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是玩具,請不要隨便逗弄T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慶長假,小優的表姐帶著3歲的小侄兒回了趟老家,本以為會玩上好幾天,沒想到第三天便氣沖沖地帶著孩子回來了。

一問究竟,原來是「逗寶寶」惹的禍。

恰逢親戚朋友來家中做客,表姐很小便外出念書,跟這些親戚難得見上一面,更沒什麼共同話題,在父母的介紹中挨個打了招呼,寒暄幾句,便將孩子交給表姐夫,跟著母親到廚房打下手。

沒過一會兒,就聽到客廳里傳來兒子的哭聲。

探出頭一看,兒子撲在老公懷裡抽噎著,老公哄著孩子一臉尷尬,旁邊站著不知哪家的嬸子,看見她出來,雙手一攤,表情訕訕地:「哎呀!這孩子認生,不肯叫人,也不給人抱呢......」

表姐猜到原委,心中不快,卻也不願拂了父母的面子,便掛起笑臉出去打圓場,把孩子抱到一旁哄著,垂下眼梢,裝作看不到那嬸子撇下的嘴角......

酒足飯飽之後,飯桌上一時冷場,想是無話可說,有的親戚目光便放在了活潑可愛的小侄子身上,小孩子忘性大,跟人熟了之後嘴甜一口一個叔叔伯伯,哄得大人哈哈大笑。

於是,一個遠方的舅舅就開始逗弄孩子。

「軒軒(侄兒小名),舅公這裡有好喝的,要喝不?」

侄兒很高興,小孩子哪懂什麼陷阱,什麼開玩笑,傻傻地湊過去。

表姐原本以為給兒子喝的無非是豆奶之類的飲料,沒想到孩子一下子嗆咳起來,小臉漲得通紅,眼淚嘩啦嘩啦地流,抱過來一聞,濃烈的酒精味,氣急了站起來吼道:「怎麼能給小孩子喝酒呢?!」吼完,抱著孩子就回了房間。

當天晚上,軒軒酒精過敏全身起紅疹送了醫院,等孩子情況好轉,表姐便帶著小侄兒回來了。

「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讓媽媽給你生個弟弟好嗎?」

「有了妹妹,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

「哎呀!這小孩兒胖乎乎地長得好像小豬」

......

這些常見的「逗小孩」的句式有沒有很熟悉?逢年過節,親戚朋友來家中做客,茶餘飯後就喜歡逗弄孩子,問一些自以為有趣,其實迷之尷尬的問題。

哪怕到現在,小優每年春節回趟老家,面對那些似曾相識的面孔,依然囁喏著不知道該怎麼叫,被長輩叫過去,禮貌地笑著,挨個打招呼,年年如此,循環往復。

換做以前,小優可能覺得表姐有點小題大做,不顧大局,但是在加入康優寶貝團隊之後,學習到很多育兒知識,再想想之前看到的一些新聞,不禁有些反感這種中國式「逗小孩」的陋習!

中國式「逗小孩」:幼兒被灌酒致殘致死

1、在廣西發生一起悲劇事件,二伯在逗弄侄子小思(化名)時,竟然給年僅2歲的小思灌了一兩自釀米酒,導致小思嘔吐、抽搐、臉色發黑,醒來後變得痴痴呆呆連媽媽都不認識了。

醫生表示小思變痴呆是因為酒精中毒,繼發性腦損傷。

2、四川攀枝花同樣發生了令人唏噓的悲劇:父親王某帶著2歲的兒子小林(化名)到朋友家赴宴,在用餐過程中,王某的3名朋友逗小林喝酒,結果小林真的喝下了二兩白酒,昏睡不醒,最終因急性酒精中毒搶救無效身亡。

在廣西和四川發生這兩起和孩子喝酒相關的悲劇事件,都是因為長輩逗小孩喝酒,結果一個小孩繼發性腦損傷,另一個酒精中毒搶救無效身亡。

事發後有人指出,悲劇的背後除了相關法律監管缺失,更是「中國式逗小孩」陋習作祟。

有媒體在網上做了隨機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有將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周圍有小孩被大人灌過酒。

調查顯示,最常見的「逗小孩」做法是對小孩說「媽媽不要你了」(38.14%);

排在第二位的是不熟悉的人親小孩或者摸小孩的臉(16.1%);

緊隨其後的是問小孩「愛爸爸還是愛媽媽」(14.83%)。

把小孩舉起來拋和對小孩說「讓媽媽給你生個小弟弟/小妹妹」也是受訪者最常見到的「逗小孩」做法;

另外,選擇彈男孩「小雞雞」「逗小孩喝酒」的受訪者比例分別為4.66%及4.24%。

最遭討厭的「逗小孩」方式是哪種?彈男孩「小雞雞」選擇比例達31.36%。

「逗小孩喝酒」則排在第二位(19.07%),對小孩說「媽媽不要你了」這種嚇唬小孩的做法是受訪者第三討厭的方式(18.22%)。

(數據來自廣州日報)

有些人可能滿不在乎,灌酒這種行為是過分了,小孩子那麼小知道什麼呀,玩笑也開不得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位媽媽剛生了二胎男孩2個多月,大寶是個女孩才7歲,一天中午家裡只有媽媽和兩個孩子。

當媽媽要進廁所,讓小姐姐幫忙帶一下小寶寶時,沒多久聽到窗外「轟」的一聲,隨即聽見女兒的驚叫聲,媽媽從廁所出來跑到陽台,隨即狂奔到樓下,看到小寶的屍體時癱倒在地嗷嚎大哭。

原來是大寶將二寶從8樓丟了下去,二寶當場沒有了生命跡象。

後來找到直接導致悲劇的導火索,是當天早上大寶到鄰居大媽家跟她的孫子玩時,大媽說了一句無心的話:「你媽媽生了弟弟,不要你了!」小女孩當場臉色刷白,整個早上都悶悶不樂,沒想到中午就出事了。

大媽說當時也沒什麼目的,只是為了好玩。

要知道,年幼的孩子雖然還不懂事,但也是十分敏感單純的。

對於熊親戚們惡作劇式的開玩笑、貼標籤,孩子往往會信以為真,感到驚慌甚至哭泣。

即使後來向他們解釋清楚,他們也會覺得被欺騙,被戲弄和不被尊重,自尊心和自信心會受到傷害。

可能會變得不敢相信別人,對周圍的人也充滿提防,不利於今後的人際交往。

小優的好閨蜜小時候長得胖嘟嘟的很可愛,就因為鄰居大媽一句:「小姑娘胖嘟嘟的像只小豬」,小小的心靈滋生出自卑情緒,不肯吃肉,嚷著要減肥,導致很長一段時間營養不良。

此外,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有些大人的笑話並不適合小朋友,小孩子有樣學樣,很有可能變得慣於開玩笑、輕率、不禮貌

比起親戚意識不到後果的開玩笑,家長的旁觀或不及時制止更令人擔憂。

親戚們這次給孩子餵檸檬,下次說不定餵的是什麼,孩子養成了接受陌生人食物的習慣,如果將來遇上人販子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的圈子就是親戚圈,所以被周圍親戚「逗」是在所難免的。

作為父母,不要因為礙於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甚至幫腔傷害。

應當在平時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勇敢地拒絕別人的「逗」。

自己的孩子並不是誰家的玩具,沒有免費表演才藝取悅他人的義務,所以當孩子被熊親戚「惡逗」愚弄時,要懂得委婉與不明道理的親戚溝通,讓他們知曉這樣的行為是對孩子的傷害。

如果說不通,那麼就請大聲說NO!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變痴呆,全因伯伯做了這件事!

寶寶的一舉一動會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快樂,尤其是寶寶的吃相,更是讓人忍俊不禁。為看萌寶的搞怪表情,娛樂大眾,更是有不少大人哄逗小孩吃檸檬,逗小孩喝酒等欲罷不能。

過年這樣「逗孩子」,最招人煩!後果很嚴重!

春節期間,親戚朋友間的走動也頻繁起來,尤其是家裡有孩子的,更是會帶上孩子一起串個門吃個飯。然而我們身邊總有很多大人,喜歡找孩子開玩笑,目的往往不是逗樂孩子,而是逗樂自己。有些場景你一定很熟悉:大...

奇葩逗孩陋習危害大 寶爸寶媽需謹慎!

中國式「逗孩子」的陋習一直遭到詬病,但這種陋習一直沒有杜絕,大人們對此仍然樂此不疲,直到最近媒體報導廣西一年僅2歲的小思被二伯灌了一兩自釀米酒,導致小思嘔吐、抽搐、臉色發黑,醒來後變得痴痴呆呆...

我喜歡我爸我媽跟你有什麼關係?

前些天看了郭德綱「逗」安吉的視頻,看完之後立馬想起繼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教育後,又一中國式名詞——中國式逗小孩。這個名詞當初能迅速躥紅網絡的背後歸功於兩則令人痛心的新聞:攀枝花2歲男童被灌酒後中...

情商提升的方法:戒掉中國式逗小孩

繼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教育後,又一熱詞——中國式逗小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紅透了網絡。可這一熱詞的背後,卻是令人痛心的兩則新聞:攀枝花2歲男童被灌酒後中毒身亡以及廣西2歲男孩被灌酒後變痴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