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孩子遠些,不要讓你的「親密」毀掉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話說媽寶
孩子是爸媽們的心肝寶貝,大人們都希望寵愛著孩子,事事為他做好,給他最好的呵護。
但倘若寵溺過度,孩子缺乏了應有生活的鍛鍊和實踐,那麼變成「媽寶」就不遠了。
之前看真人秀《媽媽是超人》的時候,注意到了董潔的一個求助,想訓練7歲的兒子頂頂獨立睡覺但卻又不忍心。
其中一個網友的評論挺值得深思。
「媽寶」,不論男女,在中國其實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
由於中國父母傳統的教育理念,就是幫孩子包辦一切,以「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會」的理由,拒絕孩子獨立的需求。
從心理上到生理上都和孩子「親密無間」,導致孩子沒有主見,無法獨立,長大之後變成了「媽寶」,事事要聽爸媽的意見,把「媽媽說」掛在嘴邊,成為了一個心理上沒有斷奶的大號嬰兒。
那些跟孩子"親密無間"的父母,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毀掉了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沒法健康的發展,在心理甚至身體上都變成了病號。
父母和孩子過於親密,容易抑制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已有研究表明,採取過多保護、偏愛的教養方式會使孩子產生攻擊性,容易和他人敵對,且遇到困難傾向於退縮,缺少調控自己行為的能力。
這樣的孩子會把對父母壓抑的不滿發泄在周邊的人身上,造成人際關係的不和諧。
美國心理學家西蒙茲也表示,和孩子過於親密,從心理上及生理上支配孩子的父母,會給孩子巨大的壓力,會導致孩子被動、順從、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很強。
所以,作為家長,你得有意識地離孩子"遠"一點,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
獨立之一:給孩子空間
爸爸媽媽們回憶一下,自家的兒童房,是否參考了孩子的意見。
如果它完全是按照你的意願布置的,如果孩子弄得髒亂點就會被訓斥一頓;如果孩子不能請小朋友來玩,因為媽媽喜歡整潔清凈……那麼,孩子看起來有個房間,其實是沒有自己的空間的。
同時,大人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經常無意識地強制孩子。
比如問孩子今天中午吃什麼,孩子說比薩。
媽媽說,比薩有啥好吃,咱們吃蒸魚。
不給孩子任何做決定的機會,什麼都替孩子決定了。
還有的媽媽,老想著幫孩子。
比如孩子搶玩具,媽媽趕緊說,別搶別搶,媽媽再給你買一個;生怕孩子吃虧,著急地給孩子灌輸如何討人喜歡,著急地支招如何勝過小朋友……剝奪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家長不該把孩子所有時間都排得滿滿的,應該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發現自己的興趣。
比如面對孩子的一些童真童趣:玩爛泥、撿樹棍、淋雨、無緣無故歡笑……這個時候,就算孩子的身上髒了,幫他洗洗衣服,洗個澡也就是了,不要因此潑他們的冷水,呵斥他們。
獨立之二:讓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父母需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不要讓自己的情緒綁架了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父母的喜怒隨孩子的表現而變化。
當他們表現"好"的時候,爸爸媽媽的情緒好上天;當他們表現"不好"的時候,父母的情緒也會變得低沉。
但是,影響是相互的,爸媽的這種表現,也會壓抑孩子的自我表達。
孩子可能會為了讓父母高興,讓父母覺得自己「乖」而做一些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情。
比如,熊親戚逗孩子,讓孩子表演個節目,孩子可能並不喜歡當眾表演,但為了讓爸媽高興,就會壓抑自己的情緒,雖然表演了,內心存留的不滿,可能在後面就會發泄出來。
所以有時候,爸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會無來由地發火。
其實,為人父母,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多給孩子情緒表達的空間,要讓孩子勇於和父母溝通。
父母自身需要知道:
a.你的性格是養育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b.在你的情緒反應過度時不要"教育"孩子。
情緒狀態中我們多半會失掉些自我的正常功能,這個時候你是無法"教育"孩子的,不過是發泄而已。
c.自我成長,改善自己的情緒困擾,不讓它阻礙你做父母的能力。
當你樹立了為自己情緒負責的榜樣,你才能教會孩子為他/她的情緒負責。
教學相長,共同"提高情商"。
獨立之三:放手讓孩子去做
孩子獨立性是在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
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有了強烈的我自己乾的要求,家長需要及時察覺,並引導他如何去做。
比如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就可以讓他自己吃飯了。
從教會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穿脫鞋襪,自己如廁,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擦鼻涕,幼兒期實際上自理能力是培養孩子獨立性最主要內容。
家長切記不要抱有這樣的念頭:「他們什麼都不會,他們需要我,我要替他們做。
」
朋友家的孩子,剛剛4歲就開始為自己搭配衣服,她說孩子自己的搭配丑爆了,可是還是尊重孩子的決定,而且她堅信這麼會搭配衣服的媽媽怎麼就不能感染到自己的孩子呢?放手絕不僅是隨便說說的,要用實際行動去體現。
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和自由,這其中,也包括走彎路、犯錯的權力。
在很多無傷大雅的問題上,完全可以放手讓寶寶去嘗試、探索,也許有一天我們都不得不嘆服他們的變化!
獨立之四:培養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培養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需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思考的氛圍。
常常看到有些家長不厭其煩的回答孩子的問題、給孩子講書,利用一切時間來豐富孩子的知識。
全都是家長講,單方面輸入。
實際上孩子只是被動接受,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思考。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有一條原則,他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就應該讓他自己去想。
為了讓孩子多思考,爸媽在與孩子相處與交談過程中,可以用商量的口吻進行討論式的協商,留給孩子自己思考的餘地,給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機會。
父母可根據交談內容經常發問,如:「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你覺得怎麼做會更好些?」「你的想法有根據嗎?」等問題。
用以引發孩子的思考。
更重要的是傾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想法常常是天真、幼稚甚至可笑的。
儘管如此,父母仍要抓住他們談話中有趣的、有道理的論點,鼓勵他們深入地「闡述」,使他們嘗到思考的樂趣,以增強自我探索的信心。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鼓勵孩子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培養孩子提出問題的習慣。
這個時候,爸媽也需要耐心地給予回答,積極回應孩子的提問,與孩子一起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這樣,孩子思考、提問的慾望就會不斷增強。
小幫說:媽媽要學會「放手」,所謂「放手」,並不是放棄對孩子的關愛,而是媽媽要能夠意識到孩子的成長、變化和需要,承受住焦慮擔心,逐漸放手,允許孩子自己做主,允許他長大,允許他不需要媽媽,允許他犯錯,冒險,離開我們,成為他自己!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了解更多火熱有趣的育兒資訊,
馬上關注"成長幫"!
成長幫(czbang2016)——一個懂你的微信公眾號
沒有壞脾氣的寶寶,只有不懂他的爸媽! 我們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
2016-01-03 媽咪OK港大教育學博士主創的微信公眾號「媽咪OK」提供育兒實用原創文章和高質量的講座關於寶寶情緒的問題,後台總是有很多麻麻留言問,我們回答了一遍又一遍,大家的問題還是使勁砸...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我不要孩子成為「媽寶男」和「乖乖
媽寶男,在中國,早已經成為了一種很諷刺的存在。這種男人的內心深處,有著嚴重的心理投射。表現出兩種狀態。一種因為自己的無能,而媽媽的控制包辦讓他感到安全放心,他們會成為對媽媽言聽計從的乖乖男。凡事...
家庭教育(為您釋疑):如何糾正孩子的依賴心理(下)
5. 日常小事培養孩子獨立性●教孩子學會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小事,並放手讓他去做。讓他為自己買東西、做飯,這些事最初孩子都不會做,但我們一定要教他學會。別因為一兩次的問題就不再放手,只要我們教給了他...
孩子有愛才能走向獨立
有的家長認為讓孩子獨立去做一件事就是對他不好,其實孩子有愛才能走向獨立,獨立是孩子被愛的結果,不獨立的孩子會逐漸喪失自我,成為一隻迷途的羔羊,這篇文章談的就是孩子有愛才能走向獨立。當媽媽很「倒霉...
早教育兒:父母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更獨立!
蒙台梭利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獨立包括獨立的意識和獨立的能力。一個孩子長大後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具備獨立思考、抉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以獨立為基礎,才能應對各種挑戰
廢柴的「媽寶」真的更貼心嗎?
在成人的世界,「媽寶」並不是一個好名詞,當生活需要老媽無微不至的照顧,久而久之,思維也變得不再獨立。但作為一個媽媽,卻對寶寶的依賴卻感覺微妙,既希望他獨立自主,又不可自拔的愛上了這種被依賴的感覺...
培養孩子獨立性,從「穿衣服」這件小事做起
文章源於常青藤爸爸最近收到一位寶媽的求助,說自己的孩子太黏人了,走到哪兒就跟到哪兒。而且都快四歲了,還一副生活不能自理的樣子,飯得追著餵、衣服得哄著穿。寶媽直呼「好累!」經過仔細詢問,發現這位寶...
孩子幾歲開始有「性意識」?到這個年齡沒分房睡,可能會影響一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媽寶男」這個詞呢?「媽寶男」說的就是現在一些男人,雖然已經到了結婚的年齡,但是仍然離不開媽媽的庇護,什麼事都要依靠自己的媽媽,仿佛離開自己的媽媽就沒有了生存能力。而且這種...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爸媽學會了,就不再是難題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幸福安逸的生活之後大多數都缺乏獨立性,再加上家長們的寵愛使孩子們不能夠離開爸媽的身邊,這樣下去會對孩子以後的成長有很嚴重的影響,家長們應該試著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趙文卓女兒夏令營想家 和媽媽視頻忍不住痛哭
近日,趙文卓妻子張丹露發微博稱:「今天和姐弟倆視頻,一個多月以來第一次姐姐在通話的時候哭了,說想家了想要媽媽抱抱,弟弟在和爸爸通話時也快哭了,我忍住內心的各種情緒努力的笑著哄她和她聊些開心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