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這8種「異常」行為,統統都很正常!90%媽媽都不知道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見人就哭的尷尬

【典型場景:】小葉子是個7個月的女孩子,長的像洋娃娃似得,人見人愛,小區的男女老少都喜歡她,小傢伙也不怯生,誰抱都行,媽媽一度為寶貝女兒的陽光性情得意,可是好景不長,麻煩來了,一夜之間,原本見人就笑、誰抱跟誰的小傢伙突然變了個人似得,再也不要別人碰了,只讓媽媽抱,即使是原本抱過她幾次的阿姨,現在也別想再把她接過去,更讓媽媽尷尬的是,有時候別人剛想逗她,撇嘴就哭了,弄的對方很尷尬,媽媽更是一頭霧水,不知道原本活潑開朗的小傢伙怎麼突然變得這麼不上檯面,情急之中,媽媽聽信了小葉子奶奶的辦法,沒事就抱小葉子到人多的地方去,試圖讓小傢伙習慣跟陌生人接觸,結果小葉子卻更退縮了,有時候甚至嚇的緊緊抱住媽媽的脖子……

【善待建議:】小葉子的反應其實很正常,因為孩子到了6個月之後,一般都會經歷一個怯生的階段,這標誌孩子正在形成跟媽媽之間的親子依戀,智力已經發育到能區分媽媽和其他人的程度,但由於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還沒有建立好,排斥陌生人也是很正常的。

遇到這種情況,媽媽千萬不要著急,要理解這是孩子的心理在正常向前發展的表現,而且消退這種行為的關鍵在於進一步鞏固親子關係,讓孩子確認自己的愛,這樣孩子才能獲得面對外界的情感支持和內心力量,那麼如何儘量避免發生孩子怯生讓對方難堪的情況呢?不妨在孩子接觸陌生人前做好針對性的準備工作。

比如,考慮到孩子尚未建立對陌生人的好感時,往往會戒備心很重,就不妨提醒對方不要急於跟孩子有肢體接觸,可以先通過誇讚孩子、拿玩具給孩子玩等方式拉近跟孩子的距離,然後再慢慢接近孩子。

另外,孩子容易害怕特定群體,比如戴著墨鏡、蓄著大鬍子的人,在跟這些人接觸前,可以先提醒對方去掉墨鏡等可以去除的「可怕」特徵,然後再採用剛才提到的辦法循序漸進的跟孩子互動。

當然,也可能會出現無論如何努力,孩子都難以接受對方的情況,這個時候,家長就不妨做好解釋工作,以便消除對方的挫折感和對孩子可能的誤解

2、吞吃食品包裝袋

【典型場景:】鵬鵬是個8個月大的小男孩,有一天媽媽在廚房裡忙活,讓前來探望的小姨看護一下小傢伙,小姨就一邊吃著小零食一邊走進來逗小傢伙,逗了一會兒後,小姨去衛生間洗手,剛進去不久,就聽到姐姐在臥室里大叫,「哎呀,怎麼吃進去啦!一天忘記給你帶小手套就闖禍!」小姨出來一看,天,原來鵬鵬這個小傢伙把小姨丟在床上的零食包裝袋給放到嘴巴里了,幸虧只塞進去一部分,否則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善待建議:】一歲以內的孩子,一般還處在口手敏感期,嘴巴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工具,喜歡把拿到手的東西放進嘴巴里嘗試一下,這對他們來說是在正常不過的反應,然而也容易造成安全隱患,有的家長因此喜歡給孩子帶上小手套,這樣的確可以避免孩子吃進細菌或危險品的風險,但從孩子的心理發育角度來說,卻是不那麼可取的行為,因為這會在無形中阻斷孩子探索世界、認知世界的過程,比較好的做法是把孩子的小手洗乾淨,同時做好監護工作,坦然提供不同性狀、乾淨無毒、沒有安全風險的東西給她玩,塞進嘴巴也沒關係的,那些不宜被小傢伙拿到的東西,則最好不要出現在他觸手可及的視野里。

3、亂扔東西的苦惱

【典型場景:】爸爸媽媽帶11個月的彤彤去黃阿姨家裡玩,中午,媽媽正抱著小傢伙吃飯,小傢伙突然饒有興趣地把玩具扔在了地上,爸爸忙過去撿起來,遞給她,沒想到小傢伙笑嘻嘻地從爸爸手裡接過之後,「啪嗒」一下又扔到了地上,還看著爸爸媽媽的臉笑,一副得意的樣子,爸爸又揀,她開心地又扔,媽媽還以為她不要玩了,就讓爸爸收起來,誰知小傢伙一看把玩具拿走了,就哇的一下哭出來…..

【善待方案:】這個時期的孩子,正在學習區分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對象,這是自我意識的最初級形態,通過這種遊戲體驗成長的快樂是很自然的,如果成人能夠多配合小傢伙做做這類遊戲,耐心一點,孩子扔了就幫他們撿起來,讓他們玩的痛快點,甚至提供不同質地和性狀的東西讓他們扔(提供的物品要排除安全隱患),則他們不僅可以從中體驗到不同物體扔下去的感覺,還有助於他們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

4、米飯灑的到處都是

【典型場景:】嵐嵐1歲5個月了,越來越喜歡自己動手倒騰東西,媽媽每次給她餵飯時非要自己也拿個勺子在裡面舀,結果每每把飯灑的到處都是,自己也吃不到嘴裡多少,媽媽真是拿她一點辦法也沒有。

【善待方案:】根據心理學中的「自發使用原理」,孩子在發展手部精細動作的過程中,往往喜歡及時運用剛剛學會的本領,再加上此時的寶寶已經開始萌發自我意識,喜歡自己動手也是很正常的。

媽媽要尊重孩子的願望,給她提供動手的機會,如果擔心這樣會給看護工作帶來麻煩,可以採取一些配合措施,比如,在孩子的碗底下或桌子旁墊上報紙,這樣孩子即使弄撒飯粒,收拾起來也會便當很多;如果孩子不反對,也可以在任由孩子勺著吃的同時,家長也拿個勺子在一邊餵她。

這樣,既滿足了孩子自己動手的願望,又不會影響她進食的量。

5、偏要「指鹿為馬」

【典型場景:】一歲半的坤坤對指認東西越來越感興趣,每次新認識一種小動物什麼的,都會激動的伺機給媽媽看,最近媽媽教他認識了小狗,小傢伙對這種小動物可來了勁,看到圖片上的小狗或者現實中的小狗就得意地指認它們,媽媽當然很開心兒子這麼聰明,然而今天卻發生了讓娘倆不快的一幕,那就是坤坤看到一隻小貓咪後,指著告訴媽媽那是「狗狗」,媽媽連忙糾正,說那麼不是「狗狗」,是「貓貓」,小傢伙不開心,堅持說那就是狗狗,還氣的上來推媽媽……

【善待建議:】孩子在語言發展初期,由於思維水平的限制,很容易出現詞彙的「外延擴大」或「外延縮小」現象,坤坤的這種行為,就是一種外延擴大,很可能他從媽媽教的小狗概念里那裡知道了小狗是一種「毛茸茸的、四條腿的動物」,看到同樣特徵的貓,就這麼認為了,而且,由於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正在萌芽,很容易堅決地維護自己的主張,不接受媽媽的糾正也在所難免了。

認識到這一點後,媽媽可以在以後在教坤坤認識事物時,儘量精確的描述,尤其幫坤坤掌握該事物的關鍵特徵,這樣孩子指鹿為馬的機率就會小很多,當然,萬一發現了指鹿為馬的現象,孩子不高興媽媽當場糾正時也不必強行矯正,以後媽媽再看到那種被錯指的事物,依然堅持正確的稱呼就行了,孩子隨著生活經驗的豐富,會慢慢接受的。

6、牆上塗了大花臉

【典型場景:】20個月的欣欣,終於在媽媽的引導下喜歡拿筆塗鴉了,媽媽也為小傢伙的進步高興,可是有一天媽媽下班回來,還沒到走到樓層,欣欣就高興地在門口迎接媽媽,迫不及待地拉媽媽去看她畫的頭髮,媽媽好奇地跟著她到房間裡一看,但見房間的牆上出現了一簇簇的頭髮,媽媽大驚,立馬告訴欣欣不可以這樣在牆上畫的,欣欣卻一副委屈的樣子……

【善待建議:】孩子愛上塗鴉之後,由於規則意識還沒有充分發展,往往會出現到處亂畫的現象,這不是孩子有意搞破壞,他們不過是想讓自己美麗的畫印在喜歡的地方而已,而牆面、床單或喜歡的衣服之類的地方,往往是他們發揮創造力的極好空間,了解到這個特點之後,媽媽在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的同時,不妨做好三點防範工作:1、給孩子提供有吸引力的畫紙,比如漂亮的塗畫本,引導孩子儘量畫在畫紙上;2、給孩子買無毒、可水洗的畫筆,這樣萬一孩子孩子把畫畫在不該畫的地方也不會發生洗不掉的情況;3、照顧孩子喜歡在牆上畫的特點,給孩子布置一面塗鴉牆,可以用一開的大白紙貼在牆上,也可以買專門的塗鴉板。

7、尿在床上的「小水窪」

【典型場景:】上一分鐘,兩歲多的桐桐還在床上玩的好好的,下一分鐘表情就開始不對頭了,媽媽順著小傢伙的眼神往下一看,天,腳下的床蓆子已經是一片小水窪,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看到小水窪的寶貝忽然興奮用小腳丫在上面「啪啪」地踩了起來,一邊踩一邊興奮地叫著:「這是我的小水塘!……」看著一床狼籍和即興「戲尿」的小淘氣,媽媽真是差點暈過去!

【善待建議:】從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來看,兩歲多的孩子,正處在對大小便這類排泄物感興趣的時期,對他們來說,這東西和日常用的杯子、玩具一樣差不多,一點也不髒,所以他們會理直氣壯地跟心愛的寵物分享自己的便便,甚至玩弄自己的小便,這一點,當媽媽的首先要理解與寬容,當然,為了減少類似事件發生的機率,媽媽可以在桐桐樂的配合的情況下,對她進行排便的規則訓練,儘量幫她建立在馬桶上排便的習慣,但也不能期望值過高,因為對於這個年齡的桐桐來說,偶爾在床上或地板上亂撒尿實在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又不是什麼髒東西!另外,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讓他們控制小便遠遠不如大便容易,所以有的孩子可以做到每次大便時都告訴父母,小便則做不到,對此當父母的應該多一點耐心。

8、偏要拿回他的書!

【典型場景:】媽媽帶兩歲多的妞妞去看小表妹時,想到小表妹喜歡看書,就把妞妞小時候看過的一些書收拾了一下,裝在包裡帶到了小表妹家,誰知到了小表妹家,媽媽剛把這些書拿給小表妹,就被妞妞看到了,這下小傢伙可不敢了,大叫著沖了過去,一把從小表妹手裡搶過自己的書,嘴裡叫著「這是我的書,我的,不給你看!」小表妹看到妞妞姐姐兇巴巴的樣子,頓時嚇傻了,撇嘴就哭起來,妞妞卻依然在那裡憤憤不平,抱著她的書立在旁邊,一副準備鬥爭到底的樣子,媽媽沒想到會出現這個情況,走過去想強行拿幾本安慰小表妹,妞妞哪裡願意,拚命保護自己的寶貝,把媽媽的手都抓破了,這下媽媽可氣壞了,一巴掌打了過去,還不解氣,又朝妞妞嚷了起來「有你這麼小氣的嗎?這麼大了還不懂得分享!也不知道讓著妹妹!小姨給你買過多少好吃的!平時給你講的道理聽到哪裡去啦?」,被教訓的妞妞,早就哭成了淚人兒……

【善待建議:】兩歲多的孩子,正處在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即使是原本懂得分享的孩子,此事也會往往變得特別喜歡維護自己的東西,不願意跟別人分享,這是因為他們正在學習主張自己的所有權,因而迫切希望排除他人的占有和侵犯。

但這種「護東西」的行為也是階段性的,隨著孩子的物權敏感漸漸消失,交往敏感慢慢到來,孩子又會重新變得喜歡分享起來。

也就是說,這種看似小氣的行為,其實是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需要家長予以尊重,不要動輒給孩子帶上「小氣鬼」的帽子,以免給孩子不良的心理暗示,也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否則很容易讓孩子獲得一種意識-----我自己的東西也是不能支配的。

這對孩子今後學習主張自己的正當權利不利。

為了避免出現案例中的尷尬局面,家長在拿孩子的東西送人的時候,最好事先徵求一下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選擇。

微信公眾號:育兒500問 (←長按可複製)

我們專注服務0-6歲孩子的家長,致力於兒童健康管理事業,普及科學的嬰幼兒護理知識!資深育兒專家及專業兒科醫生每晚10點,準時在線,為年輕媽媽答疑解惑!歡迎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請放過那個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的孩子

前幾天帶著妞妞回了趟老家,在院子門口遇到了之前的鄰居張姐,我隨口就說:「妞妞,快叫阿姨!」兩歲的妞妞扭過頭去說:「媽媽,我就不會叫阿姨!」一句話把我們都逗樂了,我趕緊解釋說:「快到第一個叛逆期了...

請善待孩子的20個「異常」行為

做父母是一個職業性很強的工作,但是大多數父母都是未經培訓直接上崗了。不過,我一直覺得,只要開始就不晚。1見人就哭的尷尬 典型場景:小葉子是個7個月的女孩子,長的像洋娃娃似得,人見人愛,小區的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