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學化」後,幼兒園孩子要學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幼兒園孩子要學什麼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更是為孩子日後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

生活習慣主要就是要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晚上最適合的睡覺時間為八點半到九點。

在此期間,家長要為孩子創造睡覺的氛圍,比如關燈,一般堅持兩周左右的時間,孩子也就習慣了這樣的生物鐘,進而睡眠習慣就可以養成了。

而與此同時父母也應儘量以身作則,在生活的許多細節之處,如合理飲食、健康用餐習慣、正常作息時間等親身示範,以達更好的培養成效。

2.養成自理自主意識

幼兒期的兒童自主意識開始發展,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開始自主做一些決定與行動。

自理能力越強的人越能適應新環境,越敢於探索,也越自信。

所以,父母可以依據孩子不同階段的獨立性發展特點,創立寬鬆的環境氛圍,讓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教孩子自己整理床鋪,學會自己穿衣、進食、洗漱、如廁等。

爸媽們過度的保護會讓孩子初入小學時面臨茫然無措的境地,反倒使寵愛成為甜蜜的負擔。

3.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3-6歲,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最佳時間,學習習慣大致包括注意力的培養、禮儀習慣、閱讀和書寫習慣等。

注意力的培養要從小開始的,尤其是在學習期間。

但由於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特性,注意力不可能集中太長時間,這就要求家長儘量以短時間的注意力集中去引導孩子。

另外,父母可以用孩子最感興趣的「遊戲模式」培養孩子的記憶力、注意力、想像力等,寓教於樂,讓孩子在遊戲中習得知識,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探索的能力,為上小學做好準備。

4.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幼兒園是孩子走出家庭後進入的第一個「小社會」,孩子們跟同齡小朋友交往過程中逐漸學會怎樣建立友情、怎樣保持友誼、出現矛盾時怎樣解決問題。

保持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助於兒童獲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兒童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即使是在幼兒園學著請求老師的幫助,學著同初識的夥伴打個招呼,第一句「對不起」、第一句「沒關係」,都是孩子向社會勇敢地邁出的一小步。

因此,父母應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同時要引導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處理同伴矛盾,學會社會交往技能以及發展友誼。

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要注意孩子雖小,但其實內心敏感,要儘量多給予積極正面的回應。

同樣幼兒時期也是孩子初步了解和熟悉社會規則的階段,父母正確且必要的引導有助於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培養孩子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孩子的秩序感,責任感,為進入小學的學習與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

另外,教育部曾研究制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涵蓋孩子身心狀況、語言能力、社會交往…建議家長轉存、對照!

幼兒的發展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規律,要避免揠苗助長的形式,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一個全面的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讓孩子學會正確「玩」

無論是獨自玩耍,還是與其他兒童一起玩耍,對於兒童的認知、體能、人際交往和情感健康都十分重要。 玩,對於孩子的成長,就象維生素一樣必不可少,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是適合孩子人格健全發展的活動。我們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