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學會好好說話:要理智,不失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溫馨 繪
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我經常聽到或接觸到的個案,親子之間說話總有些火藥味,似乎總離不了挑剔的、指責的、埋怨的或是回敬的口吻來說一個事情。
我在高年級的作文里曾看到一個孩子寫她和媽媽說話的情景,她說媽媽總是大聲呵斥。
小時候她不敢回嘴,到高年級她就學會了以超過媽媽的聲調去回敬。
如果媽媽還要大聲呵斥,她就只好用尖銳刺耳的聲音去超過媽媽。
弄得家裡經常充斥著濃濃的火藥味,全家都不得安寧。
她很苦惱,有時候根本看不進書,情緒很壞。
家長們想想,是孩子不願好好說話嗎?不是的,主要原因是家長沒有好好說話。
可見家長要學會好好說話。
也許有家長認為跟孩子說話還用學麼?答案是肯定的,家長沒有好好說話,除了給孩子不好好說話的示範,還可能阻塞與孩子的溝通。
據調查,小學三四年級已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說孩子什麼也不告訴自己了,甚至有家長動怒追問,也不一定能聽到實話。
有家長說:「我知道孩子說的有一大半都是敷衍我,孩子真正想什麼我並不知道,甚至他說今天老師講了什麼,我也不能確定是真是假。
」這樣,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就十分被動。
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從小孩子對父母是無話不說,告訴父母自己高興的或不高興的事情。
為什麼小學還沒讀完就不對父母說實話了呢?設身處地想一下,我們成人與誰講話,如果話不投機,或被挖苦一頓,你還會再說嗎?若家長總是用指責、挑剔、數落甚至暴怒的方式說話,孩子還願意告訴你真話嗎?仔細追究起來,確實是家長沒有好好說話,割斷了溝通的可能。
那麼家長怎樣好好說話呢?
要理智,不失儀。
孩子上學後,在學習、同伴交往、師生關係方面會有各種不適應,有孩子能掌控的,也有孩子畏難的,有進步也有退步,有成功的事情也有失敗的傷心。
所以家長要有理智、客觀的心態,孩子報告好消息能好好說話,孩子說沒考好也能夠好好說話。
如果孩子沒考好家長就氣勢洶洶,其結果孩子就只敢報喜不敢報憂,甚至什麼也不願告訴家長。
古時候要求做母親的要「有母儀」,要「容止若思、言辭安定」。
意思是做母親的儀態舉止要端莊,言語措辭要穩重、有內涵。
中國文化認為「修己以敬,安之以人」,自己內心安靜才有端莊的儀容舉止,儀態端莊的母親才能給孩子安全感,給孩子不急躁、有分寸、好好說話的良好示範。
此外家長要守信用,對孩子說的話不能隨意發揮。
孩子信任家長才對家長說的話,家長不能用來跟孩子算帳。
比如孩子講了實話,家長不能過後批評孩子時反而去說:「上次是你親口說的」,怎樣怎樣,就很不理智。
失去孩子的信任不需幾次,只一兩次就夠了,家長要特別檢點自己,要守信用,珍惜孩子對自己的信任。
要正面,不挑剔。
家長和孩子說話一定要堅持正面引導。
家長「好好說話」,就是跟孩子說話的心理位置、語氣措辭都是積極正面的,是諄諄教誨的,是耐心溫和的。
而不是厭煩挑剔、挖苦諷刺,更不是說反話,讓孩子不知所云。
有個小學生說,不管她問媽媽什麼,媽媽總是盯著她半天不說話,或者說:「我怎麼知道?你還問起我來了,該問的是你!」這個孩子不知道媽媽是什麼意思,自己只好無趣地走開。
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原本就是可信賴的、值得尊重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
信賴父母,通過父母可以信賴世界,認同父母的要求,才能按照要求努力去做到。
家長若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這時的正面引導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如有位大學教師,孩子問的字詞自己不能確定,就對孩子說:「爸爸也不大清楚,我們查詞典吧。
」既弄清楚了孩子的提問,也示範了積極正面的求學態度和好好說話的榜樣。
另一方面,積極正面引導,要克服「孩子祖宗化」的說話方式。
現在有的家庭 「孩子祖宗化」傾向比較嚴重,家長成了奴才,跟孩子說話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孩子,唯唯諾諾、唯命是從,早就喪失了正面引導的可能。
這樣的結果,導致孩子與父母大吵大鬧、不耐煩地隨意打斷父母說話,根本無法形成好好說話的模式。
要鼓勵,不掃興。
有個孩子高興地對家長說:「我今天單元測驗96分,以前沒這麼高!」而家長立即板著臉說:「單元測驗算什麼,要期末96分才算能幹」。
孩子頓時掃興萬分。
這也是家長看似在激勵孩子更上一層樓,而無意中反倒有點破壞了孩子的積極性。
家長要懂得,語言誇獎是鼓勵,分享孩子的進步喜悅是最好的鼓勵。
有的家長做得比較高明,對孩子的講述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對孩子獲得進步的喜悅總是由衷地去分享,並大加鼓勵。
這樣的收益是多重的,既鼓勵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鼓勵了孩子與父母交流的信心和興趣,既鍛鍊了語言表達又有詞彙的積累。
要傾聽,不打斷。
好好說話,包括好好傾聽孩子說話。
有的家長只關心考試分數,其餘的就不大想聽,甚至一概不聽。
孩子在學校會有各種喜悅、苦惱和困難,最初總是告訴父母。
而有的家長認為沒有時間聽小孩子講話。
還有的家長只顧自己玩樂,每天給孩子幾元錢吃飯,自己泡在牌局裡,孩子沒有任何機會對父母說什麼。
家長要學會好好傾聽孩子說話。
孩子的話往往條理差、內容簡單,甚至幼稚得好笑,但家長的認真聽,耐著性子聽,就是一種積極關注。
這種關注是告訴孩子家長重視他的想法,懂得他的心思,知道他在努力,這種積極關注能形成建設性的親子溝通,有效消除孩子的緊張、孤獨造成的不良情緒。
有位家長工作忙,但總是儘可能在上學時多與孩子走一段,聽孩子說這說那,說的事情都不重要,但這種傾聽很重要,對小學生、對遇到困難的孩子尤其重要。
要講究「無聲語言」。
無聲語言是指肢體語言,也叫「非詞語語言」,包括手勢、表情、姿勢、體徵等。
據研究,人類65%的交流信號是肢體語言。
所以家長「好好說話」包括恰當的身體語言,如眼神、表情、手勢、身體姿勢等。
有孩子說:「只要看一眼媽媽那凶神一樣的眼神,就知道我已到了地獄門口。
」還有孩子說:「開口罵我還好一點,要是爸爸陰著臉不說話,那才是我的世界末日。
」諸如此類極端的身體語言,都是為人父母要力戒的。
歸納起來,關於對孩子好好說話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形成良好應答關係」,這種應答關係包括良好的語言應答和情感應答。
比如孩子回家告訴家長一件學校的事情,家長詢問孩子「什麼?」這同樣一句話,家長可以是關切、溫和的「什麼?」讓孩子很安全、放心。
但也可能家長是反感、審訊式的「什麼!?」讓孩子害怕、不寒而慄。
所以家長需要學習好好說話,需要經常反思自己是否好好說話了:一是好的語言應答,二是好的情感應答。
(作者趙石屏,系重慶師範大學教授,重慶市家庭教育專委會理事長)
武漢的家長:學會與孩子溝通太重要了!
致各位家長:有句話說:講別人容易,說自己就難了。在我們內心煩燥、生氣時,與對方的交談通常充滿怨氣和指責。光是前綴以「你」為開始的,就難免掉入下列貶損孩子的陷井裡。當我們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不斷地...
和孩子溝通這件事我有5大秘訣,價值20萬,但今天免費!
好好說話,是一種修行記得小時候在一位同學家里玩,她爸爸媽媽當著我們的面就開始吵架。事情起因是同學爸爸要出去喝酒,媽媽不同意,說爸爸就知道跟一群狐朋狗友瞎混。爸爸說自己的事情輪不到別人來管……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