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懲罰」和「管教」,避免教出「不聽話」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網上有個段子,說有個大學生回顧了從小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媽媽說:其實以前你打我都沒必要而且也沒什麼用。

媽說:有用啊,打了你,我的氣就出了。

這雖然是個段子,但說明了兩個道理:

1、 打罵懲罰對孩子來說並沒有教育的作用;

2、 家長懲罰孩子可能並不是為了教育孩子,而是為了自己出氣。

不過,當孩子在外面一刻不停的跑來跑去,老是去玩危險的東西,總是把家裡弄得一團糟,對你的話充耳不聞,或者屢教不改。

除了用打罵等懲罰措施,還能用什麼辦法呢?不懲罰孩子,不讓他知道痛,他自己能知道錯嗎?能讓他長記性嗎?

其實,舉個例子就可以明白道理。

有兩類人,一類是非常出類拔萃的青少年,比如進名校或有傑出特長的孩子;一類是很讓人頭痛或心痛的青少年,比如輟學混社會或進少管所的孩子。

大家覺得哪一類孩子小時候被懲罰的多一點?被打罵的多一點?

無論是直覺還是理性都能告訴我們,後者從小肯定被打罵或懲罰的更多。

再進一步思考下去:前一類孩子是因為天生就「好」,所以被懲罰的少?還是因為父母懂得用更好的教育方式,給了他們創造了自由成長環境的環境,激發了孩子的自信和志向,變得越來越好?後一類孩子之所以被懲罰的多,是天生就「壞」?還是父母常常只會用懲罰的方式,帶給孩子殘酷的成長環境,摧毀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從而變得自暴自棄?

懲罰的壞處不言而喻。

用我們中國的俗話來說,打罵得多了就會「打皮了」。

因為孩子其實也知道自己做了「壞事」,但被家長懲罰過,在內心就覺得已經償還了,扯平了,下次又可以做「壞事」了。

那孩子真的很讓家長抓狂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嘗試用「管教」來代替「懲罰」。

「管教」的意圖是「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孩子內在的自制力、自我激勵以及主觀能動性。

管教必須以相互尊重和信任為前提,才能有效。

而懲罰則是用外在力量控制或強制一個人,受懲罰的人幾乎不會受到尊重,也很難形成自制力和進取心。

如何用「管教」取代「懲罰」呢?我們看《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第三章裡面的例子:

場景1:

媽媽:「別在過道上跑來跑去的……我買東西的時候,你扶著媽媽的推車……你怎麼什麼都摸?我說過了「扶著推車!……把香蕉放回去……我們不買那個,家裡有的是……別壓那些西紅柿!我現在警告你,如果還不扶著推車,你會有麻煩的……把手拿開……讓我來挑冰淇淋……你又跑。

想摔倒啊?好,夠了!你知不知道,剛才差點撞倒那個老太太?看來你該受罰了。

今晚,別想吃一勺我買的冰淇淋。

我得好好教訓教訓你,不能這樣行為粗魯!」

場景2:

爸爸:比利,看見我的鋸了嗎?

比利:沒有。

爸爸:真沒有?

比利:我發誓,我從來沒碰過。

爸爸:那我怎麼看見它在外面,都是銹,旁邊還有你和小朋友的手推車?

比利:哦!我們上周用過,後來下雨了,我們就跑回家,我可能給忘了。

爸爸:你說謊!

比利:我沒說謊。

我真的忘了。

爸爸:哼!上周你忘了我的錘子,上上周你又忘了我的螺絲刀!

比利:爸爸,我不是故意的。

有時候,我真的是忘了。

爸爸:我會讓你記住的!你再也不能用我的工具。

還有,最不能讓我容忍的,是你還撒謊。

明天晚上我們都去看電影,你自己留在家裡!

在剛才的情景中,家長最後都用了懲罰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我們可以起思考一下:

1. 有哪些可能的方法(不用懲罰)來應對超市裡的那個孩子?

2. 有哪些可能的方法(不用懲罰)來應對那個拿走爸爸工具又不歸還的孩子?

其實只要我們冷靜下來,會有很多智慧和靈感,比如對於場景1的問題:

⊙媽媽和孩子可以在家裡,用一些小道具,排練一下在超市里購物的過程。

在演練當中,媽媽可以教給孩子,在超市里購物的一些行為規範。

⊙他們可以一起讀一本簡單的圖畫書《傑妮去超市》。

書里介紹了,在購物小組裡,傑妮作為活躍分子,主要負責幫助推車、裝貨、卸貨、整理貨物。

或者,傑妮在媽媽的幫助下,負責找到購物清單(用文字或圖畫表示)所列的東西,並負責把他們放進購物車。

對於場景2的問題:

⊙爸爸和兒子可以建立一套類似圖書館的系統,每次借用的時候,檢查每樣工具,並保證歸還。

⊙爸爸可以在兒子生日的時候,送他一套初學者工具,這樣,他就知道愛惜自己的工具了。

總結起來,用「管教」代替「懲罰」有七個技巧

1. 請孩子幫忙。

2. 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

3. 表明你的期望。

4. 提供選擇。

5. 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6. 採取行動。

7. 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

簡單解釋一下最後一點提到的「承受自然後果」與懲罰有什麼不同呢?懲罰是為了教訓孩子,故意剝奪他們的時間或者追加他們的痛苦。

承受自然後果是讓孩子承受自己行為所產生的自然結果。

看看書中提到的一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懲罰和承受自然結果的區別:

「我的兒子向我借一件藏青色的毛衣,他覺得配他的牛仔褲正合適。

我告訴他:「可以借給你,但要好好愛護。

」一周以後,我想起來要穿那件毛衣,竟然發現是在他房間裡一堆髒衣服的下面。

毛衣後面蹭的都是粉筆末,前面也濺上了肉醬。

我氣瘋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如果他當時回來的話,我一定會告訴他,取消周日和我一起看棒球比賽,把票給別人。

等他後來回到家的時候,我已經平靜了一些,但還是很生他的氣。

他向我道歉。

一周後,他又來找我借。

我說:「不行!」沒有說教,沒有長篇大論,他自己知道為什麼。

一個月後,他又來向我借格子T恤衫,參加學校的校外活動。

我告訴他:「我需要一份書面保證,保住我的T恤衫歸還時完好無損。

」晚上,我在郵箱裡發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

親愛的爸爸:

如果你借給我T恤衫,我會想盡辦法讓它保持乾淨。

我不往黑板上靠。

我不把原子筆放在口袋裡。

吃飯的時候,我用餐巾紙遮住。

愛你的馬克

這張紙條讓我很滿意。

我認為,如果他肯花時間寫下來,那就應該也能做得到。

附:T恤衫第二天晚上就還給我了,乾乾淨淨地用衣架掛著。

這就是一個承受自然後果的事例。

其中一個自然後果是:借別人的東西損壞了,物主會生氣,另一個自然後果是:物主不願意再借給你任何東西了。

還有一種可能:物主改主意,可以借給你,但是需要你作出承諾,保住不再發生類似情況。

物主不必對你採取什麼行動,他的真實反應比起「為了你好」的懲罰方式,更容易讓你從中吸取教訓。

其實,每個家長都能成為出色的家庭教育者,只要你在熊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先控制住脾氣,好好思考一下如何用學到的新方法來管教孩子,儘可能心平氣和與孩子溝通。

立場要堅定,態度要溫和,方式要靈活,這也許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再調皮也不能打的四個部位,家長切記!

曾經有這樣一道新聞報導:一個8歲小孩被媽媽打了一巴掌後,竟意想不到的死亡了。相信各位家長都被自己的孩子給氣到過,對於不聽話的孩子,家長有時候恨得以武力解決。不過有的家長並不是輕輕打兩下手心以示懲...

懲罰孩子,請狠狠的給他一個擁抱!

我國有幾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這種傳統的認知深入我心,因為爸爸媽媽在我小時候就是這麼教育我的,所以,我也很自然的在教育兒子時用上了這種方法。當孩子不聽話、做錯事、或者吵鬧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