了,要是你不會游泳那怎麼辦呢?那就不能去救他,因為那樣無異於自殺行為,而是應該趕緊喊周圍的人,找能救的人把他救上來,我們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再去救人……」

相信每位父母都希望將孩子培養成健康的,對社會有用的人,那就請你們將愛心變成誠心與耐心,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用心去愛,用腦去愛,陪伴孩子在坎坷的成長道路上一路前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評論收藏轉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做一個好家長呢?六招讓你成為好家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負責人。只有父母以身作則,才能教育出好的孩子。一個懂事的孩子會讓父母欣慰,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那麼,如何才能做一個好家長呢?以身作則一個好家長要為孩子樹立榜樣...

中國家庭教育面面觀

古語說得好: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養成良好的習慣,終生受益;形成不良的習慣,終生受累。這句話告訴家長教育孩子就是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因為成功的教育是從培養習慣開始的。

過度保護,你的愛「過」了嗎?

過度保護,你覺察到了嗎?各位寶媽以下場景你們見過嗎?說過或做過三種以上就屬於過度保護!!!「打這把壞椅子,絆倒乖寶寶」當寶寶摔跤了,一些媽媽是這樣處理的,立即心疼地抱寶寶在懷裡,一邊安慰:都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