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吉拉|「乖,你要聽話」這句話毀了多少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先來做個小測試。
你們喜歡哪種孩子呢?
肯定很多媽媽都會覺得,當然是聽話懂事的A寶寶啊!我家孩子要是這樣,做夢都要笑醒了。
真的是這樣嗎?
01
不久前,我把3歲的球球送到老家住。
婆婆跟我說,孩子身上有很多「壞習慣」,不過現在已經被她調教好了。
比如:晚上睡前,喝完一次奶粉,還要喝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奶奶不肯,孩子就央求「再喝一點點」,奶奶依然拒絕。
後來,孩子就這麼睡著了。
吃飯時,孩子吃著吃著就把飯含在嘴裡,含幾分鐘咽不下去就吐到垃圾桶。
奶奶不允許,要求他必須把飯咽下去。
孩子怯怯地望著奶奶,不敢吐,硬生生地咽了下去。
家裡有一個玩具收納箱,孩子喜歡把所有玩具都倒出來,一個人坐在地板上玩。
奶奶嫌家裡太亂,要求孩子把玩具收起來,不許再拿出來。
之後,孩子真的再也不敢玩這些玩具了。
婆婆跟我說這些的時候很得意,可我聽著卻很難過。
球球才3歲,很多事情還不懂,他還無法分辨對與錯,但他一定能分辨開心和難過。
很多奶奶認為「對的事」,對孩子來說是「難過的事」,可他必須要聽奶奶的話,忍耐不愉快,甚至壓抑自己的感受,這是一件多麼殘忍的事情。
對孩子來說,只要不是太過分或者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的事,都應該儘量滿足他的天性和生理需求。
餓了就多喝一次奶粉,吃飽了或飯菜不好吃就吐掉,想玩了就把玩具拿出來,這些都是正常的需求。
婆婆想調教出一個聽話孩子的初衷沒有錯,可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即使孩子表面上溫順如小綿羊,實際上內心已經住了一隻小獅子。
孩子所有的聽話背後,都是違背了自己真實感受的委屈。
「不聽話就不要你了」、「乖,你要聽話」,這些話你是不是經常聽見有人對孩子說,上邊的場景,你也是不是經常遇見。
中國人總覺得,誰家要有個聽話懂事不讓大人操心的乖孩子,簡直就是中了大獎的人生贏家。
但是,「聽話教育」教育出了一個討好性人格的孩子。
你還會覺得這是件好事嗎?還會覺得,這樣的「聽話」是成功的嗎?
02
父母常常喜歡對孩子說「你要聽話」「你要懂事」「否則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之類的話。
孩子害怕父母不再愛自己,於是默默地壓抑自己的情緒,隱忍的像個大人。
可是,孩子的內心卻經歷了太多,有難過,有孤獨,有無助,甚至絕望。
去年《演說家》的舞台上,就曾來過這樣一位美女導演。
11歲的一個晚上,被家暴的媽媽變成了施暴者,把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加倍的發泄在女兒身上。
在充斥著家庭暴力的環境中,年幼的孩子每天的日子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這樣的環境下,她變成了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成年後她逃離了噩夢般的原生家庭,以為自己終於有了個光明的未來。
卻突然發現:
「在後來所有的親密關係當中,我也只會一種相處的模式,就是隱忍和犧牲。
可是一味的隱忍和犧牲,並沒有換來愛和尊重,而是變本加厲的索取和傷害。
」
當時演講台上的黃莉已經38歲,這個外人看來風光無限、才貌雙全的美女導演,卻因為討好型人格情路崎嶇、還是單身。
在《少年說》節目中,初一學生徐嘉唯上台吐槽自己的媽媽。
她說媽媽特別有條理,為她列了非常詳細的暑假日程表,細化到每一天、每一個小時,甚至是每一個細節。
徐嘉唯拿出一張紙,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某一天的日程。
學習上,幾點到幾點上課,課程內容、地點、老師名字、聯繫方式;
生活上,幾點到幾點吃飯,幾點到幾點睡覺,幾點到幾點寫作業,幾點到幾點玩遊戲。
飯前必須洗手,飯後必須漱口,在家不可以翹腿,不可以抖腿,早上必須疊被子,刷完牙必須喝溫水……
徐嘉唯說:媽媽,你真的很有條理,但我做不到。
請求媽媽「能不能不要再對我做這麼細緻的規劃了。
或許等到高中時自己會變得有條理,但現在實在是不喜歡條條框框的生活,想要過得無拘無束一些。
可這位媽媽卻拒絕了孩子的請求,她說:這是一個媽媽應該做的,最基本的。
她還說:我比你早出生早經歷,所以才會把我所經歷的提前告訴你。
潛台詞就是:孩子你今天所經歷的一切,媽媽都已經經歷過了,你只要乖乖聽媽媽的話准不會錯。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想讓孩子少走點彎路的心思沒有錯,但這未必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03
我們身邊這樣的孩子還真不少。
越是小時候乖巧聽話的小孩,長大後在自我這件事上越迷茫;反而那些小時候調皮難管的孩子,更懂得怎麼掌握自己的人生。
我們眼中的「模範孩子」、「乖孩子」,是怎麼出現了這麼反差的局面的?
想一想,「你要乖,這樣媽媽再怎麼辛苦都是值得」、「你再這麼不聽話,爸爸媽媽不要你了噢!」這樣的話,是不是在每個家庭都經常出現?
對於孩子來說,「不聽話」意味著「不要你」;「表現好」才對得起「爸爸媽媽的辛苦」。
親子關係變成了一種背負壓力和代價的交換,他開始變得小心翼翼,因為覺得:有一點點做的不好,自己就是罪人。
另外在有些時候,我們也在有意無意的教孩子去「討好」別人:「背一首唐詩給叔叔阿姨聽,你最棒了!」、「在幼兒園一定要乖乖聽老師的話,不然老師不喜歡你了。
」
這些靠父母引導一開始就嘗到了甜頭,「社交早熟」的孩子又怎麼能獨立發現自我邊界、肯定自己?
越成長,他們越難應對複雜的人際關係。
除了迎合討好,他們不知道如何面對這個世界,當討好成為一種癮,討好會糾結的要死,不討好更會空虛到想死。
紀伯倫在詩中寫到:父母可以庇護孩子的身體,但不能禁錮他們的靈魂。
孩子的靈魂棲息於明日之屋,那是你們在夢中也無法造訪之境。
別把孩子的隱忍當成懂事,也別把孩子的壓抑當成乖巧,無論孩子看起來有多麼成熟,他依然只是個孩子。
別讓孩子在本該天真和放肆的年紀,提前學會偽裝和掩飾,刻意迎合和討好。
孩子不聽話,父母或許更值得慶幸吧,那意味著你的孩子學會了尊重自己啊!
各位寶媽們,你們有沒有對孩子說過「聽話」這樣的話呢?你們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聽話教育」呢?下方評論區和小恩分享一下吧!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2招教你防微杜漸!
第191篇原創文章全文約1500字|耗時約4分鐘在國慶這個假期,我也走訪了不少親戚。然後在親戚家中,總能夠發現一類型的小孩:他們很「乖」很「懂事」,爸爸媽媽說什麼他
孩子哭鬧發脾氣時父母該怎樣溝通才好?可以用這2個方法,效果好
爸爸媽媽將寶寶帶到這個世界確實不容易,可是如果想要寶寶變得懂事聽話,對於父母而言卻是更不容易的一件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照顧他的身體健康素質的發展,更重要對他的教育是否正確。如果孩子能...
父母一定要叮囑好婆婆,不要讓他和孩子說這些話,否則後果很嚴重
現在由於家長都要工作,所以婆婆帶娃特別普遍,這與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有很大關係,以前一個家庭中,大多是男人掙錢 ,女人持家,而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壓力的增加,很多女性開始走上了職場,並成為了推斷社會...
看完《我的前半生》,我最心疼這個孩子
凱叔說在後台收到過這樣一條留言:「我好苦惱,無論是日常交際還是在工作中,我總不肯拒絕別人。寧願委屈自己,也要避免衝突,不然怕關係不保。畢竟有很多人都說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其實類似的情況也同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