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可以直接操作的家長指南——《正面管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接觸正面管教的時間並不長,是通過我的朋友了解到的。

因為她總是在朋友圈裡發一些關於和兒子之間的交流過程,讓我感覺很有學習的必要。

因為當時我也正因為和11歲的女兒之間經常發生衝突,互相不能理解,而感到煩惱和無助,感到自己的無能與暴躁,我渴望能有一個方式能改變我們的相處模式,我希望能重新和女兒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我希望能給她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也許就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我迅速地在杭州尋找開設正面管教課程的地方,也很快讓我找到了,我很慶幸,自己能在那時做了這樣一個決定。

上過課之後,再反過來看《正面管教》這本書,會發現簡.尼爾森真的找到了可以讓父母上手操作的管教方法,你會輕易地感受到孩子受到的打擊和承受的壓力,你會自然地明白自己採取的溝通方式曾是多麼粗暴而又無效,你會堅定地相信正面管教會是一種更好的溝通方式,會給孩子和自己帶來力量、溫暖和愛。

首先,這本書讓我了解了什麼是「溫和而堅定的教養方式」。

有人認為,對孩子和善就是取悅孩子,或是不讓孩子有任何失望。

這不是和善,是嬌縱。

還有人認為堅定就意味著懲罰、說教或者其他形式的控制。

並非如此,當堅定與和善結合在一起時,就意味著對孩子、對自己以及對當時情形的尊重。

成年人使用懲罰手段的另外一些原因是,擔心不懲罰就只能嬌縱孩子,害怕失去對孩子的控制,害怕沒有盡到家長的責任,而且懲罰很容易。

但懲罰無助於孩子培養歸屬感和價值感,這正是懲罰從長遠看沒有效果的原因之一。

和善、堅定且充滿鼓勵,這些詞語都是很好理解的,可在與孩子相處時,卻發現和善與堅定往往離我們遠去,我很容易做到和善的包辦、縱容、沒有原則的讓步,也很容易做到堅定地指責、懲罰、批評、貼標籤,常常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搖擺,一會兒覺得自己太嚴厲,一會兒又覺得自己心太軟。

當接觸到正面管教時,我才知道放棄控制與嬌縱無關,堅定不代表嚴苛,和善不是溺愛,讓孩子知道父母會在一種沒有羞辱、痛苦的氛圍中,通過讓孩子探究選擇帶來的後果,讓孩子承擔責任。

其次,這本書讓我理解了以下四種錯誤目的.

1.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家長的關注時,孩子才有歸屬感。

2.尋求權利——錯誤觀念:只有當孩子自己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家長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3.報復——錯誤觀念:孩子得不到歸屬,但他至少能讓家長同樣受到傷害。

4.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

我放棄。

這幾種發生在孩子中的錯誤目的其實是他們行為不當的真正的內在原因,也是他們出現問題的內在驅動力。

但作為家長,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孩子們的負面表象,而看不到表象的實質,很多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其實,這或許就是我們的很多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誤的原因。

如果我們家長能真正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東西,也許許多問題我們處理起來就會容易的多,也會更有效。

第三,這本書讓我理解了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如果我們能夠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後,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並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我們對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

而且,仔細審視一下是否是家長的行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無所歸屬或沒有價值,也會有幫助。

如果我們能正確認識到孩子的行為是以目的為導向,並意識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首先是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我們對待孩子不良行為的態度就會不同了,我們就不會以為孩子總是在故意搗亂,總是喜歡跟我們對著幹,而且也該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者傷害了孩子的感情,才招致孩子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的。

要知道,不要去贏了孩子,而是贏得孩子。

第四,這本書讓我懂得懲罰無益於孩子的成長,要允許孩子犯錯,並幫助他們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處理錯誤帶來的後果。

這才是錯誤最大的存在價值。

當然,我知道,剛剛踏上這條正面管教之路的我,光靠看一本書還不能就此解決生活中和孩子的所有衝突和問題,當問題來的時候,自己也還不能做到馬上反應到正確的頻道上,可是,有了這樣一個工具,哪怕是後知後覺,也要比無知無覺來得要好,我會繼續學習正面管教的工具,我會承擔起自己該承擔的責任,不推託,不指責,不發火,溫和而堅定地對待親愛的女兒,希望她也能學會這樣的方式,面對自己的困難與挑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萬千育兒辦法,這4點幫你核查是否有效

之前在正面管教的課堂上,老師有邀請我們做育兒的GPS導航,寫下您今天的育兒挑戰和希望明天孩子有的品質和技能,以及現在所用的管教方式。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自信、自律、有責任感等,但我們的管教方式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