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會這三招,讓孩子自己主動把事情做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家庭,每天為了讓孩子做好一點小事,都要經歷一番「雞飛狗跳」:「快點起床」、「快去洗臉、刷牙」、「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快點睡覺」……可孩子就是磨磨蹭蹭,甚至不聽;生氣的你威逼利誘之下,他終於妥協了。

但下一次,「不聽話」又開始上演了。

唉,為什麼孩子總是「屢教不改」呢?要是我們說什麼他就能積極的去做、甚至不需要我們開口,就能主動把事情做好,那該多好啊!孩子的獨立性需要從小培養,家長學會這三招,讓孩子自己主動把事情做好!

◆ ◆ ◆

學會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從兩歲起,孩子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漸學會自己吃飯、穿衣、睡覺、收拾玩具等。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從不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得不像樣到像模像樣,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

因此家長應多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要有意識地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助能力,同時,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中必需的求助。

比如,家裡突然停電,電話不通了,水管停水了,外出迷路了……家長可藉此幫助孩子學會求助,知道應當求助於哪些部門,用什麼方法求助。

對於孩子獨立做的事,只要是付出了努力,結果無論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讚許,使孩子產生信心。

讓孩子感覺到「我行」。

這種感覺很重要,它是孩子獨立性得以發展的動力。

◆ ◆ ◆

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能力。

我國傳統家教中十分重視「聽話」和「順從」,孰不知家長只注意了「聽話」卻忽略了孩子個性和獨立性的發展。

家長總是不能意識到孩子已經具備自主選擇的能力,總是認為自己的做法比孩子高明、保險,從而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不去考慮孩子在獨立做出決定和處理事情時的那一種寶貴的信心和熱情。

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可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

因此,建議家長應該多說這樣的一些話:「這由你決定」、「這是你的責任」、「不管你怎麼想,這由你選擇」。

而一旦孩子作出決定,你就必須使他意識到他要對他所做選擇的後果負責。

替換高清大圖

◆ ◆ ◆

尊重孩子,注意說話的口氣和方式

好好跟孩子說話,認真聽孩子講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

孩子吃飯不要硬逼,讓孩子做事儘量不用命令的口吻。

不要當眾斥責孩子 「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這樣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並非是嬌慣孩子。

事實證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與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孩子受到應有尊重的良好反應。

  

民主型教養方式有利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家長不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和要求強加給孩子,剝奪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讓孩子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簡單的命令,防止他們對勞動產生對立情緒或厭噁心理。

比較小的孩子對遊戲活動有強烈的興趣,讓他們做些象徵性的勞動時,要儘量遊戲化,這樣他們就會以極大的興趣積極參加,如果能經常地堅持訓練,他們就會逐步養成自己做自己事情的習慣。

圖文源於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淺談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的能力

「教育的本質不是刻意去培養人,而是去創造一片土壤,讓孩子們在這裡自由自在的成長,成熟,歡笑,流淚,在經歷中去感悟人生,讓他們學會堅守道德和信念,讓他們能夠在未來人生中觸景不亂」。這是全國人大代...

育兒寶典:6招培養1~3歲寶寶獨立自主好習慣

孩子在一歲左右,邁出人生中獨立行走的第一步,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由此萌芽。兩歲以後,孩子開始學習使用第一個人稱代詞「我」,這標誌著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的初步發展。慢慢地我們會看到,隨著孩子的一...

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徐莉莉編者按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寵愛有加,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很多孩子都「十指不沾陽春水」,生活中容易依賴他人,遇到困難就躲避,缺乏獨自面對問題的能力。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百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