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善而堅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周在群里與大家分享《和善而堅定,為什麼做起來這麼難?》,課前小調查時發現,因為自己情緒管理沒做好、因為老人、因為孩子屢教不改......導致我們很難做到和善而堅定。
您是否也感同身受?
您是哪種教養類型?
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定義了的四種父母對待孩子的教養風格,分別是權威型、專制型、放縱型、忽視型。
權威型是對孩子最有利的一種教養方式。
這種類型的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有權威,但這是建立在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
他們會給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設立適當的目標,並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限制。
與此同時,他們會表現出對孩子的愛,並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
這種教養方式的特點雖然嚴格但是民主。
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有很強的自信和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並且會比較樂觀、積極。
專制型的特點則是嚴格但不民主。
專制型的家長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
雖然有時家長為孩子設立的目標和標準很高,甚至不近情理,但是孩子不可以反抗。
這種教養方式的家長和孩子是不平等的。
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比較多的表現出焦慮、退縮等負面情緒和行為,但他們在學校中可能會有較好的表現,比較聽話、守紀律等。
放縱型的家長對孩子則表現出很多的愛與期待,但是很少對孩子提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
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容易表現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
一旦他們的要求不能被滿足,往往會表現出哭鬧等行為。
對於家長,他們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往往缺乏恆心和毅力。
忽視型的家長對孩子不很關心,他們不會對孩子提出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同時也不會對其表現出愛和期待。
對於孩子,他們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質,而不會在精神上提供支持。
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適應障礙,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較差。
可見,這四種教養風格中,權威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是表現最好的,他們多表現為獨立,友好對待同伴,自有主張而又具有合作精神。
他們追求成功的動機很強,並且常獲得成功且受人喜愛。
通俗地說權威型父母體現在兩個維度:
一個維度是在對孩子的情緒反應上,這類父母在教養孩子時對孩子的情緒是無條件接納的、允許孩子表達情緒、能對孩子一直保持溫和的態度。
另一個維度是體現在對孩子的行為要求上,權威型父母「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溺愛,並不代表放縱孩子的所有行為、滿足孩子所有要求。
他們在對孩子的行為方面是有著明確要求的,在規範孩子行為時態度是堅定的、不退縮的。
其實權威型父母用近兩年來流行的一個詞叫做:和善而堅定。
和善而堅定
人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那就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所以我們跟孩子交往的重中之重也是幫助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怎麼能做到這一點呢?那就需要和善而堅定。
也就是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同時也尊重當時的情形。
和善就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不是他要做什麼就做什麼,那不是尊重,那叫驕縱。
尊重孩子是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發展的權利,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還有尊重他的個性。
很多朋友在最初接觸正面管教的時候會把和善和驕縱混淆。
我們給孩子關於吃不吃飯的決定權,並不意味著我們要隨時隨地的準備好他想吃的東西,也不意味著我們要在飯桌上飯桌下追著餵飯,更不意味著我們要準備好iPad,電視、音樂讓他吃飯的時候解悶兒,這些做法都不夠尊重我們自己,我們需要做的事提前和孩子溝通好菜單、固定的時間、固定的位置,然後準備好正餐,孩子可以選擇自己決定吃,你可以決定不遲,你決定吃多少,但是如果錯過了正餐的時間,或者是離開了飯桌,那就沒有任何可以吃的了,這就是尊重孩子也尊重我們自己。
尊重情形的需要。
在家吃飯與在外面餐廳吃飯,情形不同,所以我們也要尊重當時的情形,因地制宜。
很多時候,我們時而和善,時而堅定,或者對一件事情和善,對另外一件事情堅定。
做到和善很容易,做到堅定也很容易,但做到和善而堅定為何如此之難?
在正面管教課上,很多的媽媽和我反饋,自己做不到溫和而堅定:
很多時候要麼就是溫和有餘堅定不足,偏向了溺愛型父母。
要麼就是溫和不足堅定有餘,又偏向了專制型父母。
為什麼做不到和善而堅定?
首先,我們沒有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成長過程中學會調節、控制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的父母那一代人對待我們孩子很多時候就是狂風暴雨般的情緒發泄,再加上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過一節課指導我們如何進行情緒調控,所以哪怕我們內心知道父母這種情緒發泄的方式不合適,但是往往當自己情緒上來後,也就如同自動程序一般,繼續沿用父母的那一套狂風驟雨般的發泄了。
所以,對待孩子的行為,在情緒反應我們做不到「溫和」。
在我的課堂上,還有一類媽媽,這類媽媽因為看了一些心理成長的書籍,開始明白這種情緒化的方式去管教孩子,會給孩子帶來較多傷害,於是開始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拚命壓抑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儘量在任何時候都表現得很「淡定」的樣子。
有句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這一類媽媽最後往往要麼就是會忍無可忍的強烈爆發一次;要麼就是開始身體出現疾病,尤其女性的乳房、子宮,這些身體部位的疾病大多數都與情緒的壓抑有關係。
所以,這一類媽媽雖然平時很淡定,對孩子往往還是最有殺傷力的,連自己都沒有照顧好,她們對孩子也更是做不到「溫和」了!
(寫到這裡,估計有朋友會問到,那情緒既不能強烈爆發害人害己,也不能壓抑委屈自己,到底該如何處理能讓自己舒坦也讓別人舒坦?這部分內容是情緒調控方面的內容,以後有機會再來跟大家一起探討。
)
其次,我們往往跟家人或跟孩子界限不清。
一方面,由於我們在原生家庭受到過的那些傷害,導致我們很容易投射自己內在受傷的孩子給現實生活中的孩子。
於是我們往往無法忍受孩子的哭,無法忍受孩子受委屈,當看到孩子哭的時候,自己內心就開始鬆動了,就在對孩子行為的管教上投降了。
長期如此,就走向了放縱、溺愛孩子,過多地包辦了她們本該自己做的事情,攬過來了本該孩子自己去承擔的責任。
另一方面,有些現在成為媽媽的女性,自己成長過程中就是一直被父母包辦長大的,於是當自己當媽媽後,自然也就沿襲了父母那一套來對待孩子了。
第三方面,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焦慮,這些也都很容易讓我們不自覺的就轉移給了孩子,讓孩子承受了本不該他這個年齡段承受的壓力和焦慮。
比如,看似我們天天跟孩子在一起,其實我們真正的了解孩子多少呢?
第四方面,我們跟家庭其他成員的界限不夠清晰,特別是家裡有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就我個人意見而言,老人本沒有幫我們照顧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從咱們目前的國情來看,確實在養育孩子方面很需要老人的幫助和支持。
當然這中間關係的處理就更加的複雜,這當然需要更多的跟老人之間的共情和溝通技巧。
當媽媽的非常容易陷入孩子的責任田,把本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孩子承擔的責任都攬過來了。
有時候,又容易把自己的焦慮,自己的擔憂,認為是孩子的問題,讓孩子來承擔本來不是他自己的問題。
跟老人之間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其實就是本該是我們的事情,老人會介入進來。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本來是我們父母需要解決的問題。
上完家長課後,有的媽媽說,我發現我和孩子有著很多的界限問題。
對於孩子我更多的是包辦。
對她有溺愛,總怕她受到傷害,留下什麼心理陰影,表現在對她規則上要求差一些。
而且很多時候只注意我自己的感覺,以我的感覺來代替她的感覺。
還有的媽媽說:我發現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確實有些包辦過頭了,因為我媽就是這樣照顧我和哥哥的,上學都是把書包遞到我手上,幫我清理房間,幫我整理書包,導致我現在收納性很差......
所以,我們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沒有學會界限清晰的生活,沒有學會每個人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所以也就導致了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做不到對孩子行為教養的「堅持」。
每天進步一點點
溫和而堅定,這5個字雖然說起來簡單,但伴隨孩子一起成長的這幾年,我越來越感受到,真正能做到這5個字,其實是基於我們對自己的人格狀態、情緒管理、溝通模式等方面都做出改善和成長才能達到。
所以,路漫漫兮,我們一起慢慢攜手走。
同時讓我們也悅納自己吧,因為哪怕自己現在做不到,我們至少已經知道方向在哪裡了。
不放棄,每天朝著方向哪怕進步0.01,那一年下來進步已經非常驚人了。
表達愛
養育孩子
溫和又堅定地
不懲罰、不嬌縱
Sam媽正面管教
聯繫我們
微信公眾號:growupwithyou_2011
手機號:15510292022
個人微信號:yanzixg123
為什麼最好別讓孩子懼怕你?
小時候經常聽大人說:孩子在家裡得有個怕的人。意思大概是說,如果沒有人管得住孩子,如果不能夠給孩子某個威懾或者顧忌,孩子就會變得無法無天、毫無規矩。所以,家人都會有意識地塑造出這樣一個嚴厲的爸爸或...
心理學家們認可的教養方式是這樣的!
小時候經常聽大人說:孩子在家裡得有個怕的人。意思大概是說,如果沒有人管得住孩子,如果不能夠給孩子某個威懾或者顧忌,孩子就會變得無法無天、毫無規矩。所以,家人都會有意識地塑造出這樣一個嚴厲的爸爸或...
積極家庭教育模式:做權威型父母
什麼樣的教養方式,就能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如果發現孩子哪裡不對,肯定要先反觀父母自己是否有不對之處。但很多父母對於自己的教養方式並不自知。而且,這還跟學歷高低沒關係,甚至越高知的父母,越容易執迷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