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打小孩日」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最早是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1998年發起的。

它的英文名稱中spank一詞俗稱「打屁股」,所以也有將中文譯為「無巴掌日」或「拒絕體罰日」。

國際不打小孩日的來歷

一九九八年,美國反體罰民間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選定每年四月三十日為「不打小孩日」(Spank Out Day),藉由各種活動,宣導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

這個活動後來得到各國響應,擴展為「國際不打小孩日」,台灣2007年第二次舉辦,包括美、加、英、紐、澳、肯亞、喀麥隆、印度、斯里蘭卡、香港等,都同時舉辦終止體罰的活動,不只希望家長四月三十日這天不體罰,更希望他們學到正面管教方法,永遠不體罰。

這個節日的口號是「請來試試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將會發現,今天過後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孩子不打如何教育

老人愛說,不打不成器,可小時候挨的拖鞋板、冰冷的戒尺,是不是還讓你心有餘悸?今天,國際不打小孩日,是個提醒,提醒家長、老師:拒絕體罰,多點寬容與耐心,多些讚揚與引導,以愛與鼓勵讓孩子的成長多些快樂。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暴力並不是教育的必選項。

『世界不打小孩日』其實是在倡導一種科學教育孩子的理念。

但一味採用溫和方式教育孩子未必都好,挫折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適當的體罰就是一種挫折教育。

適當體罰孩子不是不可以,但家長需要講究方法。

這個節日告訴人們,孩子雖有這樣那樣的過錯,家長和教育者也不能居高臨下,一味壓制和打壓孩子,而應該用智慧的方式處理,比如家長應學習一些避免與孩子衝突的技巧、提高溝通效率,激勵賞識孩子,使孩子人格豁達、心理陽光等。

這個節日還有重要的權利內涵。

孩子雖然是弱勢群體,但在發展權、受尊重權方面,有著和大人一樣的平等權益。

擁有了這種權利平等,孩子才能得到更多快樂發展。

不用暴力,懲罰有效的10個方法

懲罰孩子也是一門藝術,遠遠不是打寶貝小屁屁幾下那麼簡單的事情。

那作為合格的父母,懲罰孩子要注意什麼呢?

1. 冷處理:讓孩子體驗後果

孩子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點而已,因此,父母可以把孩子當成人看,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教他學會承擔責任,學著約束自己。

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鬧騰,只要不影響到別人,家長都可以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對待孩子,比如隨他鬧去。

如果影響到別人,就將孩子抱走,將他放在一個比較開闊而安靜的地方,讓他繼續鬧,直到他鬧夠。

孩子隨意哭鬧多半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鬧騰沒有效果,他自然會選擇放棄。

2. 不當眾處罰:給孩子留下尊嚴

一旦發現孩子的行為有錯,只要情況許可家長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但如果當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就不能當場發作,而要在事後及時地創造條件儘可能使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並明確要求他改正。

在公共場所處罰孩子是不符合禮儀規範的行為,而且也會損害孩子的自尊,事後再對孩子的表現進行點評,或者給孩子一些懲罰會更有效。

父母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

父母應該牢記自己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圖一時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3. 計時隔離:讓孩子自己反思

當孩子在家不聽話瞎胡鬧,或者和別的小朋友打架時,父母就會把他抱進他自己的臥室或其他獨立的空間,讓他獨自呆上幾分鐘。

幾分鐘後,父母再準時把他抱出來,並藉機對他進行說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點。

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幼兒園,這種教育方法都很有效而且對孩子具有一定的威懾力。

現在的孩子常常都是家裡幾個大人隨時陪伴和保護,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很少被冷落或孤立無援的情感體驗。

因此,一旦被隔離而受到「冷落」,必然會從心理上產生強烈的震撼。

其次,孩子一般都具有較強的從眾心理和群體意識,把孩子從群體中隔離開來會使他們感到自己被區別對待了,從而產生一種「不平等」的感覺,孩子對此是非常敏感的。

這也暗示他們:淘氣是不為大家所接受的。

另外,讓淘氣的孩子暫時離開,可以緩解大人和孩子的緊張氣氛,使孩子能夠冷靜地反思自己的行為。

4. 事先告知懲罰後果:讓孩子心中有底

每次6歲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之前,依依的媽媽都會告訴她,如果她們兩個有一個人哭鬧耍賴,或者兩人發生爭執,就不能再一起玩了。

周末帶依依去公園,她的媽媽也會事先告訴她,如果在娛樂場她跑到離父母太遠的地方,就必須離開遊樂場。

這種方式對依依來說非常有效,每次她都會按照媽媽的規定去做。

她的媽媽認為這是因為依依知道媽媽肯定會說到做到。

理論上講,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一定的處罰,能夠使孩子明白行為和後果的關係,同時也可以教會他什麼是責任——承擔這個後果就是他的責任。

如果父母決定使用這種處罰方式,那麼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釋清楚後果將是什麼,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警告。

5. 失去某些特別待遇

3歲的樂樂非常喜歡看書,他的媽媽說,如果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覺前把故事書拿走,這就是對他最大的懲罰了。

他媽媽的經驗是:每天晚上睡覺時間一到,她就把樂樂喜歡看和想讓媽媽講的那幾本書堆放在一起,告訴樂樂:「如果你按時刷完牙,洗漱完畢,按時上床,那你就可以看這些書。

」如果樂樂一次不合作,他的媽媽就拿走一本書。

對於那些6歲以下的孩子,使用這種處罰方式僅限於1天,而不是一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

1天的處罰是讓孩子每天都約束自己,知道該如何選擇,是選擇和同伴打架呢,還是選擇和睦相處。

處罰時間不宜過長的另一個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幾天過後就心慈手軟了,這就會危害到處罰方式的有效性了。

6. 事不過三,講定規則說到做到

如果想讓孩子事先認識到一個重大的必須承擔的後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歡的玩具,失去他的最愛,那麼「事不過三」處罰方式的效果就會更好。

每次孩子調皮搗蛋了,不必說教,只要告訴他:「我們都不該打人。

這是第一次!」,然後明確警告孩子重大的後果是什麼。

當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時候,就告訴他:「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時候,告訴他:「這是第三次!」,然後馬上實施預先警告的那個處罰。

也有人嘗試過對於3到6歲的孩子有效方式是:在一張紙上畫3個笑臉,然後把它貼在牆上顯眼的地方或者其他孩子能夠經常看見的地方。

當孩子有了一次不好的行為,就在一個笑臉上畫個『X』,並且在下面寫明他的不良行為是什麼。

如果所有的笑臉上都畫了叉,那麼孩子就會失去他的一個最愛。

一些父母嘗試這種做法後,驚奇地發現在笑臉上畫叉,對孩子來說效果太強大了。

7. 對於好的行為有所獎勵:激勵正面行為

寧寧的媽媽一直對3歲的寧寧使用獎勵的方法,而且每次都有成效。

每天早上,寧寧的媽媽都會提醒寧寧,在家裡玩最重要的規矩就是:一不能打小貓,二不能在沙發上亂蹦亂跳。

如果寧寧一天都沒有違反這個規矩,那麼他就得到一個獎勵:多看一個動畫片,或者今天多講一個故事。

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如果父母使他有一種不能得到獎勵的壓力,他就能夠約束一下自己的行為了。

無論父母選擇哪種獎勵方法,都必須確保獎勵的物品適宜孩子的年齡,而且能夠足夠吸引孩子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

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給孩子獎品的時候,不要忘記表揚他的好的行為。

8. 對於不好的行為開罰單:一起制定並遵守規則

如果孩子的年齡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為會有獎勵的含義,那麼他也就會懂得自己要為不好的行為支付罰金。

通常5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錢的獎懲方法了。

孩子們非常渴望能夠用自己的錢去買玩具,所以這種方法也很有效果。

父母可以張貼一張表格,說明各種不良行為的罰金各有多少。

比如,不收拾玩具罰金為一枚一角硬幣,和同伴打架罰金為兩枚一角硬幣。

如果孩子打架了,或者說髒話了,就讓他上繳罰金,放在一個預先準備的罰金儲存罐里。

9. 追加一些家務活:同時鍛鍊生活能力

有的孩子會為了躲避他不喜歡的家務活,就選擇服從於父母的規矩,表現得很合作。

6歲的小青就屬於這一類的孩子。

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為,他的媽媽就會要求他:「過來,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

」或者讓他負責拿簸箕,一起掃地。

當然,給孩子加的家務活要與他造成的後果相聯繫比較好,別讓孩子認為家務本身是一種懲罰。

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沒有做過的家務,當作對他不良行為的一種懲罰。

例如事先準備好一列家務清單,羅列出3~4個孩子最不喜歡的家務活——掃地或者把玩具分類收拾好等等,那麼孩子就能預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為將會招致哪種後果。

10. 引導孩子把注意力轉換到其他事情上

有時候,父母把孩子帶走,離開當時的處境,反而能夠使他冷靜下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一旦孩子犯錯,有些父母就喜歡針對問題喋喋不休地說教。

與其這樣,還不如帶他出去走走,換個環境。

走一段時間過後,再告訴他:「我很愛你,但是我決不允許你打人。

有的人或許會產生疑問:這明明沒有任何懲罰呀?確實沒有任何懲罰,因為父母用各種方式管教孩子的最終目的是給孩子的過激行為降降溫,使他不要再有這些不好的行為了,所以,一些低調的緩和方式有時也可以試用,也許就足以達到你們期望的效果呢。

懲罰很少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更糟糕的是,懲罰很多時候還會強化寶寶的不良行為,帶來負面影響。

如果試圖嘗試一種新的管教方式,即便它一開始並不見效,也要堅持2個月看看效果。

總是變換不同的方式,其結果是使孩子明白如果自己堅持反抗到底,父母最終會認輸,放棄懲罰他了。

懲罰孩子必須避免的4個誤區

1. 懲罰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雖然越來越多的爸媽意識到「棍棒教育」的弊端,但是當寶寶表現得特別頑劣,而我們又無計可施的時候,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舉起手中的「大棒」,試圖儘快解決問題。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確實可以憑藉這種方式貌似「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種「立竿見影」往往不會長久,甚至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一旦走上懲罰的路線,爸媽和寶寶之間就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寶寶對爸媽的懲罰無動於衷,爸媽的內心因此積澱了更多的憤怒,於是在這種憤怒情緒支配下,爸媽不得不一再加大懲罰的力度,而寶寶在經歷了最初的恐懼之後,逐漸過度到無動於衷的狀態……

2. 懲罰讓寶寶習以為常

人類與生俱來就有一種適應環境的能力,不管什麼樣的懲罰,即便這種懲罰最初帶給我們很強烈的震撼,刺激多了,我們就適應了,習以為常了,不會再給它以格外的關注,所以有「熟視無睹」一類的生理反應。

此時,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實是爸媽,正是經常性的懲罰讓寶寶變得越來越皮,無視懲罰的存在。

3. 懲罰關注的重心是不良行為

爸媽懲罰寶寶的目的雖然是為了改變他的不良行為,但是任何類型的懲罰方式都是針對行為而來,突出的重心反而是不良行為本身。

4. 懲罰給了寶寶更多負面關注

懲罰之所以不生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給予了寶寶一種變相的關注,雖然這種關注不是那麼令人心情愉悅,但是對於寶寶來說,成功地吸引爸媽尤其媽媽的注意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所以即便他受到了懲罰,他也會不惜任何代價地通過他的行為更多地吸引爸媽的注意。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長在減少溺愛的同時,一定要給孩子進行適當的懲罰教育,剛柔結合,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吸取教訓,從而改正錯誤,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健康成長。

「國際不打小孩日」在提醒我們,在尊重意識、平等意識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理念的今天,更多的中國家長應該走出傳統落伍的棍棒教育、暴力教育等思想 誤區,進行實事求是的「觀念補短」,給孩子送來更多尊重和平等溫馨的「權利陽光」,成人、社會對待孩子,就應該像對待朋友、同事一樣,構建一種平起平坐的 交流,多一些發自內心的尊重,讓孩子得到更為自由、快樂的發展。

微信搜索:superbaby_7(長按複製),關注超級寶寶。

這裡沒有最讓你煩惱的孩子,只有最歡樂的寶貝成長故事,不要錯過哦!關注我們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懲罰孩子最有效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應該及時予以糾正,幫助寶寶正確、健康的成長。容忍孩子的不良行為,甚至為孩子的不良行為尋找諸如 「他累了」、「他沒有午睡」、「他情緒不好」之類的藉...

推薦給父母看看!懲罰孩子的9種有效手段

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門藝術。如果懲罰得當,可以規範孩子行為、養成孩子良好習慣,完成正向轉化。「自然後果懲罰法」、讓孩子失去某些特別待遇、「事不過三」處罰法、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9種懲罰孩...

青少年心理輔導 這樣教育孩子沒壓力

如今有很多的家長都會抱怨管教孩子越來越難了,而且越是管的嚴的,效果越不明顯,小孩做什麼事都是不急不慢,可把一旁的父母急死了,也讓父母產生了壓力,究竟怎樣教育孩子才是正確的呢?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家長必知:孩子做錯了這麼懲罰才有用

人非聖賢,孰能無錯?大人尚且都會犯錯,何況是跌跌撞撞摸索成長中的小孩?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犯錯之後,家長不懂正確處理,既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又不能正確引導孩子改正錯誤。更要...

父母如何有效的懲罰孩子的過錯?

在我們撫養孩子長大的過程當中,孩子難免會發一些小錯誤,那麼怎麼樣有效的去教育孩子呢?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門藝術。如果懲罰得當,可以更好的規範孩子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懲罰過失,也會導...

常聽父母抱怨孩子為什麼都不聽話?

愛頂嘴、唱反調、愛發脾氣、太調皮,到底要怎麼溝通、怎麼教?孩子不聽話,讓父母覺得很沒輒嗎?孩子不聽話,家長應該要找出原因,並想想是否是自己的因素造成,並且調整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才能在良好互動...

如何懲罰孩子最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孩子犯錯該不該罰?答案是肯定的。雖然小編之前看過寫過一篇《為什麼2歲和6歲的孩子打不得?》,但是孩子犯錯必須要糾正。就像小樹苗,成長中如果長偏了,及時糾正是最好的呵護。1、自然後果懲罰孩子犯了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