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那個混蛋家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每次放學,總有小一點兒的孩子來我們班玩,我們班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也都很喜歡他們。
不介意他們隨意的玩玩具,有時寫完作業還會陪著他們一起玩。
這一點,讓我挺高興的。
周末去外邊玩兒,在公園裡遇見三兩個小朋友在爭玩具,家長陪在一旁。
我往那邊走去,職業習慣,想看看具體神馬情況。
——小一點兒的孩子說:「我還沒玩夠這個小飛機呢,我還要玩。
」
——孩子的家長說了句:「把玩具還給哥哥吧,該回家了。
」
——孩子耍賴:「我沒玩夠呢!不給!」
孩子家長也不知說什麼好,半天沒支聲。
——這時大一點兒孩子的媽媽說話了,她蹲下來問:「咱們把玩具讓妹妹玩一天,明天上幼兒園時還給你怎麼樣?」
——孩子拒絕的很乾脆:「這是我最喜歡的,我還讓它陪著我睡覺呢。
」
孩子媽媽沒有強迫他「分享」,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媽媽的支持,她不能在他最希望得到媽媽支持的時候背叛他。
——媽媽轉過頭小點兒的孩子說:「哥哥得抱著小飛機睡覺,你先還給哥哥,明天放學再一起玩好不好?」
——小孩子不高興,小孩子的家長也不高興了。
一把搶過手裡的小飛機還了回去,拉著孩子就走了。
嘴裡碎碎念。
我回來後還一直在想公園裡發生的一幕,孩子不懂事,家長也「不懂事」是不是有點兒「混」?
我們這一代聽著「孔融讓梨」的故事長大,三觀都不正了。
甚至有些家長為了面子強迫孩子去分享,導致孩子長大都會覺得自己犧牲任何東西都是理所當然的,還不能有怨言。
讓一個孩子做到這麼高的大無私的道德標準,家長做到了嗎?
你盯著電腦搶了一天票,好不容易買了個下鋪,別人說我和你換行嗎?—— 你會換嗎?
你家房子南北通透黃金樓層,我家戶型不好還是頂層,咱倆換換行嗎?——你會換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孩子的世界,所有的玩具和用品,都是有生命的,是他們的好朋友,而不是大人的世界,用價值來衡量,然後用來作人情的。
我不否認分享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捨得,是社交能力的基本法則。
但是,再捨得,也得以孩子的意願為基礎去引導。
是引導,不是強迫。
強迫分享,輕則造成孩子對分享產生恐懼感,重則不敢保護自己的東西,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願,更無法在長大後建立責任感。
只有孩子得到了充分尊重,才會去尊重別人。
家長可以讓孩子學會交換,詢問對方意見,既增加了社交能力,又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當然,如果孩子進入幼兒園這個小集體,一直不願意和人分享的話,可能會被孤立、排擠。
聰明的孩子們,會根據環境,調整自己的社交,變得主動分享。
萬一孩子搶了別人東西,家長一定要及時制止,並嚴厲地告訴孩子:那不是你的,你不可以未經過別人的同意就私自去動。
萬一孩子被搶,他自己去索要,家長也不要為了面子去阻止孩子保護自己的東西。
如果對方小朋友強勢,當爸媽的要及時表示對寶寶的保護。
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一次「混蛋家長」。
大人都不願意做的事情,為什麼要強加給孩子
我們這一代爸媽,聽著孔融讓梨的故事長大,三觀都不正了。你聽到孔融心底的嘶喊了嗎:我其實想吃大的,但選大的你們就不誇我謙讓和捨己為人了!為了滿足你們的需要,我只能選小的博眼球!在一個媽媽群,說到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