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我不要孩子成為「媽寶男」和「乖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媽寶男,在中國,早已經成為了一種很諷刺的存在。

這種男人的內心深處,有著嚴重的心理投射。

表現出兩種狀態。

一種因為自己的無能,而媽媽的控制包辦讓他感到安全放心,他們會成為對媽媽言聽計從的乖乖男。

凡事都會請教媽媽,甚至和女朋友在哪裡吃飯,吃什麼都要請假媽媽,並且經常把「我媽媽說」掛在嘴巴邊。

  • 我一個曾經的同事,他31歲,長得很帥氣,工作也還算可以,相親無數次,總是不到一個月就分手。

    我們都叫他「一月一分君」,其中我還給他介紹過一個我的小學妹,問她為什麼不談,她很不好意思的說:「姐,他還沒斷奶呢吧,一起吃著飯,還要發小視頻給他媽看,整個一個現場直播。

    」我就呵呵了。

  • 第二種會因為自己媽媽的控制包辦,讓自己的內心很不舒服,對心裡的「壞媽媽」有所抱怨,他就會想在自己的婚姻中拚命擺脫壞媽媽的陰影,所以在無法對真實的媽媽表達不滿的情況下, 將壞情緒和意見全部投射給了妻子,所以會希望在新家庭的親密關係中試圖逃離疏遠。

    我一個表姐就是活在這樣的痛苦婚姻中,她的婆婆,控制欲特彆強,新房的鑰匙隨身帶著想去就去,甚至還會自行進入他們睡覺的房間,我表姐想和他老公商量,他老公回一句:他是我媽,我有什麼辦法?把我表姐自己晾在哪裡無語。

    而最近戰爭升級了,因為他老公在外面借了七八十萬的債務,結果債主找到家裡了,我表姐竟然什麼都不知道,打架問為什麼,他老公還是一句:「告訴你有用嗎,你能幫我還款嗎?」再問,就會回答「我的事情不用你瞎操心!」表姐就開始懷疑錢的去處,他老公還是一句「你還給不給我一點私人空間了?」結果兩個人鬧得很僵,最近都開始找律師起草離婚協議了。

    而我曾經跟表姐夫聊過幾次天,他好像過得很痛苦,他覺得一個人的自由自在生活會比在這種條條框框的婚姻里幸福多了,他已經被控制了太久了。

  • 與「媽寶男」相對應的一種女生,就是大家口中的「乖乖女」。

    因為對社會分工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對女人能幹的要求略低,而自古「女子無才便是德」更是給很多低能的女生提供了偷懶的機會,所以「乖乖女」在社會中遠沒有「媽寶男」如此讓人瞧不起,但是這種女兒可是一輩子都會讓她的媽媽處於忙碌中無法自拔,而父母可能也會一輩子生活在強烈的不安保護欲中。

    問題來了:媽寶男和乖乖女是怎麼形成的呢?

  • 一:在嬰幼兒時沒有得到母愛,而成年後的他們就要通過對媽媽的依戀來彌補兒時缺憾。

    二:有個控制欲強的媽媽,在小時候只要對媽媽服從聽話,就有奶吃,就有好日子過,所以通過對媽媽言聽計從而得到媽媽的關注,於是形成對媽媽的極度服從。

    而這兩種原因都是因為:在該關注的時候,沒有關注,而該放手的時候,卻又控制過頭。

    讓孩子學會獨立,家長學會適當放手,在家庭教育中是多麼的重要。

  • 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心理學概念:腳手架(支架)理論。

    「腳手架」理論喻示孩子在構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的過程中,家長或他人的引導和幫助就像腳手架(支架)一樣必不可少,而當孩子能夠獨立完成這項任務的時候,就要將「腳手架」移走,讓孩子學會獨立去完成後面的工作。

    現在的家長,有一種是完全放養,這就像是沒有支架去建高樓一樣,第二種是懂得安上支架,也充分引導和幫助,但是卻忘了在孩子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將支架移走,打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你的孩子不會走路時,你用學步車教他,而當他自己能跑了,你還要讓學步車困住她的手腳,那你的保護還有意義嗎?孩子還能夠自由飛翔,獨立做事嗎?

    那孩子的獨立性要怎麼從小培養呢?

  • 1、和孩子保持界限感。

    缺乏界限感已經成為了中國式家庭的毒瘤。

    在生活中,婆婆公公參與到兒女小家庭中、媳婦嫌棄公婆不給照顧孩子、孩子啃老啃到老人無能為力卻毫無羞恥心……大多數時候家庭成員之間沒有尊重、沒有界限,沒有平等,沒有理性,所有事情亂成一團。

    家長要把握好親子關係的尺度和範疇。

    孩子不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一塊私有財產,他只是藉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而不是為了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

    我們家長在心理上首先應該擺正這一點觀念,當孩子不聽我們的話,當孩子想要自己去做事而不是事事徵求大人同意的時候,你才不會感到憤怒,那是因為他長大了,他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獨立的人生,而我們只需要在他能力達到的時候,在背後默默關注就好。

  • 2、根據幼兒心理發展規律,給孩子獨立自主選擇權。

    1歲半-3歲,是處於自主對羞愧的懷疑階段,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出現的自我意識,開始知道了「我」。

    3歲左右時,開始把思考和興趣轉移到自身,會考慮很多關於自己的事情,比如:我是誰?我能做什麼?別人怎麼看我?我這樣做對嗎?這個時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可以讓孩子在簡單的日常生活中通過有趣的引導去獨立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自己吃飯、穿簡單的衣物、幫忙提一件輕快的物品、簡單的家務勞動等等。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直到幼兒園結束,自我意識都會不停止地繼續發展中。

    慢慢地,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主,有一定的選擇權,比如:今天穿什麼衣服?去超市可以選擇哪些玩具和食品?更喜歡新床單是什麼顏色?也可以讓孩子自由表達選擇一些抽象的東西,比如:你更喜歡什麼?擅長哪一方面?讓孩子在幼兒階段的成長中能夠感受到自我,感受到存在感,從而對自主性產生更完善的理解和需求。

  • 3、生活自理是基礎,家長適當放手

    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是孩子邁向獨立的第一步。

    當你嫌孩子吃飯慢而餵他習慣了,你就不要指望他以後自己會端著碗按時吃飯;當你嫌他穿的衣服穿反鞋子穿錯而幫他穿衣時,他以後起床就只會伸著胳膊等待了;對孩子的成長要有耐心,很多生活技能他是慢慢學會的,現在費事,以後就是家長更多的放鬆。

    其實調查中也顯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對自我的認同感不高,在同伴中也較為靦腆不自信,孩子能力的強弱與自信心的培養關係非常大。

    而家長不要再以愛的名義去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玩具娃娃了。

  • 4、對孩子有積極的回應。

    讓孩子獨立做事,並不是要坐視不管,要學會對孩子回應,要讓孩子時刻有安全感,時時刻刻給孩子傳遞一個積極的信息:

    我相信我能行,我可以做到!

    我的爸爸媽媽正注視著我!關心著我!

    當孩子做錯了的時候,也不要笑話孩子,孩子的能力就是在一次一次的失敗錯誤中慢慢培養起來的,比如孩子穿反了鞋子,家長可以靜靜觀察,當他穿上鞋子走了幾步時感覺到不舒服了,可能會思考為什麼不舒服,他會自己嘗試換過來,時刻給孩子傳遞的積極信息就是:

    做錯了事情,我不感到羞愧!

    有爸爸媽媽的鼓勵,我很安全!

  • 5、適當示弱。

    家長太強勢了,孩子會被壓制,心理學上有個原則「自己人原則」,當孩子感覺到你和他是一類人或者不如他的時候,他會特別願意向你敞開心扉。

    我就經常用這一招對付我的兒子。

    哈哈,說是「對付」,那只是玩笑嘍,兒子還是樂此不疲地接受我的「對付」的。

    比如,我要他自己拿著購物袋,他不拿,我就會摸著腰:「哎呀,媽媽好累啊,才走了幾步路啊,體力還不如我的兒子呢,這個袋子也提不動了呢。

    」兒子一噘嘴巴,挺挺胸:給我吧,我可是男人。

    哈哈。

    孩子在一種被認可被需要的環境中,就會調動起自己的主動性內驅力(孩子成長中的自我學習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都需要內在的驅動力),沒有一個孩子天生是懶孩子,也沒有一個孩子天生是願意被別人安排著過一生,孩子會願意看到自己的能力被認可和需要的,只是你不要處處讓他覺得自己是最小最需要保護的那一位就好。

  • 沒有一種永恆的方法教會我們如何教育,沒有一條完美的定律指導我們不走彎路,但願我們都能成為這樣一種母親,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呵護,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讓照顧和分離都成為母親最重要的任務。

  • 所謂親子一場,不是一種恆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而特殊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我們不要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成年後,成為眾人嫌棄的無能乖乖女或媽寶男,我們能做的,是在他羽翼豐滿後,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媽媽懶一點兒,孩子更獨立

在我們身邊,很多媽媽幾乎成了孩子的保姆,對孩子算得上「無私奉獻」和「任勞任怨」:孩子口渴了,捧著水杯餵他喝水,孩子的房間亂了,幫他打掃整理,孩子玩具一地都是,幫他收拾玩具。無論子女多大,中國的父...

是時候讓自己當個懶媽媽了~

孩子的出生會激發媽媽們身上的母愛潛質。在寶寶出生以後媽媽更喜歡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恨不得自己能隨時隨地為寶寶做所有的事情。媽媽們都想在寶寶面前標榜自己的無所不能,願意把「女超人」的標籤貼在自己的...

離孩子遠些,不要讓你的「親密」毀掉孩子!

話說媽寶孩子是爸媽們的心肝寶貝,大人們都希望寵愛著孩子,事事為他做好,給他最好的呵護。但倘若寵溺過度,孩子缺乏了應有生活的鍛鍊和實踐,那麼變成「媽寶」就不遠了。之前看真人秀《媽媽是超人》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