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不聽話,我就要生氣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創 | 錢志亮


前幾天在小區樓下,聽到一位奶奶和孫子之間的對話,孫子和小朋友玩的不願意回家,奶奶勸說:「你再不回家你媽媽要生氣了,到時候我可不幫你。

可能是之前媽媽生氣給孩子造成過不好的體驗,孫子聽了這話不情願的跟著奶奶回了家。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很常見。

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只求目的,不講方法,喜歡說「再不聽話爸爸/媽媽要生氣了」之類的話,或者直接發脾氣,對孩子大吼大叫。

表面上看這個方法好像立竿見影,能鎮住孩子一時,可是其實這麼做無異於飲鳩止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

用生氣制服孩子,「殺傷力」大

在《媽媽是超人》的節目裡,董潔和頂頂母子有這樣一段表現:

頂頂一個人在玩耍,董潔要求他過去和母親一起「享受他們兩個人的時光」,頂頂不願意,董潔說:「你再不過來,媽媽就哭了!」

果然,頂頂看到媽媽的眼淚,就放棄了自己一個人的開心玩樂,滿足了媽媽的要求。

董潔通過用哭泣的情緒,成功地控制了自己的孩子。

同樣的道理,家長用生氣來制服孩子,其實就是企圖用情緒來操控孩子,怒火之下的家長,往往會把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忽略,讓孩子接受到錯誤的訊息,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即便當時孩子被迫乖乖聽話,但傷害也從此生了根。

有研究顯示,經常對6歲前的孩子生氣,會讓孩子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

他們將常常處於擔驚受怕之中,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又會惹父母生氣,缺乏安全感,逐漸就會形成看父母眼色,看別人眼色做事的習慣。

而且,孩子還會學習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遇到事情十分情緒化,也動不動用生氣來「要挾」別人,不利於情商的培養。

2

生氣不應該成為管教孩子的理由

曾經有家長講了一段教育孩子的經歷:對調皮的兒子發了一頓脾氣,氣頭過去後,她問孩子:「知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

兒子一臉茫然看著她說:「我惹媽媽生氣了,下次不會了。

這位家長才意識到,原來自己生氣、發脾氣並沒有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本身,只會讓孩子恐懼、傷心,自己事後也感到後悔。

本來,孩子做錯事,或是調皮搗蛋,作為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是為什麼那樣的行為不對,應該怎麼做,而不是隨著自己的性子來,用情緒壓制孩子,用自己生氣讓孩子屈服。

按照這個邏輯,孩子只要儘量不讓媽媽生氣就好了,根本認識不到自己的言行舉止有什麼問題,難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喜歡推卸責任。

而且,孩子不明白對錯,還會不斷試探家長的底線,一次次在犯錯的邊緣試探,更是給以後的教育增添了麻煩。

就像文章開頭的例子,奶奶應該告訴孩子的是「到吃飯時間了我們就應該回家,不然媽媽在家裡會等我們等著急的」,而不是用「再不回家媽媽要生氣了」來制服孩子。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不應該只求達到目的,方式方法更為重要,需要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寬容和信任。

3

遇事先冷靜,尋求積極的解決辦法

有人說,憤怒的根源是自己無能,因為如果你能想到應對的辦法,你就不會發火了。

對待孩子的言行,家長們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用生氣來管教孩子。

不管孩子做了什麼樣的事,也不管這件事我們如何不滿,在跟孩子溝通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

▷ 他的某個行為需要改進,但我們對他的愛永遠不變;

▷ 引導他作出行為上的改變,不是為了討好他人,而是幫助他成為更好的自己。

遇到任何事情,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先保持冷靜,再看情況,分析原因,看孩子是需要關心撫慰還是行為引導。

多一分同理心,用尊重、商量的語氣和孩子對話。

比如孩子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家長可以嘗試這樣和孩子說:「你把玩具扔了一地,這讓媽媽感覺很糟糕,媽媽喜歡乾淨和整潔,你不玩的時候願意幫助媽媽把玩具放到柜子里嗎?」

相信這樣的表達,孩子不太容易拒絕。

此外,孩子做的好的、對的地方,多一點誇獎和鼓勵,在父母的信任和期待中,孩子往好的方向努力的積極性會更高,自覺性和自信心都能得到增強。

當父母最重要的修行,就是能夠做到單純執行愛和規矩,不輕易被自己的情緒左右,不把憤怒的能量釋放到親子關係中。

因為,比起生氣,溫柔而堅定的話語更有力量。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十個例子告訴你,正面管教的小孩是什麼樣子?

我身邊有不少學習並實踐正面管教的家長,她們的孩子經常被人讚美,「你家孩子,好乖啊!真懂事。」那些正面管教的小孩,究竟是怎樣乖?怎樣懂事呢?正面管教育兒方式長大的小孩,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正面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