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共場合「犯熊」,看了這位爸爸的做法,我想給他打call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熊孩子」成了一種人見人怕的生物。

一說到熊孩子,總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但是我卻要為熊孩子們說幾句公道話。

小孩子有著他們這個年齡段特有的行為特徵,作為這個社會的成年人應該給予基本的容忍和愛護。

他們之所以「熊」,表面上確實如熊孩子的爸媽說的那樣:「小孩子不懂事。

」但是背後真正的原因,簡單粗暴的可以歸結為兩個字「失教」。

孩子像一張白紙,父母怎麼教,關乎到孩子的「懂事程度」,如果孩子連最基本的社會準則和道德禮儀都不懂,那麼絕對是做父母的失職。

所以,一味地指責熊孩子沒用,背後的「熊家長」才是癥結所在。

前幾天乘地鐵,我親眼目睹了一起「熊孩子」事件,孩子的爸爸既沒有打罵,也沒有編一些「再不聽話就讓警察來抓你」之類的話來恐嚇孩子,全程很有耐心,不停地嘗試各種方法,成功抑制了孩子「犯熊」的苗頭,絕對稱得上應對孩子「犯熊」的範本。

忍不住要來和大家分享下,希望對你們也有所啟發。

當時恰恰是下班高峰,地鐵上人特別多,我站在一對樸實的夫婦面前,他們帶了一個看上去三四歲的女兒,孩子穿得有點多,儘管媽媽已經幫她解開了外衣的扣子,孩子的臉蛋還是熱的紅彤彤的。

上來的人越來越多,車廂內也愈發悶熱。

孩子慢慢變得急躁,不一會就開始發脾氣,不停踢爸爸的腿,連帶著旁邊的人也被殃及到。

媽媽小聲安撫著孩子,並且按住了孩子踢人的小腳丫。

孩子並不買帳,嚷嚷著:「媽媽,我不喜歡你了。

」哭鬧的聲音越來越大,我剛好站在她的前面,她的小手一直拍打著我的包,鄰座妹子放在腿上的圍巾也成了她的發泄對象。

氣氛一度很尷尬。

來看看爸爸是怎麼做的。

第一招:轉移注意力

爸爸先是拿出水杯,問孩子要不要喝水,誰知小傢伙一揮胳膊,差點把水杯打翻。

爸爸並沒有生氣,而是笑嘻嘻地說:「爸爸錯了,爸爸忘記寶寶最愛喝牛奶了,咱倆來比賽,看誰先喝完。

」孩子頓時停止了鬧騰,興致勃勃地喝起了牛奶。

孩子犯熊的時候,是聽不進去任何道理的。

此時要想讓孩子安靜下來,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辦法。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拿出孩子喜歡的玩具或者聊感興趣的話題,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有位媽媽說,她家孩子哭鬧的時候,她會輕輕把孩子的嘴擠成金魚嘴,孩子因此被逗笑。

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思路,大家覺得呢?

第二招:帶上該帶的「裝備」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很多孩子「鬼哭狼嚎」的背後都是有因可循的,餓了、渴了、熱了、犯睏了……他們都會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訴求。

所以,帶孩子外出,一定要帶好裝備,比如安撫奶嘴、水、零食、孩子最喜歡的小玩具和繪本等。

對於還在穿紙尿褲的寶寶來說,大小便之後引起的不適也會讓他們哭鬧。

小孩子天性好動,讓他們安安靜靜待半個小時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不能自由活動的環境下。

父母可以和孩子做做小遊戲、講講故事,跟孩子做一些互動,也可以提前在手機里下載好動畫片。

但是請記住,電子產品永遠是最後的選擇哦。

第三招:請孩子「幫忙」

這位爸爸在剛拿出牛奶的時候,對孩子說:「寶寶,你教教爸爸怎麼把吸管放進去。

」孩子像個小大人似的,指揮著爸爸先把吸管撕開,爸爸故意笨手笨腳,孩子著急了:「爸爸,你要像我這樣,使勁按下去。

大人動動腦筋,選擇一些難度適中的事情讓孩子做,他會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不僅開開心心參與其中,還消磨了時間。

第四招:培養規則意識

「垃圾不能亂丟,我們先放進包里,出去扔垃圾桶。

「你喜歡阿姨的包包嗎?你問問阿姨你能摸一摸嗎?隨便碰別人的東西不禮貌。

「你踢到別人了,要說對不起。

「你這樣大聲吵,別人的耳朵都要被你吵生病了。

這位爸爸全程一直很溫和地糾正著孩子的言行,孩子不見得一下子能聽懂,或是全部接受,但是通過點滴地灌輸和不斷的重複,孩子的規則意識會慢慢樹立起來。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也是孩子的模仿對象。

所以,大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以自身作則,給孩子示範基本的禮貌用語和禮儀規則。

第五招:向孩子表達關愛

孩子喝完牛奶,安靜沒一會,又開始鬧騰,說自己想「噓噓」。

爸爸立馬把孩子抱過來,問能不能堅持一下。

孩子一下就不樂意了,開始抽泣。

爸爸說:「我知道寶寶難受,我們下一站就下車好不好,你數到100,司機叔叔就停車了。

」說完便抱著孩子往門口挪動,孩子也很配合地開始數數。

外出時,對於孩子的基本訴求,大人要及時給予回應,表達你的關心,讓孩子知道,你很理解他的心情,願意幫助他,互相商量,一起制定解決方案。

第六招:選擇適合孩子的公共場所

小朋友沒有公共場所的概念,所以出去玩儘量選擇適合孩子的場所,比如看電影可以選擇兒童專場,像音樂會、圖書館這樣的場合就不太適合帶沒有自控能力的孩子去,火鍋店這類比較危險的用餐環境也最好避免。

每次出門前,家長可以將一天的行程安排告訴孩子,我們要去哪兒,要見什麼人,不可以亂跑吵鬧,不能亂發脾氣,如果你能做到,我們就出發。

提前做好約定,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

「 人生下來,如同一塊白板,其實差別並不大,為什麼最後每個人千差萬別呢?那是教育的結果。

在孩子小的時候,如同是小溪的源頭,是可以幫助孩子改變流向的;如果等到孩子長大,就如同江河了,這時想要改變就太難太難了。

—教育家洛克

所以,想要你的孩子不做「熊孩子」,言傳身教,越早開始越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愛哭鬧,而你卻瀕臨崩潰?

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視頻,是一個賴皮哭鬧的孩子和一個束手無策的媽媽,還有一個育兒師。面對孩子的百般賴皮,媽媽表現得非常無奈,然後育兒師出手幫忙。

《非正式教育》:熊孩子打還是不打?

最近,關於熊孩子的新聞層出不窮:熊孩子"看直播"兩天花掉一萬多熊孩子學「熊二」喊救命 媽媽制止被誤當人販子;「熊孩子」玩手游 偷瞄支付密碼一夜花掉7000多;熊孩子貪玩被縫紉機針刺穿手指;等等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