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作業父母一旁「刷」手機,這樣真的是陪孩子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手中捧著手機,坐在一旁美其名曰「陪孩子做作業」。

很多家長都很熟悉這一幕。

不少家長認為,這是每天下班回家,忙完家務後,難得的親子陪伴時間。

陪著就是陪伴嗎?顯而易見,答案是否定的。

專家指出,跟「隱形父母」相比,「隱性失陪」更容易被忽視。

什麼是高質量的陪伴?這是所有家長的「必修課」。

父母「身在曹營心在漢」

陪著孩子卻「機不離手」

什麼是陪伴?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寫作業時,大人在旁邊就是陪伴了。

有的家長是一邊看手機一邊陪孩子,有的家長則是一邊做家務一邊陪孩子。

這種典型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是最普遍的「隱性失陪」。

思明區某小學四年級的一次家長會前,班主任讓學生在卡片上寫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很多學生不約而同地寫道:希望爸爸媽媽多陪陪我,而不是只關心我的學習。

學生睿睿的媽媽是一名微商,整天都捧著手機,連吃飯、上廁所也「機不離手」。

睿睿最開心的是和媽媽一起去寄快遞包裹,他說,那樣可以和媽媽多待一會,和媽媽聊天。

老師說,可能是因為媽媽的「隱性缺席」,睿睿身上有些與年齡不符的社會習氣。

辭職在家全職「盯」孩子

親子關係反而更疏遠

林女士是一名單親媽媽,為了彌補家庭不完整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她辭去了工作,全身心地陪伴在兒子身邊。

為了多方面培養孩子,她給兒子報了各種培訓班,包括游泳、智力開發、鋼琴等。

她覺得自己在陪伴孩子方面做得不錯,但是孩子沒有興趣,學得不好,卻又不敢反抗。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康敏說,這種親子關係表面和諧,實際上母子間缺乏交流,孩子性格自卑內向,遇到問題或者跟同學出現矛盾都不會跟媽媽吐露心聲。

這個母親的陪伴貌似「有形」,但實際上她仍落入了「隱形父母」的行列。

吳女士在兒子上初中後就辭職在家,全身心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

每天,她都盯著兒子的一言一行。

「作業寫完了嗎?」「老師又說你不認真,沒考好。

」「不要玩手機了,趕緊去學習。

」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吳女士也不在兒子面前玩手機。

儘管母子相處的時間更長了,親子關係卻疏遠了。

孩子開始叛逆,不愛和父母交流,開始偷玩手機、偷玩電腦,讓她頭疼不已。

孩子上小學時沒時間陪

到初中想陪卻被拒

錯過了陪伴孩子的「黃金期」,王女士懊惱不已。

王女士和丈夫忙於生意,兒子從小就很獨立,小學時不論是上下學還是外出參加活動,孩子都能應付自如,而且各方面的成績都很優異,是很多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由於王女士和丈夫過度放養孩子,沒有及時參與孩子的成長,兒子很少和他們分享自己的快樂,或是交流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兒子上初中後,更獨立了。

有時候,王女士想陪他,卻被兒子拒絕了。

當王女士看到兒子變得不願意學習,成績下降時,想跟他溝通,已經來不及了,兒子根本就不聽她的。

看到王女士兒子的「逆轉」,一些朋友覺得惋惜,但也無能為力。

母親雖全職在家

但孩子基本上交給保姆

五緣第二實驗幼兒園園長陳冉冉說,有些家庭中,父親忙於商務應酬,母親雖然全職在家,但孩子基本上是交給保姆。

在這樣的家庭中,陪伴孩子最多的竟是保姆。

陳冉冉指出,因為保姆長期替代家長陪伴孩子,一些孩子在行為習慣上就出現了一些偏差。

比如,有的孩子比較懶散,缺少規則意識,人際關係比較疏離等。

每年新生入園,總有個別孩子過了很長的時間還無法適應,分離焦慮症比其他孩子來得嚴重一些。

老師了解情況後發現,這樣的情況往往是因為親子方面存在問題,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

「我們的老師也在探討什麼是有意義的陪伴。

」陳冉冉說,她並不主張通過親子手工作業來讓父母多陪伴孩子,因為這種作業往往是增加家長的負擔,孩子的參與度太低。

她更主張讓家長在陪伴中豐富孩子的體驗,拓寬他們的視野。

比如,周末時,家長帶孩子去吃一頓西餐,體驗西餐禮儀和文化。

家長要做到有效陪伴

先要有同理心、共情能力

為什麼會出現「無效陪伴」「隱性失陪」?廈門市首批家庭教育指導師、金安小學家校辦主任蔡可說,這主要是因為家長沒有關注到孩子的需求。

比如,孩子想要跟媽媽傾訴自己的煩惱或者分享開心的事,媽媽忙著「刷」手機或做家務,隨便應付他。

孩子的心一下就涼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肯跟父母說心裡話了。

蔡可說,要做到有效陪伴,家長首先要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其次還要有專門的時間,放下其他事情專心陪孩子。

比如,花十分鐘傾聽孩子講一件事,或者陪孩子玩一個遊戲。

「高質量的陪伴給予孩子的是一個有力的家庭支撐系統。

」蔡可說,家長可以通過閱讀、家教沙龍等形式不斷學習。

她還建議,家長最好「抱團取暖」,可以組建一個成長共同體,大家一起討論,碰撞出教育智慧的火花。

父母參與過多打擾到孩子

這樣的「陪伴」不如「陪同」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張晉崗主要從事親子關係研究。

他說,父母花時間陪孩子不一定就是真的陪伴了孩子,「陪同」不等於「陪伴」。

張晉崗指出,有些父母雖然也有陪伴孩子,但是或者是參與過多打擾到孩子,或者是被動參與,孩子需要時才陪伴。

「這樣的陪伴還不如『陪同』。

張晉崗認為,孩子需要的是「真陪伴」。

這種陪伴要求父母做到以下四點:第一,和孩子感同身受,感知孩子的情緒等;第二,要善於猜測、體察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看到父母努力陪伴他的過程,並當成愛的記憶留在心底;第三,父母要明白陪伴孩子也伴隨著分離,父母要理解、陪伴孩子去跨越,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第四,陪伴孩子要有耐心。

真正的陪伴是有互動的

也許只是一個眼神一句話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康敏說,有些家長雖然陪在孩子身邊,卻在忙著自己的事,和孩子沒有交流,會讓孩子處於「隱性失陪」的狀態。

「孩子需要的陪伴是有互動的,也許只是家長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肢體動作。

孩子知道父母有在關注他,他的內心是滿足的,有安全感的。

」康敏指出,「隱性失陪」對孩子的心理傷害也很大。

康敏說,對待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要有針對性的陪伴方法。

一周歲以內的幼兒需要父母的「有形」陪伴,冷熱飽飢的生理需求能及時得到滿足。

而幼兒園、小學的兒童有了一定的人際關係,父母們要學會慢慢放手,做到有規律的陪伴,比如每晚一起閱讀、玩遊戲等。

而初高中的孩子自主意識強烈,他們需要獨立的空間,不需要過多的陪伴干預。

家長要放下焦慮,善於傾聽孩子的想法。

同時,父母有機會要學習親子教育的書籍、課程,通過生活的點點滴滴,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是積極的、溫暖的、有力量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