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喜歡搶別人的東西怎麼辦?緩解「爆脾氣」有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苗苗喜歡拿其他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這件事,我非常頭疼,總覺得這種行為很沒有教養,是個很坍台的事。

那究竟要如何緩解寶寶的這種以「搶奪」行為呢?最近研究了不少國內外書籍,與大家一起分享。

當父母領孩子去做客,或是同事親友領孩子來訪,小孩子在一起玩非常高興,但常會發生爭搶玩具這類不愉快的事,尤其是2歲左右的孩子,在一起玩時,常常不打招呼,就抱走對方的東西。

反之,他們卻從不肯大方地交出一件他們擁有的東西,他們死抱住不肯放手或是互相用力廝打,抓撓對方,以維護自己占有的權利。

一旦不能戰勝對方,東西被搶走,他們會放聲大哭,尋求支援。

以上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苗苗現處於這個階段,但還不至於被對方拿走會哭以及互相廝打的狀況。

美國心理學家威拉德.w.哈特普把攻擊性行為分為兩種,即工具性攻擊和敵意性攻擊,前者常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孩子身上,為了一件玩具或是物品,他們會和小朋友爭來搶去。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種行為會逐漸消失。

不過,也有一些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表現出以人為中心的攻擊行為,這種攻擊不是為了爭搶玩具或是物品,而是直接對人造成傷害,這種攻擊性行為就是敵意性攻擊。

與工具性攻擊相比,敵意性攻擊顯然更加惡劣,但是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不管是哪類攻擊行為,都不能歸為品德問題。

所以,一旦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家長不要過於著急。

只要引導得當,就能削減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如此年幼的孩子,為何會有攻擊性行為呢?

一方面,從兒童心理學來看,這種行為是一種必然。

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說,他們處於自我意識高速發展的階段,自我意識較強。

比方說,當孩子看到好玩的玩具、好吃的食物,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都是自己的,而年幼的孩子又是如此不擅長分享與合作,於是,爭搶玩具與美食的事就在所難免,在爭搶的過程中,出現打人、咬人等攻擊性行為自然也就時有發生。

另一方面,我們還需注意這樣一個事實:在這一時期,孩子在其所屬的群體中,會不斷地探究與人交往、體驗交流的方式方法以及學習如何做人。

當孩子與小朋友一起交往或是玩耍的時候,難免會發生誤解,產生矛盾,出現爭吵、打鬥等攻擊性行為。

不過,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積累經驗的增多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強,這種行為自然就會逐漸減少。

當自家寶寶與其他小朋友發生摩擦時,作為父母的你們會採取什麼措施呢?制止,還是放任不管,還是把寶寶拖走遠離呢?下面看看外國父母是如何來教育孩子的吧!

第一個故事

社區的圖書館有個玩具區,有火車模型、樂高桌等大型的玩具可以供好幾個孩子同時玩。

大部分時候娃們可以和平共處。

有一天火車模型區來了個三歲左右的美國小男孩,當時已經有幾個孩子在玩了。

小男孩一邊把桌上的火車全部攬到他手裡,一邊嘴裡念著「mine!mine!(我的,我的)」,他的保姆在旁邊玩手機可能沒看見。

男孩旁邊有個還在學扶站的小女孩,應該不到1歲。

他一把把她手裡拿著的火車拖走了,小女孩被嚇了一跳,然後哇一聲哭起來。

小女孩的美國媽頓了幾秒,看小男孩沒有還給女兒的意思,就對小男孩說:「Excuse me, but she had this first.(不好意思,這個玩具是她先玩的)」小男孩一個勁搖頭說「No, it’s mine!(不,這是我的)」

美國媽聲音提高了兩度:「Honey, I know it’s hard to share. But this is everybody's toy. And you already have all these other trains.(親愛的,我知道分享很難,但這些玩具是大家的。

而且你手裡已經有這麼多火車了)」

這時候小男孩的保姆聽見了,趕緊過來制止他,讓他把玩具還給了小女孩。

第二個故事

也是在圖書館。

美國媽帶著一對兩歲左右的雙胞胎來借書。

圖書館有個小桌子,周圍放了小椅子,桌上放著拼圖板,一般可以兩三個孩子同時玩。

雙胞胎的其中一個在玩拼圖,有一個小男孩走過去表示她也想玩。

小女孩不讓,把拼圖全部攬到自己那一邊。

小男孩媽媽牽起他的手準備離開。

這時候女孩的媽媽過來了,她拉住小男孩媽媽說:「It's ok. I'll make her share.(別走,我會讓她鬆手的)」美國媽對女兒說:「You should share.(你應該分享)」

小女孩兩隻小手死死護住拼圖。

她媽媽又說:「You can either play together, or not play at all.(要麼就一起玩,要麼就誰也別玩)」娃還是搖頭。

這時候美國媽嚴肅了,她說:「I will count to 10. When time is up you will share, or it's hers.(我數到10,時間一到,要麼你和她一起玩,要麼就讓她一個人玩)」

氣氛瞬間緊張了。

她媽媽開始數數,從1到10,整個過程能明顯感覺到小女孩的不情願,數到10的時候,她忽然妥協的鬆了手,把拼圖推到桌子中間,表示願意share. 事後女孩媽媽說,家有雙胞胎,搶玩具分分鐘都在發生,不約法三章不行啊。

還好,這樣訓練後她們都算自覺。

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 美國家長這麼做

美國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學會分享,常見的兩種做法分別是take turns(輪流玩)和trade(互換)。

第一種辦法是設定時間,比如一個大家都想要的玩具,定時讓每個孩子玩5分鐘,再讓給另外的孩子玩,教娃等待和耐心;互換顧名思義也很簡單,就是教孩子在想要玩其他孩子玩具時,拿一個玩具去交換,讓娃學會互惠互利在人際交往中的的重要性。

但是家裡有一些玩具對孩子有特殊意義,比如安撫玩具,不必強迫孩子分享。

寶玩具被搶,要不要拿回來?

當然要啊。

在美國的公共親子場所,大人都比較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有缺乏教養的舉止,通常會及時糾正。

如果自己孩子去搶別人玩具,大人很快會幹涉。

但偶爾孩子玩具被搶而對方的家長沒看到,大人的介入就有必要了。

你需要站出來,有禮貌的請搶玩具的孩子把玩具還回來。

有人說這樣做太強勢,或者面子上過不去,、教會孩子合理維護自己的權益,比面子重要多啦。

當然,以上這種干涉更適用於3歲以下,社交能力還在萌芽階段的孩子。

這樣做是給自己的孩子傳遞三個信息:

  1. 你是被保護、重視的;

  2. 搶別人玩具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3. 對搶玩具這種不禮貌的行為,應該勇敢維護自己的權益。

對於三歲以上,有一定人際經驗的孩子,大人可以鼓勵孩子主動和搶玩具的孩子交涉,要回玩具,或者和對方協商一人玩一會。

大人在旁邊觀察,有必要才介入。

但是,教孩子搶回來是不對的,拿回來不等於搶回來,更不能打人。

至於那種搶玩具屢教不改的熊孩子,和對自家孩子缺乏教養的行為視而不見的熊家長,最好的處理方式是默默遠離。

換種方式教育孩子

孩子3歲以前,攻擊性行為是一種正常行為。

如果3歲以後,孩子還有這種行為,父母就應該加以引導,千萬不能對其聽之任之。

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先要找出原因,再有針對性地幫其糾正。

1.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日常生活中,父母之間或是與親朋之間有了矛盾,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是大聲爭論,而是以平和的方式解決爭執,這樣才會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2.用愛糾正孩子的錯誤

孩子犯了錯誤,父母要通過講道理,幫助孩子分析自己的行為,認識到自己錯在哪裡,並告訴孩子正確的行為應該是什麼,而不是不管不顧地對孩子進行打罵或是體罰。

要知道,對於孩子錯誤行為的改正,打罵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會在無形中教孩子使用暴力,而父母的愛才是最有效的良藥。

3.引導孩子與他人友好相處

幼兒時期的交往多以自我為中心,從三四歲開始,才漸漸有分享、合作意識。

這種時候,父母要適時引導孩子的分享與合作精神,讓孩子懂得謙讓,體驗分享與給予的快樂。

比方說,父母可以邀請鄰居家的小朋友到自己家裡做客,讓孩子當主人,讓孩子從中學會禮貌待客,並主動把家裡好吃的、好玩的拿來招待小朋友。

時間長了,孩子便會有分享意識,也能與小朋友友好相處了。

4.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好的時候,父母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氛圍,這是提高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

比方說,父母用平和溫柔的語言和孩子交流,儘量為孩子提供語言表達和申辯的機會,以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意願和需求,時間久了,孩子自然會體會到用語言表達的效果與樂趣。

5.避免孩子接觸暴力環境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儘可能為孩子挑選內容健康的動畫片或是電視節目,如若讓孩子從小處於暴力環境,比如說,看有暴力情節的節目、玩暴力血腥的電腦遊戲等,只會給孩子未來的發展留下隱患。

如何防止孩子搶奪別人玩具

1.建立「物權」概念

如可以在家中給孩子一個角落或一個抽屜放自己的物品,確立孩子的所有權。

對自己的物品有了物權後他也會考慮別人的物權。

2.有禮貌的互換分享不要欺騙

孩子喜歡別人的玩具,父母可以指導孩子禮貌地與人交往,可以和別人一起玩或交換著玩。

父母不要使用哄騙的方法隨口承諾:「你先把東西還給別人,以後媽媽再給你買。

」說完父母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了上當受騙的感覺,下次就很難再相信父母的話了。

學會分享

2歲左右的孩子,常常不情願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這是正常的心理。

當其他小朋友想玩他的某個玩具時(尤其是他正在玩的玩具),父母不應強制他「禮讓」給別人。

如果每次你都要他不情願地禮讓,孩子會覺得,不僅小朋友,連大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都想搶走他的東西,這會促使他占有欲更強。

正確的方法是引導他願意和別的小朋友玩,從中再想一些可以讓他們分享玩具的玩法。

例如:一輛小汽車,兩個小朋友對開;一輛三輪車,一個騎,一個推,達到分享的目的。

尤其,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學會分享尤其重要。

在家中,家長就要培養孩子從小習慣和別人平等生活。

例如:吃糧果或點心,父母就要有意識地人人分到,不能光讓孩子一人享用。

有好吃的點心,新的小人書,父母也要鼓勵孩子拿出去和小夥伴一起吃,一起看。

使孩子順利渡過這一時期,朝正常的方向發展。

因此,只要教育得法,一山是能容二虎的。

事實上,大部分的孩子都有過爭搶玩具的經歷,只是每個孩子的表現有所不同,有的孩子只要見到自己中意的玩具就會去搶,有的孩子堅決捍衛自己的玩具別人碰就會搶回來,有的孩子只敢搶比他小的孩子的玩具……「搶」的形態千萬種,家長調解的方式自然也有千萬種,正確的引導讓他們懂得公平意識,禮讓習慣,權利爭取這三點即可,但如果碰上熊孩子,還是敬而遠之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怎樣才能關閉孩子的暴力之門

文/周柯馨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不知何時起變成了暴力寶寶。攻擊同伴,摔打玩具,撕扯家長,這些行為都讓家長非常頭疼。那麼孩子暴力的原因是什麼,如何引導寶寶不再暴力呢?

「4要4不要」,應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昨天在早教課堂,再一次目睹一個三歲多的小男生在課堂上用手打其他小朋友的行為,如果不是老師及時制止拉開,另一個家長護住了被打小朋友的頭,情況可能會有點嚴重。他的爺爺就站在身後,先是觀望,然後在老師...

孩子總愛打人怎麼辦?

靖靖是一個特別活潑的小女孩兒,剛來到本班的時候,由於孩子年齡小,每位小朋友還有老師對她都照顧有加,可漸漸地隨著孩子的長大,有一些行為也悄悄的出現了…… 今天我組織了一些區域活動,可是在這個愉快的...

孩子搶玩具引家長群毆:暴力護犢子的結果是?

最近網絡熱議的話題除了鮮肉明星公布戀情之外,還有這樣一則新聞:國慶假期,在深圳一個商場裡,兩個小朋友爭搶玩具發生矛盾,引起雙方媽媽爭吵,接著雙方爸爸動手打架,最後陪同親屬也加入混戰大打出手,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