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人認為餵酒等「中國式逗小孩」為陋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兩起幼兒被灌酒致死致痴呆悲劇引熱議 本報網絡調查顯示——

專題策劃/梁倩薇

專題采寫/廣州日報記者謝綺珊、胡岑岑、陳慶輝

據媒體報導,日前,在廣西發生一起悲劇事件,二伯在逗弄侄子小思(化名)時,竟然給年僅2歲的小思灌了一兩自釀米酒,導致小思嘔吐、抽搐、臉色發黑,醒來後變得痴痴呆呆連媽媽都不認識了。

醫生表示小思變痴呆是因為酒精中毒,繼發性腦損傷。

而在四川攀枝花同樣發生了令人唏噓的悲劇:父親王某帶著2歲的兒子小林(化名)到朋友家赴宴,在用餐過程中,王某的3名朋友逗小林喝酒,結果小林真的喝下了二兩白酒,昏睡不醒,最終因急性酒精中毒搶救無效身亡。

有人指出,這些悲劇的背後,除了相關法律監管缺失,更是中國式逗小孩陋習作祟。

有多少人小時候曾被灌過酒?對於所謂中國式「逗小孩」,大家又是怎麼看待的呢?記者通過電子問卷在網絡上做了一個隨機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 有將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周圍有小孩被大人灌過酒。

調查結果顯示,有25%的受訪者表示印象中自己小時候被灌過酒,而另外四分之三的受訪者則表示小時候不曾被灌過酒。

雖然自己小時候被灌過酒的受訪者比例不高,但是受訪者周圍曾被大人灌過酒的小孩比例卻有將近一半,具體為48.31%。

「對小孩說『媽媽不要你了』」以38.14%的高比例成為受訪者選出的最常見的「逗小孩」做法。

排在第二位的是「不熟悉的人親小孩或者摸小孩的臉」,比例為16.1%。

緊隨其後的是「問小孩『愛爸爸還是愛媽媽』」,比例為14.83%。

而「把小孩舉起來拋」和「對小孩說『讓媽媽給你生個小弟弟/小妹妹』」也是受訪者最常見到的「逗小孩」做法。

另外,選擇「彈男孩『小雞雞』」和「逗小孩喝酒」的受訪者比例分別為4.66%及4.24%。

儘管只有4.66%的受訪者認為「彈男孩『小雞雞』」是最常見的「逗小孩」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卻是受訪者選出的最討厭的「逗小孩」做法,選擇比例達31.36%。

「逗小孩喝酒」則排在第二位,有19.07%的受訪者選擇。

而作為最常見的「逗小孩」方式第一位,「對小孩說『媽媽不要你了』」這種嚇唬小孩的做法,也成為受訪者第三討厭的方式,選擇比例為18.22%。

兩成受訪者會阻止別人「逗」自己的小孩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這些中國式「逗小孩」的做法時,有將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這些「中國式逗小孩是陋習,應該糾正」,具體選擇比例為 74.15%。

而另外25.85%的受訪者則表示,這些「逗小孩」的做法「只是開玩笑,注意別過分即可」。

儘管超七成的受訪者表示許多「逗小孩」的做法是陋習,應該被糾正。

但是當遇到別人「逗」自己的小孩時,僅有21.61%的受訪者明確表示會加以阻止,絕大部分受訪者則會「根據親疏程度和逗弄孩子的方式來決定是否阻止」,比例為74.58%。

另有3.81%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會阻止別人「逗」自己的小孩。

面對「逗小孩」的行為,受訪者具體又會怎麼辦呢?調查結果顯示,39.83%的受訪者表示,會「看小孩有什麼反應」,如果小孩表現出負面情緒,再加以干預。

而31.78%的受訪者則認為,應該「平時多關愛孩子,培養優良的心理素質」,這樣面對別人「逗」的行為,小孩就不會輕易受傷害。

直接選擇「制止『逗小孩』的大人」或者「把小孩抱走」的受訪者比例則分別為20.76%和5.93%。

「我被『逗』傷害過,我反對逗小孩」

上海的何女士,小時候被鄰居抱著玩,結果被菸頭燙傷了眉毛,至今還留著疤痕。

「我現在特別忌諱大人逗小孩。

」何女士說,她是80後的媽媽,她們這一代的媽媽和老一輩的媽媽對逗孩子的看法很不一樣。

以前的父母沒有意識,覺得逗孩子是因為喜歡。

「但我是過來人,我是被逗過的,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小小的陰影,所以我們80後的比較忌諱大人逗小孩。

何女士有個5歲的兒子,如果遇到有人逗她兒子,她都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制止對方的逗小孩行為。

「我小時候參加宴席,經常會遇到大人用筷子蘸酒給孩子嘗,我覺得這種方式,不僅不衛生,而且筷子也有可能弄傷孩子。

」何女士告訴記者,她最怕遇到有些親戚吃飯拿自己筷子要給孩子舔一舔,身為親媽,她都不用寶寶的獨立碗筷進食。

「難接受外人親女兒」

季先生有個可愛的女兒,他回到家就愛抱抱親親女兒,但他都會先洗手洗臉,做好清潔衛生。

「我很難接受除了家人之外的其他人親我女兒。

季先生說,有人喜歡將小孩高高拋起。

作為人父,他是極力反對的。

該方式有很大的危險性,一旦摔下來後果不堪設想。

而且小孩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好,高拋還可能引起腦部損傷。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逗小孩方式,但似乎每種方式都有優缺點。

季先生說,他不贊成現在很多逗小孩的方式,他推崇的方式是陪孩子玩耍。

「玩耍是孩子每天最主要的功課,玩耍可以促進身心發展,陪同孩子玩耍是增進感情的最好辦法,孩子也會在與人玩耍中逐步學會與人相處之道。

在共同玩耍過程中,要以孩子為主,除非涉及安全問題,否則可以讓其隨性而為。

現象

中國人逗弄孩子很普遍

早教專家周令瑜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讓孩子喝酒致殘致死等傷害人身安全的案例比較極端,但中國人逗弄孩子是一種普遍現象。

大人像耍猴一樣逗弄孩子做一些不合適的行為,慫恿孩子說髒話以取樂,這在農村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中比較多見,後果是污染孩子的心靈,讓孩子不能區別善惡和混淆是非,而在城市中則可能常見一些言語的戲弄。

比如說,有人會逗孩子說:「你媽媽生了弟弟不愛你了。

」或者說:「你媽媽回不來了。

周令瑜表示,孩子沒有獨立的生存能力,會把大人的玩笑話當真,聽到這樣的話會覺得很恐懼,沒有安全感,有的小孩會因此驚慌哭泣,大人卻以此取樂。

而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孩子出現行為偏差,具有攻擊性,傷害自己,其實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對於有的孩子長得比較胖,有時大人會戲稱其「小胖墩」、「小胖妞」。

對此,兒童教育專家胡萍表示,孩子聽到這樣的稱呼,會感知到自己不被尊重。

在不被尊重的環境當中長大的孩子,也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別人,他的人格建構當中就形成「別人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別人」的傾向,正因如此,也導致我們成人世界裡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尊重別人。

追因

大人對孩子

缺乏尊重

對於中國人愛逗小孩,周令瑜表示,追溯原因可見,我們的文化中對孩子是缺乏尊重的,輕估了如此戲弄孩子造成的不良後果。

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也是一個獨立的人。

第二,這些大人基本上沒有什麼主觀惡意,但他們不知道孩子的心理特點,甚至看到孩子天真的窘態時覺得搞笑,這種心態說到底是無知使然,其實已經對孩子帶來了傷害。

「孩子本來是很單純,對大人是信任的,心扉完全敞開。

孩子一次次被欺騙、被戲弄以後,對這個世界就不再那麼敢去信任了。

胡萍表示,很多中國人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一個玩物、動物或玩具。

「逗」字直接體現我們對孩子的不尊重,沒有把他們當成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來看待,這是中國文化當中的缺失,才會導致大家覺得逗孩子是件開心的事情。

「逗」即是不尊重生命、不尊重他人的具體體現,很多成年人沒有從上一輩那裡學到正確的育兒方式,從祖輩習得的都是不尊重別人,這也導致他們以類似的方式對待下一輩。

對策

與孩子互動應該真誠

「當親戚朋友逗我們的孩子,大人要怎麼辦?可能礙於情面不好拒絕,如果父母不站出來制止,對孩子又會造成傷害。

」周令瑜說,「但是如何制止也是需要智慧的,既不要忍氣吞聲,也不必發脾氣跟別人大吵一架,可以很智慧地藉口帶孩子走開,或者直接說,孩子不太習慣這樣的方式交流。

大人聽到這樣的話,一般會比較知趣。

周令瑜表示,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反應也是孩子的榜樣。

我們的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當中,總是會遇到不喜歡的場景,這是他要生活的環境,如何增強內心的力量,輕鬆學會應對也是一門學問。

她提醒家長,也不要把這個事情看得太過嚴重,反應太偏激。

從正面、積極的一面去看的話,只要家長不要當幫凶,不是沉默無語,只要家長能夠站在孩子身後給他一些支持和幫助,做他的後盾,其實結果真的沒有想像的那麼恐怖。

不要抱著誰逗我們家孩子就跟他沒完,甚至撕破臉的心態。

一開始就懷有很大的敵意,那又是滑到另外一個極端去了。

而且這樣會給孩子傳遞一種信息:誰都不要來惹我!這也是不好的,孩子一點都逗不得,那肯定也不是好事情。

周令瑜認為,當其他大人與孩子有不當互動,戲弄孩子時,家長一定要站出來,智慧地去處理,禮貌地拒絕別人逗弄,慢慢地也給孩子起到示範作用,教會孩子如何與別人交流,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到孩子長大一些以後,他也知道如何去面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奇葩逗孩陋習危害大 寶爸寶媽需謹慎!

中國式「逗孩子」的陋習一直遭到詬病,但這種陋習一直沒有杜絕,大人們對此仍然樂此不疲,直到最近媒體報導廣西一年僅2歲的小思被二伯灌了一兩自釀米酒,導致小思嘔吐、抽搐、臉色發黑,醒來後變得痴痴呆呆...

情商提升的方法:戒掉中國式逗小孩

繼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教育後,又一熱詞——中國式逗小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紅透了網絡。可這一熱詞的背後,卻是令人痛心的兩則新聞:攀枝花2歲男童被灌酒後中毒身亡以及廣西2歲男孩被灌酒後變痴呆。看...

中國式逗小孩的弊端

【導讀】繼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教育後,又一熱詞——中國式逗小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紅透了網絡。可這一熱詞的背後,卻是令人痛心的兩則新聞:攀枝花2歲男童被灌酒後中毒身亡以及廣西2歲男孩被灌酒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