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清楚的世界觀:如足夠的禮貌不能被認可,就選擇足夠的堅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禮貌是對人和物的尊重,是老少皆宜的社會公德,玩公用的玩具、使用公共資源的規則也是禮貌。

對自己的權利權益,維護是本分,讓步是情分。

我們好多人的問題就在於:對親近的人太苛嚴,對陌生人卻太親切。

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很困惑。

我是一個原則性極強的人,尤其在育兒和社會公德方面,就像我的合同管理書的序言「沒有規則不成方圓」。

我常常當中不予餘力的誇獎自己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在孩子的權力利益受到威脅時,我也會挺身而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堅持維護孩子的正當權利利益。

這在西方國家就像交規一樣是很正常的為人父母的責任,而在國內,我卻被各種噴:「護犢子,不謙虛,顯擺等等」。

舉幾個小例子:

我去幼兒園接晏少,進入聖誕節月份了,老師讓孩子們都帶聖誕故事書去幼兒園分享,放學時自己再帶回家去。

晏剛把自己的書放進書包,小夥伴Nik就一把搶走了。

晏少先試圖用交流的方式拿回書,就搬出老師定下的規矩跟對方講道理:老師說了,小朋友們在幼兒園可以互相交換看書,放學後自己拿自己的書不能搶!哪知對方並不吃這套,手裡緊攥著書,一點也沒有要還的意思。

晏急了,就去搶,德國幼兒園三歲到六歲都是大班,六歲的Nik明顯個頭力氣更大,用力一推,晏不但沒搶回書,還摔了個屁股蹲,只好哭著向媽媽求助。

本著「小孩矛盾大人儘量不要摻和」原則的我開始並沒有作聲。

見兒子確實不能憑藉自己力量解決這件事,就對搶書的小男孩說:小朋友,老師說過小朋友看書的規則,你手裡這本書是晏的。

你要是想看,需要等晏明天帶來之後哦,現在你可以把書還給他嗎?

小男孩仍是拒絕的態度,或許是因為我畢竟是個大人,小男孩感到了壓力,就大哭起來,還對我說了髒字。

這時候Nik的媽媽來了,很乾脆清楚的對自己兒子說:你把書還給Ian,然後向Ian媽媽道歉,這件是你做的不好,我希望你陳懇的道歉。

於是這件事就這樣像紅燈停綠燈行一樣順理成章解決了。

體操課外班

而同樣一件事,我也在女兒上幼兒園時遇到過,也是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搶女兒玩具的男孩子雖然很不情願,還是把玩具還了回來,又覺得委屈,就大哭起來。

與德國媽媽不同的是,見自家孩子哭起來,小男孩媽媽不樂意了,一邊抱著男孩使勁安慰,一邊大聲斥責我:這什麼人啊?!一個大人逼著小孩還東西,把這麼小的孩子給弄哭,一點禮貌都沒有!大人不是應該教會孩子大方分享嗎?

我當時又好笑又好氣。

自己不過是按照規則講道理,怎麼就成了逼孩子的罪人?分明是女兒自己的玩具被人搶走,結果倒成了不願大方分享的小氣鬼?

我想,小男孩的父母只是還不太習慣,會有這樣一個大人,為了維護自己孩子的物權和尊嚴,不惜破壞大家習以為常的和諧。

這個和諧畫面通常是:當自己孩子的玩具被忽然搶走,孩子哭了,一般會勸自己孩子:哎呀,你讓哥哥玩一會嘛,那麼多玩具,我們去玩別的好啦!如果搶玩具的孩子的父母和自己是熟人或親戚關係,就更抹不開面子了,往往還會大方的說:哥哥那麼喜歡這個玩具,就拿去嘛。

對方父母通常會說:不用不用,這多不好意思啊!我們則更豪氣的回覆:沒啥,一個小玩具而已!最後,搶玩具的孩子帶著玩具離開了,留下自己孩子一個人難過。





我為了保護孩子而被人罵「不禮貌」,這讓我想起前幾天經歷的另一件事,這件事的主角和我恰恰相反,他是為了保全自己的「禮貌」形象而傷害孩子。

前幾日在學校碰到老同學們,聊著聊著就說起孩子,我之前在朋友圈為女兒爭取到了德國文理高中的推薦名額欣喜若狂,不予餘力地誇獎女兒,幾個同學也都看到了。

聊天時正值接孩子放學。

我家就在附中門口,就陪他們一起接孩子。

孩子們在一起玩足球,一個同學的孩子踢球特棒,小小年紀速度快控球好,射門也很棒。

觀戰的家長們接到孩子就表揚:這孩子踢球真不錯啊,很有前途,得好好培養一下。

小球星的爸爸使勁擺手,說:他呀,也就踢球還能拿得出手,成績簡直不行,尤其是英語,完全跟不走啊。

你們都不知道,讓我操老心了……爸爸還在滔滔不絕的「自謙」,沒注意到身邊的孩子,臉上先前的笑容瞬間凝固,淚水在眼眶裡打轉。

我是因為被人斥責「不禮貌」,老同學「自謙」是擔心讓人覺得自己「不禮貌」,兩種行為其實都源自我們傳統文化中關於禮貌的準則。

晏少幼兒園掃落葉

因為研究CSR企業社會責任中的倫理性領導而翻閱了很多中國文化的文獻,看到過一篇《禮貌原則與面子理論》,文中就提到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貌包含了幾個準則,其中很重要的兩個就是:求同準則和貶己尊人準則

求同準則是要求交際雙方儘量減少不同之處,滿足對方的要求,贊同對方,以獲得和諧一致,體現傳統文化中「恭敬不如從命」的禮節。

貶己尊人準則是指說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而說聽者或與聽者相關的事物要「抬」,體現傳統文化中「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的禮節。

我因為破壞了大家習以為常的求同準則,於是被貼上「不禮貌」的標籤;而我的老同學,則是出於禮貌,遵守著貶己尊人的準則。

我不反對禮貌。

可是我反對,以傷害孩子為代價,成全個人的「禮貌」。

如果我一味「禮貌」退讓,孩子遭受的傷害還不僅僅是對規則認識的混淆,還有物權意識的崩塌

而我的老同學,當他為禮貌而「自謙」時,又何曾想到,得到認可的孩子正開心時,就被他說出的糗事給澆了一盆冷水。

我也批評孩子,但不是當著眾人的面,更不會用孩子的錯誤否定他的優點。

孩子也有自己的尊嚴和底線,當他的不足之處被家長用說笑、自嘲的方式公之於眾,他的底線被突破了,孩子的內心會有強烈的受挫感。

而且,孩子不像大人,有較強的調節能力可以自我調節一笑而過,這種挫敗感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和膽小

所以批評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不是出於自己的「禮貌」。

看到過一句話:禮貌是求同,但不是趨同;禮貌是自謙,但不是自貶。

說到底,禮貌就是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我要給孩子們的是一個清楚的世界觀:

如果靠足夠的禮貌不能被認可,那就選擇足夠的堅持

不畏風雨的孩子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