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請放手,你的過度保護會傷害了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個5歲的孩子偷偷爬上餐桌往下一跳,發現摔得很疼。

寶寶開始嚎啕大哭,覺得非常委屈:明明以前只要我爬到高處往下跳,媽媽都會在我身後護著我不讓我受傷。

可這一次媽媽不在,我還習慣性地以為身後仍然有一雙手……

媽媽,如果你不能保證每一次都在我身後,那麼從第一次起,你就不應該伸出雙手,讓我有了永遠不會摔倒的錯覺;如果你不能一輩子保護我,那麼你就應該放手,讓我從小學會保護自己。

寶寶一哭馬上就抱,

任何事情都不讓孩子做,

稍微不舒服就立馬送醫院,

不讓寶寶跟其他人接觸,怕娛樂設施危險,

寶寶想要的任何東西,都馬上滿足,

寶寶用過的東西馬上消毒,希望創造一個「無菌」環境。

以上行為,如果你符合了其中三條或更多,那你很有可能是一位過度保護寶寶的媽媽了。

不可否認,如今社會存在各種令人不安的危險因素,父母們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都會竭盡全力承擔起保護的責任,這本該是好事。

但這種保護,決不能過了頭。

一項調查中發現,那些試圖幫孩子擋掉所有生活難題的父母,往往會給孩子的未來造成問題:

1. 讓孩子有一種錯覺:自己身後永遠有一雙手

對每個人來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何況是孩子?「酸甜苦辣都是營養,生活百味都要體驗。

」 如果把磨難和體驗全部省略了,一切都替孩子包辦,看上去是順利了,是舒適了,結果卻使他軟弱而閉塞,膽怯而無能。

現在有一種現象,叫「30歲兒童」,都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沒有長輩陪在身邊就惶惶不可終日。

一旦遭遇磨難,便指望家長來解決,自己則一味地逃避。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一種成長狀況。

2. 什麼要求都滿足,會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

如果孩子想買什麼,撒一下嬌便立馬送到他面前;不想走路了,哭鬧一場便馬上抱著走;覺得堆積木太難了不會玩,喊一下媽媽便過來幫忙;不想睡覺要看電視,抗議一下便獲得批准……如果從小習慣了「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長大後便容易有心理落差。

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像父母一樣,無條件包容自己滿足自己。

在成長道路上,如果孩子從來沒被拒絕過,甚至從來沒體驗過失敗,就會錯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真實的世界當然不會是這樣的,生活將會讓他們狠狠地摔一跤。

當然,巧伶瓏絕對不提倡家長們剝奪或忽略孩子的合理需求,這樣也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容易導致心理障礙。

3. 過度的干涉,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媽媽我想脫鞋子進沙池裡玩。

「不行,會割傷腳的。

別玩了,髒。

「媽媽,我想剪紙。

「不行,剪刀太危險。

「媽媽,我們玩麵糰遊戲吧?」

「不行,麵粉是拿來吃的,而且會弄得家裡很髒,去畫畫吧。

「媽媽,我想看動畫片。

「不行,很傷眼睛,不准看。

……

有時家長們可能會覺得: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要多,我指點你的生活,是為了讓你少走一點彎路,我也是為了你好啊,孩子。

這種想法的初衷其實是好的。

但過多的干涉,可能會讓孩子習慣於爸媽的安排,好奇心會一點一點地被消磨掉,探索慾望也不再有。

「如果我不會,反正爸媽會告訴我。

」可爸媽能夠幫助孩子一輩子嗎?

學習放手,讓孩子逐步學會獨立

實際上,有很多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正在「過度保護」,甚至不認為自己已經在這樣做。

「別人家也是這樣照顧孩子的啊,憑什麼輪到我就是過度了?」

直到後來某一天,看到孩子的一些不良的表現,父母發現自己的確做得不太對,於是就產生了「你就自己看著辦吧」的想法,突然就什麼也不幫了,讓孩子自生自滅。

這顯然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放手是為了更好的放心。

」 放手是為了孩子能有更多的空間去成長,但並不是馬上就放手。

因為孩子的獨立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要通過漸進式的成長才能形成。

因此,父母要適當製造機會讓孩子學習,多給孩子適度的探索空間,逐步學會獨立地面對事情。

既要有適當的獎勵,也要有必要的批評

表揚和批評,一個都不能少。

對孩子來說,表揚和鼓勵能夠幫助他建立自信心,不至於在面對困難時打退堂鼓;而批評與懲罰則像一劑苦藥,孩子肯定是喜歡錶揚抗拒批評的,你讓他喝苦藥,他也會哭鬧著不要,但良藥苦口利於病,批評是有必要的。

對此巧伶瓏的建議是:

不要在大庭廣眾下指責孩子;

孩子悔不當初時應該暫緩批評;

不要在睡前批評孩子;

不要在飯桌上批評孩子;

孩子傷心流淚時莫責怪他;

孩子正生病不要斥責他。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圈,請你放手

經常遇到媽媽提這樣的問題:「我家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總是自己玩兒,怎麼辦啊?」 「我家孩子在學校里總說被人欺負。

」 「我家孩子現在總愛跟一些調皮的孩子來往,看到別人不吃飯,她回到家也跟著不吃飯,愁死我了。

這些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孩子在上了幼兒園之後,會逐漸對身邊的小朋友有了親疏遠近,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

而且,孩子對「朋友」概念的建立是從「與朋友做相同的事」開始的。

就像那位媽媽所說的,孩子喜歡模仿同伴的行為。

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邊都是「好榜樣」,他們可以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幫他們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若孩子身邊有了「壞榜樣」,父母就希望儘量幫助孩子屏蔽掉。

但實際上孩子模仿不良行為的初衷有可能只是好奇心的驅使或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

在這一點上,家長們只需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規範他們的行為,而不是說「不要和這樣的孩子一起玩」。

每個孩子都有優缺點,既然孩子喜歡和他玩,不妨多了解孩子的想法:「為什麼你更喜歡××小朋友啊?」 「××小朋友是不是很有禮貌?很愛幫助別人?」 這樣可以讓孩子尊重每一位結伴的小朋友。

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建立危機意識

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因為父母很難做到每時每刻都會在孩子身後。

家長們經常說的一句口頭禪就是:「你要小心點……」 但如果沒有教導孩子具體的自我保護方法,沒有建立危機意識,其實說了也等於白說。

僅僅告訴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遇到火情時不要直衝是不夠的,要心平氣和地講得很具體,很清晰:當孩子遇到危險時,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第一時間要做的。

比如,「你到了一個商場,由於人多,你走丟了,這個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一定要告訴可靠的人,不能看著這個人可靠就可靠,而是一定要找在這個地方工作的人員……」

「假如你的朋友落水了,可你不會游泳那怎麼辦呢?那就不能去救他,而是應該趕緊喊周圍的人,找能救的人把他救上來,我們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再去救人……」

轉一段北大才女趙婕寫的文字:「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巧伶瓏相信每位父母都希望將孩子培養成健康、開心、睿智的人,但關愛不等於溺愛,保護孩子的同時,也要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陪伴孩子在坎坷的成長道路上一路前行。

◆ ◆

📖

伶瓏好書推薦

本期主題☞【放開手,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吧!】

《阿立會穿褲子了》

阿立不會穿褲子,

試了一次又一次,還是失敗了。

一氣之下,阿立光著屁股就跑了出去。

動物們都嘲笑阿立,阿立很難過。

後來,阿立向白鷺鷥學習單腳站立,

可惜還是失敗了。

最後,阿立回到家,

阿立又一次嘗試自己穿褲子,居然成功了!

阿立是怎樣學會的呢?

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吧。

以上繪本可以在巧伶瓏童書館免費借閱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當寶寶不愛去幼兒園,家長該怎麼辦?

前段時間寶寶從幼兒園回到家,情緒有點低落,第二天早上也比較抗拒地說不想去幼兒園。我問寶寶怎麼了,他卻又不肯跟我說。也許這就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叛逆期吧,鑒於之前他一向是很喜歡去幼兒園的,有這種...

口口聲聲說愛的媽卻傷害了他

周末下午在外吃飯,看到隔壁桌的一家子,媽媽眼神一刻不落的盯著孩子。「寶貝,快把衣服穿起來,很冷的。」「慢點吃呀,吃太快消化不良。」「媽媽餵你吃吧,你看你吃得滿臉都是。」於是孩子那像那株單純的小白...

過度保護,你的愛「過」了嗎?

過度保護,你覺察到了嗎?各位寶媽以下場景你們見過嗎?說過或做過三種以上就屬於過度保護!!!「打這把壞椅子,絆倒乖寶寶」當寶寶摔跤了,一些媽媽是這樣處理的,立即心疼地抱寶寶在懷裡,一邊安慰:都是地...

成為孩子最好的情緒訓練師,不妨這樣做

事例1:壯壯是家中獨子,得到了全家人的寵愛。溺愛中長大的孩子自然脾氣比較大,稍有不順心就會大吵大鬧,全家人都得哄著她。最近,媽媽找到了一個「好辦法」。壯壯很喜歡吃一種零食,她和壯壯規定,壯壯聽話...

教育乾貨|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你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否發現過這樣的問題: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時,還不會自己穿衣服,還不會用筷子吃飯,在幼兒園還不會自己上廁所等。而當你發現這些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做的是什麼呢?是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