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太磨蹭了,我都懷疑是不是生孩子的時候抱錯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家裡的孩子做事情磨磨蹭蹭的,總是要催促個無數遍才緩緩地行動,這可能是令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但是孩子為什麼養成這樣的壞習慣,難道父母就沒有責任嗎?且讓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實例:

六歲女兒瑩瑩今年上學,磨磨蹭蹭的毛病還是一直沒變,每次起床都要磨蹭到差不多八點才勉強起床穿好衣服,然後又在媽媽的催促下急忙穿好衣服,洗臉刷牙,有時候胡亂餵了點早餐,有時候連早餐也沒趕得上吃,因此,瑩瑩幾乎每次都是踩著學校的預備鈴趕到的。

這一天,瑩瑩又一次出門太匆忙了,而且把自己課本也忘了拿,整天的狀態都是恍恍惚惚的,沒有上好課。

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瑩瑩還是一點都不長記性,瑩瑩媽氣急敗壞地:「每次寫作用都要寫兩個多小時,一問老師才知道,原來她的作用並不多的,做完作業還有教輔上的練習題啊,這是要到幾點才能完成。


在這樣的情況下什麼努力都無濟於事,我想瑩瑩媽應該轉換一下思維方式了,比如試試不催孩子,讓孩子自己完成這些事情。

「那怎麼可能?我催她還這麼磨蹭呢?不催她不就遲到了嗎?」瑩瑩媽說。

「遲到了又能怎麼樣呢?」我問出這話後,對方語塞。

我又問她:「那您在她上學之前有沒有試過不催她,讓她自己做一些事情呢?」

「好像還真沒有……你是不知道啊,那個孩子做事有多磨蹭,看了就著急呀……」

耳邊一直是這位媽媽絲毫沒有停歇的抱怨,我真想打斷她說一句:你家孩子這麼磨蹭,都是因為你!

錯誤一:不斷催促。


孩子在6歲以前還缺乏對時間的認知,家長應該引導和提醒,適度為孩子增加緊迫感,但是不能過度。

因為孩子的專注力本來就不如成人,如果在孩子做前一件事時就催促他趕緊做下一件事,甚至用更多事情來讓他快一點,孩子的注意力反而會被分散,甚至在緊張之下不知道做什麼,把手上的事情做得一團亂。

連大人都不喜歡在自己專心做某件事的時候,有人在耳邊叨叨「你要做這個」、「你要做那個」……更別提孩子了。

其實,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慢慢做事是一種天性,是孩子在探索未知、享受過程。

自己做一件事由不熟練到熟練,是一件多麼有成就感的事情。

而靜靜地觀察一件東西的變化,也有不同尋常的樂趣。

一個三歲的孩子可以連續觀察一隻河馬兩個半小時,發現好多爸爸媽媽發現不了的事情。

可是家長們往往並不理解,只是不斷催促孩子「趕緊走吧,前面還有大老虎」、「再不去某某地中午就吃不上飯了」。

錯誤二:代勞。

經過了解,瑩瑩自小是被姥姥帶大的,很多時候老人扭不過孩子,又太過疼愛,很多事情都被「代勞」了,還在嬰幼兒的時候就沒有讓孩子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一意識。

如果家長都覺得孩子吃飯、穿衣、寫作業這些事是給他們做的,要按照他們的速度和要求來,那憑什麼要讓孩子覺得那是自己的事?如果家長過於勤快,錯過了孩子建立行為習慣的關鍵期,這個「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識恐怕就要用一生來建立了。

錯誤三:不願讓孩子接受拖拉的後果。

孩子做事磨蹭已是一個既定的事實,瑩瑩媽急切地希望孩子能把握一點時間觀念,因此做出了「催促孩子」、「為孩子代勞」這種選擇,而不願讓孩子自然地完成這些事情,最後遲到。

因此,孩子從沒直接得到遲到的教訓,也從沒感覺到拖沓會帶來什麼後果。

這次沒帶語文書和練習冊或許可以算是個教訓,但鑫鑫媽也沒有跟孩子正式交流,及時歸因總結。

錯誤四:課後作業加碼。

我們可以輕易揣測鑫鑫的心理:寫作業是一件很煩的事,更煩的是寫完了作業還要寫媽媽的習題,那幹嘛不在寫作業的時候愣神、走神,把作業時間抻得好長好長呢?這樣媽媽會以為作業很多,不讓我做習題了。

換句話說,孩子沒有嘗到磨蹭的苦果,反而嘗到了磨蹭帶來的甜頭,她又怎麼能不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拖拉磨蹭怎麼辦?

如何應對孩子的拖拉磨蹭?前兩天講父母專業課,其中一個環節是父母們通過視頻對孩子們提出希望,有三分之一的家長對孩子說,希望你早晨不要磨磨蹭蹭。以下這些畫面是不是很熟悉:好容易把孩子從床上「挖」起來...

孩子「磨蹭」老不好

「寶貝兒,該起床了。」第一遍催孩子起床,還能做到和風細雨。「快點起床啦!」媽媽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已經加大音量,有些發怒了!這時孩子才會磨磨蹭蹭的帶著起床氣下了床。「趕緊刷牙洗臉!你看看幾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