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究竟為什麼要培養好習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很多家長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怎麼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杜絕孩子的壞習慣。
舉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有的孩子玩電腦太投入了,叫他吃飯也不聽。
這時候還家長該怎麼做?一個做法是懲罰孩子,把飯倒掉,讓他長記性,養成按時吃飯的好習慣;另一個做法是把飯端給孩子,讓他一邊玩一邊吃。
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第一種做法,因為他們覺得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很重要。
這樣做就是一種行為主義的核心理念,覺得人就像是電腦程式一樣。
如果孩子這一次邊吃邊玩了,他就會永遠邊吃邊玩,永遠不知道按時吃飯。
如果孩子這一次能放下遊戲,按時吃飯,他就能養成專心吃飯的好習慣了。
但公眾號「領教工坊」有篇心理學的文章說,這麼做是有問題的。
首先,孩子是通過「內化」與家長的關係來學習成長的。
內化到孩子心裡去的,其實不是父母的行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關係。
比如,如果想讓孩子養成「獨立」的性格,不是說從小訓練他獨立,而是要積極回應他,滿足他的需求。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需求積極回應,盡全力滿足了,孩子就會覺得他是有依靠的,那他長大之後肯定很有自信,能夠獨自去探索世界。
但如果你從小訓練孩子獨立,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會有一種無助和不安全感,不斷地尋找依戀和滿足,就沒有能量去自我實現了。
再比如「寬容」這個性格。
我們知道嬰兒都是有攻擊性的,很多家長覺得這是嬰兒在「無理取鬧」。
如果家長這時候能包容嬰兒的攻擊,孩子就會感覺到,攻擊是可以的,展現攻擊性的我也是值得愛的。
這樣孩子長大之後,就會對別人寬容友善,同時也有能力捍衛自己。
所以孩子與父母的各種情感關係模式,內化到心裡去,就成為了孩子以後的性格。
其次,形成好習慣的另一個關鍵在於愛的流動。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好的習慣,父母也不例外。
很多父母擔心自己的壞習慣會被孩子學去。
比如在一個家庭里,爸爸酗酒,和另一半的感情很差,這時候媽媽可能會忍不住教育兒子說:「你爸爸是個混蛋,你長大了千萬不要學他。
」這時候就可能出現這樣的結果,兒子小時候會表現的很乖,不會學爸爸的壞習慣,但結婚後,他卻突然開始酗酒,甚至打老婆。
這樣的例子很多,因為每個孩子都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
如果在意識上不被允許,潛意識就會補償,而潛意識會支配我們的行為,所以變成了在行為上認同父親。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父親,拋棄妻子,真可以說是個「混蛋」。
歐巴馬的媽媽靠救濟金養活兒子,但媽媽卻沒對歐巴馬說過,你爸不是個東西,拋棄了我們,你絕對不能愛你爸爸。
相反,歐巴馬的媽媽一直告訴兒子,你爸爸是非洲王子,歌唱得特別好,非常有才華,等等,鼓勵歐巴馬認同爸爸。
歐巴馬後來成了美國總統,家庭穩定,沒有拋妻棄子。
所以,父母其實應該這麼做,告訴孩子「壞習慣」並不影響彼此尊重和相愛。
如果上面說的那位酗酒的爸爸比較愛孩子,媽媽就應該鼓勵孩子接納這樣的爸爸,孩子就會獲得這種感覺:有缺點的人也會愛我,也值得我的尊重。
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廣闊靈活的人際關係。
無論是行為缺陷,還是看法不同,這些都沒關係,關鍵是,給孩子這種底氣:無論如何,愛都存在。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影響孩子性格和習慣的,其實不是父母的行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關係。
要想讓孩子有個好習慣,關鍵在於給孩子足夠的愛和支持。
有了充足的愛和流動,孩子的好習慣自然就會呈現出來了。
本文源自:公眾號「領教工坊」(我們究竟為什麼要培養好習慣?)
音頻稿:亞平寧
講述:傑克糖
在孩子3歲前,讓老人全程帶孩子影響很大,別不信
近日有朋友跟我說,孩子1歲多,老公在二線城市上班,自己生完寶寶後就一個人全職帶娃。但是覺得每天圍著寶寶轉,都沒了自我,好像跟社會脫節了,而且經濟狀況大不如前,感覺自己有點抑鬱,正糾結著要不要把孩...
三個壞習慣,難怪寶寶不愛吃飯
育兒路上總有許多問題讓媽媽們感到頭疼,比如,寶寶不愛吃飯,輔食怎麼也吃不好,就是困擾眾多媽媽們的問題之一。大家都說:每次寶寶吃飯就像是打仗一樣,從不肯好好坐著安靜吃完一餐飯。每次掏空心思做各種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