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亂發脾氣的時候,怎樣做不為難自己,不為難孩子,一招制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有個朋友家孩子生病,兩歲半的娃娃,發燒咳嗽後,病好了,脾氣不好了。

半夜的嚎哭,快把她媽逼成精神病了。

白天也是只要媽媽不要爸爸,粘在媽媽身上。

一個動作流程不對,此娃就能大哭,媽媽不能走,也不能抱她,不能不看著她,也不能看她。

這個情景讓我想到我家大女兒小時候,即使不是病後,也有這種亂發脾氣的執拗期,你要抱住她,還不能碰她,想起那時候的我是憑毅力忍耐過來的,而爸爸是在大發雷霆暴力鎮壓中走過過的。

現在想想,如果我當時明白這個辦法,就不會那麼難為自己,更難為孩子了。

再說回我那個朋友,她耐心的等待著孩子的執拗,孩子在幾次要求都被她媽無條件滿足後,決定不哭了,回家,上車沒一會兒就睡著了。

而我這個朋友是個耐心很差的人,憑耐心和毅力是根本聽挺不過來的,現在不但沒有瘋,孩子的狀態也越來越好。

她中只用了一個辦法。

首先要明白,不管哪個年齡段的孩子,不管是生病還是鬧覺,不管是完美敏感期,當孩子不被理解和接納時,都會有股悶氣。

因為孩子的性格和家庭關係等原因,孩子的表現方式不同。

一個性格外向的孩子可能很容易爆發自己的不滿,但是性格隱忍的孩子則會積聚成內傷,多年後噴發。

而爸爸媽媽也是人,不能一味的要求爸爸媽媽單方面的接納孩子,而不理會父母的情緒。

所以,當我朋友正為孩子焦慮時,我如果只是簡單的說,孩子生病了,熬過這幾天就好了,她表面能理解,但內心還是不輕鬆的,就像我當年,忍孩子放棄自己,內心一直掙扎,孩子並沒有脾氣越來越好。

幸運的是我最近看完了關於全腦教養法的書,我把書里學來的辦法,教給了這位焦慮的媽媽。

  • 辦法非常簡單:用陳述句平靜的描述出孩子當下的行為或者感受。

辦法只有一句話,但這個辦法卻可以同時拯救孩子的父母。

當你平靜的描述出孩子的感受時,實際上是在幫助孩子整合他的大腦。

他亂發脾氣,各種不配合時,是因為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大腦在想什麼,尤其是低齡孩子,身體的難受說不出來,只能靠哭,而這時媽媽說出來他的難過的原因,他就可以將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想說有說不出來的東子整合,完整可描述的感知,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再決定是不是繼續哭。

而對於成年人,你在描述他的行為和感受時,也是給自己的大腦一個緩衝,不會讓自己被孩子的情緒點燃,迅速進入大腦一片空白中。

描述完,接下來你就能理解並接納這個需要你幫助的孩子。

當孩子行為不當時,就是需要我們的時候。

明白這一點,成人的內心是溫柔而成熟的,真正的理解和接納才是不為難自己。

耐心可以用完,毅力也是有限的,然而,如果我們明白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做到無條件接納孩子而情緒,糾正孩子的行為。

朋友第二天告訴我,她半夜抱著哭泣的女兒,說出女兒生病了,不舒服的話後,突然感悟到,孩子那麼小,又生病,多不容易,我還讓人家聽話,把哭憋回去,這太沒道理了。

於是她就釋然了,滿足女兒抱著走的要求,當媽媽累的時候,她跟女兒說,:「要不我們沙發上睡一會兒?」結果孩子要求回床上睡覺。

朋友這幾天雖然身體還是辛苦些,但心理已經如釋重負的感覺,也就不覺得多難了。

願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有個好心情。

(圖片來自網絡,文章原創,若轉載請聯繫主人,請寫上真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長們,請允許孩子們自由地「哭」

當孩子在表達真實的自己時,父母的反應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孩子感到難過、委屈的時候想哭出來,如果父母允許他哭,那麼他就會學習接觸內心感受,並且將之表達出來;反之,如果父母不允許,孩子則可能對自己的...

為什麼越聽話的孩子,長大越會讓父母操心?

很多父母無法忍受孩子的哭。為了制止孩子的哭鬧,父母們,以及各路育兒專家們,都曾前仆後繼,想過很多辦法。最著名的莫過於「哭聲免疫法」。這種方法簡言之,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通過這種矯正式...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幸福人生從「家」出發

在教養孩子方面,一直流行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此追捧與批判的聲音從來不絕於耳。當我為人父母教養孩子時一度也很迷茫,起點在哪裡,終點何處去,怎樣才能讓孩子順利到達終點?在迷茫中,我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