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滿口是愛,卻面目猙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中國,很多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而非一個獨立的個體。

所以,很多父母總是在有意無意之中想把孩子培養成另外一個自己。

在這樣的意識與潛意識的影響下,父母經常會犯「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的錯誤。

引用最近比較誇張但卻很形象的一句話,就是「滿口是愛,卻面目猙獰」。

第一:「這都是為你好」

相信很多父母都說過類似的話,「讓你學畫畫,學鋼琴,學圍棋……這都是為你好,等你長大就明白了。

其實,讓孩子學一些才藝,或從小培養一些愛好,以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增加孩子的生活品質和樂趣,這本身無可厚非。

但需要注意的是,是你在根據自己的需求做這些決定,還是發現了孩子有這方面的天賦而做決定。

如果父母不考慮孩子的實際需求,這樣做的後果可能會加重孩子成長中的心理負擔,不容易體驗到成長中的自我滿足,因而也缺少由心而生的發展動力。

第二:「這個你做的不好,還是讓我來吧」

孩子的成長需要經過不斷的嘗試,失敗,再嘗試。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自我成長會形成完整的自尊、自信、自立的心理能力。

這種心理能力比孩子的其他能力要重要十倍百倍。

所以父母不要動不動就否定孩子,說孩子不行或指責孩子做的不好。

自尊像是孩子的靈魂之杯,只有它完整時才能盛滿愛、智慧與良知。

父母無意中挫敗孩子的自尊等於是給這個杯子戳了一個洞,不管孩子今後一生中多麼努力與辛苦,孩子的靈魂之杯仍會是空空如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父母否定孩子相當於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

第三:「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也許會說"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可能又開始用這樣的話代替:"你這次要是考不好,看我怎麼收拾你"。

父母的這種喜歡和愛是有條件的,條件就是你必須聽我的,按我的要求去做,照我的規划去成長,否則我就不愛你了。

這是父母無意識地在利用孩子實現權力欲、控制欲、自我中心,從孩子身上尋求價值感,他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僅僅是自己的附屬品,一個最無辜的犧牲品。

第四:「你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

父母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需求,也是一種傷害。

平時孩子磕了碰了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有些父母恨不得自己代替孩子受這份"苦";寧肯自己受苦受累,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簡直包辦一切。

表面上來看,這是一種很富有犧牲精神的值得稱讚的"愛",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毒害。

孩子不可能永遠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當他在過往經驗中積累了足夠的力量,羽翼豐滿之時,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在廣闊的空間裡自由翱翔。

第五:「好,你說什麼都行「

孩子從小就要立規矩,如果不給孩子樹立必要的規則和紀錄,毫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天天享受著父母的寵愛著。

孩子長大進入社會後,卻要面臨著社會上的許多規則。

到時候,可能就會受到社會公認的一套標準體系來懲罰孩子,而讓孩子付出慘痛代價的始作俑者就是自己的父母!

第六:把養育孩子當成一種投資

生兒育女是父母的自由選擇,養育孩子也是父母應盡的責任。

不管父母為了孩子做出過什麼樣的犧牲和讓步,都是源於父母的自由的選擇。

如果把養育孩子當成一種投資,一旦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或者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父母很容易把事後種種不如意怪罪到孩子頭上。

在親子關係和教育中,認為有付出就應有所得,這種把對孩子的愛和養育當作一種投資。

這種是交易,不是真正的愛。

最後,願天下的所有父母都能從無條件的愛孩子開始,用一顆平等、尊重、欣賞與接納的心和孩子溝通,陪伴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END-

公眾號:meimakaidian(長按複製) 主要研究兩方面的內容:在家如何實現財富自由、及如何營造幸福的家庭氛圍。

了解更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性 不同年齡段有哪些要必做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走上了尋求獨立的旅程。儘管剛出生的寶寶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通常把自己和母親看成一體。但隨著嬰兒的生理和心理的發育,大約到6-7個月時,他們慢慢明白自己是獨立於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