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孩子的錯誤密碼,放下懲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之所以會有懲罰,是因為孩子犯了錯誤。

但如何界定什麼行為是錯誤的?

正面管教里提到了「錯誤目的」工具,即孩子的錯誤行為背後,有其錯誤觀念和行為目的,家長要去識別和引導。

識別和引導的前提是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是什麼?怎麼了解?有很多途徑,最簡單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想像你是孩子時,做出這種行為是出於什麼目的。

第二是參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是適用於所有人類的需求理論。

第三是依據正面管教錯誤目的工具。

稍後附上這兩個方法的內容。

先舉兩個例子。

孩子令人頭疼的行為一:大鬧飯桌

跟朋友一起出去吃飯,席間有個兩歲多的小朋友。

由於上菜比較慢,大家都挺餓了,先上了一蠱湯,大家都說先盛湯給小朋友喝,小朋友的家長盛了湯要餵孩子吃,擔心他餓。

但小朋友不肯吃,執意要去抓湯碗和湯勺,家長不同意,擔心他打壞碗和弄灑湯水。

就這樣爭執著孩子大哭大鬧起來,大人也生氣了。

這時有個比較有經驗的姨婆站出來耐心問小朋友:「你是不是想要自己吃呢?」小朋友含淚點點頭,然後姨婆找服務員要不鏽鋼的小碗和湯勺盛了小半碗湯給小朋友自己舀著喝,問題就解決了。

她知道小朋友有成長的需求,想要自己掌控自己的飯。

家長阻攔不了的孩子成長需求這一規律。

要順應規律,幫助孩子成長。

這裡有個溫馨提示:順應成長規律和一味順著孩子的意是不一樣的,注意區分。

孩子令人頭疼行為二:拿東西打人

在朋友家玩,人很多,其中有幾個兩三歲的小朋友。

大人們在聊天,孩子們玩著玩具。

玩著玩著,有個小朋友猝不及防拿一個玩具車打了他的爸爸,由於是比較硬的塑料玩具,孩子也沒有掌握力度,打得很重。

大人被打疼了觸發怒氣,抓過小朋友大聲責問為什麼打人,進而教育打人是不對的不能打人等等。

眾人也紛紛應聲,孩子在驚恐和委屈中點著頭。

等情緒平息一些後,有個姑娘到小朋友身邊摟著他問,拿玩具打爸爸是不是因為喜歡爸爸?還是因為想鍛鍊鍛鍊自己的手臂?孩子不做聲,姑娘繼續說,如果想鍛鍊自己的手臂,那我們要用軟的玩具,敲打沙發。

因為打爸爸的話爸爸會很痛,你想看到爸爸痛麼?孩子搖搖頭。

姑娘繼續說,那現在我們來玩個遊戲,找找看哪些玩具是軟的,哪些玩具是硬的,好不好?孩子點頭說好的。

然後他們就玩起了分辨哪些物品是軟的,哪些物品是硬的的遊戲,從此孩子就逐漸知道哪些物品可以敲打,哪些不可以,更不能用來打人。

所以孩子打人,有時只是為了完成打這個動作。

孩子都是簡單的,我們要試著去解讀他行為背後的需求。

不能妄下評論。

有時候孩子表現出來的「不友好」行為恰好相反是因為他們對友好有需求,大人要去引導他怎樣做才是友好的。

不吃飯可能真的是不餓或者不喜歡吃那種食物,不穿外套可能是不冷或者那件外套不舒服。

打擾大人可能只是為了要一個擁抱。

雖然可能會造成破壞,但孩子真的是想要自己動手,享受掌控的感覺。

所以在責罵和懲罰之前,你是否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

由於篇幅有限,不一一說明,附上參考,大家共勉。

附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五類。

附2:正面管教錯誤目的表

指出孩子的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有:

1.尋求過度關注,例如打擾大人等,背後的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2.尋求權力,例如吼叫等。

背後的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時,我才有歸屬感。

3.報復,例如破壞物品等。

錯誤觀念:我得不到歸屬,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4.自暴自棄,例如無動於衷等。

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

還有很多揭示孩子成長規律的材料,希望家長們一起挖掘探索和總結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