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這樣下去,我會不會養出個熊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八個月時,犇同學回老家玩,鄰居有個小她2個月的女寶寶,我們一起去逛超市。

在超市里,那位小妹妹乖得像個小貓,對比之下,犇犇簡直是個風一樣的美男子,雖然還不會走路,但並不妨礙他各處探索——這位同學會執拗地指著想要查看的地方,要求你帶她過去。

轉移注意力之類的辦法對他根本不好使,簡直就是用生命在保持倔強,不達目的不罷休。

犇同學要查看每個角落,大半天下來,小編感覺自己身體已經被掏空,整個人像被煮過一樣。

這種感覺,讓我想到了幾天前看到的一段文字——

「如果你也有一個倔強的孩子,而你每天都為此頭痛,以前的我和你也一樣。

對於我來說,情緒上的疲勞比身體的疲勞要消耗得嚴重地多,我有時會坐在地板上,盯著地上的玩具,面無表情地想,是我做錯了什麼嗎?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那麼聽話,家長說什麼就做什麼,即使偶爾鬧鬧脾氣,也那麼容易說服,那麼容易轉移注意力。

而我的孩子卻是另一個極端,他有強烈的意志,似乎決不妥協。

(引用內容摘自文章《感謝上天給我一個倔強的孩子》)

樸實的幾行文字,深深引起了共鳴。

面對倔強的犇同學,更折磨人的,的確是情緒上的疲勞,我時常會在深深的自我懷疑之間,夾雜著許多疑惑——

  • 犇同學究竟是生來倔強,還是由於我的「縱容」?

  •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該怎樣面對這種倔強?是繼續滿足他的需求,還是強行壓制?

  • 包容、尊重孩子和寵溺孩子的界限究竟在哪裡?

  • 包容、尊重與寵溺的尺度把握不好,犇犇會不會慢慢變成個自私的熊孩子?

  • 面對他的倔強時,我該如何在疲累之下好好控制脾氣?

犇同學馬上就一歲了,教育問題需要提上日程,對於這些問題,好像需要認真想想了。

小編想到了我的高中同學,大學時去了英國,從此 「失聯」,多年後再聯絡時,她的寶寶已經6個月,想來正經歷著文章中所說的「反思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的時期。

而今,她的兒子2歲6個月了,她顯然已經找到了和倔強孩子的相處之道,在聊天中,她說:「兩年,是一個很長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明白了很多。

我現在再也不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了。

我愛我倔強的孩子。

這並不是妥協,而是,我摘掉了家長的帽子,我臨時放下母親的身份,我看到一個獨立、聰明的孩子,即使他如此弱小,卻從不妥協。

於是,小編帶著自己的問題,採訪了這位昔日的同窗——

你認為,倔強的孩子和熊孩子有什麼區別?

在討論這二者的區別之前,我覺得我們需要先說說孩子的天性和父母的管教方式

插播一句,在英語裡,stubborn(倔強)是個貶義詞。

所以大多數外國人會說孩子是 strong-willed(意志強烈)

其實,我覺得大多數孩子天生都是意志強烈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從特別小有通情達理的天分。

(如果你的孩子是這樣,趕緊給他個擁抱感謝他吧!)餘下的大多數,一部分被嚴格的管教嚇怕了(看似聽話,但長大後會逆反地厲害);一部分在合理的教養方式下變成了毅力超人的 CEO;還有一部分在「假性包容」的教養方式下,在五六歲後變成了真正的「熊孩子」

先來說「嚴格管教」,任何方式的嚴格管教都只會backfire,適得其反!——

很多家長都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而頭疼,其實這大多源自從小的家庭教養方式。

在孩子出生後,我們是孩子心中的神,他做一切事情都要靠我們;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他的獨立意識會覺醒,他發現,原來父母都是凡人,原來媽媽做飯並不好吃,原來爸爸的職位很普通……如果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堅持嚴格的管教,孩子長大後非常容易backfire,演變成特別叛逆的孩子。

那麼何為「假性包容」呢?這麼說吧——

有些孩子很倔強,為想得到的東西可以堅持很久。

父母為了讓孩子高興(或者為了讓育兒更輕鬆),當孩子發泄不滿時,會馬上滿足孩子。

這並不是包容,這是一種假性包容,因為往往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某個東西,而是情緒的輸出:情緒對孩子來說,是個太高級的概念,他們只能通過提要求或哭鬧來表達還不能用語言組織出來的不滿。

「過分壓制」「假性包容」這兩種方式,在對待意志強烈的孩子時,都會導致不好的結果。

其根源在於:父母並沒有接受孩子的情緒,而是打壓或躲避孩子的情緒。

所以,倔強的孩子和熊孩子有什麼區別?

大多數孩子都倔強,但熊孩子是:倔強孩子+假性包容方式培養到五六歲後的產物。

包容、尊重孩子和寵溺的界限在哪裡?

我覺得包容、尊重和寵溺並不是同一層次的。

寵溺、示弱、忍讓、發怒和懲罰等等,都屬於同一譜系:不尊重孩子。

這裡的不尊重是指家長沒有從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的心情。

然而「共情」正是如今的父母非常希望引導給孩子的。

可是如果父母沒有做到,孩子更不會接收到,如此循環,便造就了熊孩子。

每個熊孩子都有深層次的成因,也許不是任何人的錯,只是看問題的方式不同產生的矛盾和衝突,阻礙了孩子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寵溺不是包容,寵溺是躲避教養職責!

包容不是默許或忍耐,包容是有技巧的,包容是接受。

我認為,判斷是否為包容的標準是:包容讓雙方都開心。

如果你覺得你在某件事上包容了孩子,但自己心裡感覺不是滋味,那就不是包容,而是忍讓和軟弱。

而尊重,是接受孩子的情緒。

比如——

  1. 「寶寶,你好喜歡吃冰淇淋,你還想要吃,我知道」,這是validation(確認),我聽到了你的訴求。

  2. 「但是我們吃完了,不能再吃了」,這是在簡單地告訴孩子你的選擇。

    這個環節其實最容易出差錯,因為父母常常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或能從自己的解釋中領會學習精神,但是由於孩子在這方面認知的局限,他們是做不到的。

    很多時候,說得越多,越糟糕!

  3. 接著,給孩子提供一個分散注意力的主意,不管孩子是否接納,都不要再說更多的話。

    微笑著站在他身邊,讓他明白:爸爸/媽媽理解你,我們在這,別怕。

    (但那樣做就是不行)

  4. 最後,如果孩子要去做危險的事,父母要自信並不帶負面情緒地把孩子抱到安全的地方。

一個最常見也是最自然的誤解就是,父母遇到問題,試圖「解決」問題。

往往,孩子需要的並不是你的解決方案。

孩子需要的是你在他身邊,理解他的情緒。

他們還不懂得邏輯和道德,但他們有滿籮筐的情緒——這是我們面對狀況的關鍵:情緒沒有得到理解,而是被壓制或堵住,你是什麼邏輯和道德道理都灌不進去的。

如何在疲累之下,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發脾氣?很簡單。

你只需要意識到三件事。

真的,意識到、記住就行了,你甚至什麼都不用做!我是反對那些治標不治本「育兒小伎倆」的,我更相信,要改變,就從根源做起:

ŸLower your expectation(降低期待)

也許你會很驚訝,其實大部分人對於幼兒的期望都是不現實的。

一些著名的兒童實驗證明了,孩子在六歲以前的某些認知能力是遠沒有達到大多數家長的預期的

例如,大多數3-6歲的兒童,看到一個球形橡皮泥被捏成了長條,他們會認為長條更大,雖然這是同一塊橡皮泥。

或者,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我無意在此討論實驗的結論,只說實驗本身),70%的四歲孩子都衝動地吃下第一顆棉花糖,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去等待更高的獎勵。

因此,我們第一要做的就是,lower your expectation。

在孩子哭鬧時,父母常常會想,如果我不做點什麼,不管教他,他以後就會怎麼怎麼樣。

但心理的發展不是線性的。

同時,大多中國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憧憬是成功(let’s be honest),因此會在不知不覺中覺得,孩子只要努力就能夠做到聽話,只是孩子選擇不聽話。

實際上,在情緒面前,孩子沒得選。

所以,從現在開始,lower your expectation,你和孩子都會快樂

快樂才能清醒地成長,正能量的人格才能走向 CEO 之路(如果這是你的育兒目標哈哈)。

不要試圖「解決」哭,要自信地站在孩子身邊一起面對挫折

你只有給了孩子信任,孩子才會聆聽。

我是從來不騙孩子的,其實很容易做到——不要害怕孩子哭鬧

家長騙孩子無非是讓孩子停止哭鬧,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不再相信你。

我們育兒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不哭。

哭是孩子的本性,哭是健康的,但哭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是負面的。

這世上沒有一個成功的 CEO 是沒有遇到過挫折的。

挫折使人進步,我們父母的責任就是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和他站在一起面對挫折,而不是替他解決。

因此,我們需要做的第二點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哭,不要試圖「解決」哭,要自信地站在孩子身邊做他的後盾。

你必須明白,沒有完美的父母

當你做到前面兩點,你會發現,久而久之,孩子會越來越相信你,聽你的指導,即使在你很累的時候,他也會等你。

但如果你需要休息,請休息。

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每個人都會累。

而最累的莫過於給自己過高的要求,或在道德上給自己壓力。

這種壓力會讓你產生情緒,即使你忍著,孩子也能感知到,對你和孩子都不好。

你的壓力也會潛移默化地轉移給孩子。

這些認真的回答,也引發了小編的思考——

的確,犇同學的看似過分的需求,其實只是在堅持自己的強烈意願而已。

也許,從成年人的角度出發,這些意願有些不應該被滿足,但那是基於我們價值觀之下的,而這種拒絕和阻止,對於一個還不滿一歲的孩子是無法理解的。

於是,就會出現對峙——我阻止,他堅持,雙方都疲累,情緒都糟糕。

而有時候,嘗試換一個角度相處,事情好像就真的會變得簡單一些。

舉個栗子

昨天,犇同學對餐桌上一包香蕉干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一定要我打開。

起初,我拒絕了,因為他不能吃這個;因為他會拿在手裡玩弄得到處黏糊糊;因為他會把它弄撒搞得一地狼藉;因為……總之,我有「一百個」理由拒絕稀罕,然後我開始嘗試講道理,但是他仍然執拗。

如果是原來,我很可能會動用「武力」解決這個問題——從他手裡搶走香蕉干,然後把他抱離餐桌邊,雖然我知道這樣一定會以他的哭鬧收場,可是不能這樣縱容他啊,否則會讓他覺得自己想幹什麼都可以。

不過,小編最後沒有這麼做,因為自從和同學聊過後,我開始有所反思,同時我也有點兒好奇:這個孩子到底想幹什麼?於是,我幫他打開了那包香蕉干,他看了看,從裡邊抓出一塊,送到了我嘴裡,然後特別開心地笑了笑,這件事就這麼結束了……

講真,那一刻,小編真的特!別!特!別!慶幸,面對執拗的犇同學,我沒責備他,沒哄騙他,也沒動用「武力」,而是尊重並滿足了他的要求。

否則,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傷害了犇同學,做了一次「壞媽媽」。

講這個例子,其實是想告訴大家,孩子是需要我們理解的,如果你願意花心思從他的角度出發去讀懂他,滿足他那些雖然在成人世界裡看似不合理,但既沒什麼危險又其實對他人無害的要求。

比如:

不肯洗臉就要出門;

一定要再聽三個故事再睡覺;

就是不肯穿這條你喜歡的藍外套;

堅持要去廚房看一看;

非要打開一包香蕉干……

那麼,你會發現,其實這個倔強(或者說意志強烈)的小孩,是那麼的可愛。

關於這一點,我同學也在採訪中講到了——

越是看似無理的要求,背後越有被忽略的感受

父母有三十年的生活經歷,自然會忽略很多雞毛蒜皮的小事,因為三十年的經歷足夠告訴我們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

而孩子只有幾個月、幾年的生活經歷,他們還不能判斷什麼是小事,什麼是大事。

也許所有事對他們來說都是天一樣大!

也許很多倔強孩子的家長遇到過這種情況:「我擰不過孩子,只好滿足了他的要求。

可誰知從此他變本加厲,每次都要這麼鬧一下。

我們試過不再滿足他的要求,但最終兩方都實在太痛苦。

」如果家長經常忽略孩子情緒上的訴求,不管是無視、打壓還是躲避(為了孩子不哭馬上滿足),孩子自然會積累更多的情緒,於是變成了你看到的「變本加厲」。

因此,在孩子即將「無理取鬧」的時候,第一時間理解他的情緒,告訴他:「寶寶,我看到你不開心/我看到你很想吃這個零食/我看到你很想玩那個玩具。

讓他的情緒通過你得到釋放,不要積壓。

順便說,孩子真的是在無理取鬧嗎?

在四歲以前(對於一些發展較晚的孩子,五六歲以前)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是很正常的。

很多人看待孩子的一個誤區就是,把孩子當成了「小大人」。

孩子是小,但是孩子可不是小號的大人。

孩子的思考方式和我們很不一樣,這也是成人覺得孩子可愛的地方。

當孩子認真地說了一些違背常識的話後,大人會覺得這個孩子好天真好可愛。

當孩子被告知不能再吃冰淇淋時號啕大哭,哭個不停,大人會覺得這個孩子怎麼勸不動呢,聽不進去大人說話呢。

其實,這是同一個孩子,同一個大腦。

在四歲以前,孩子的 prefrontal cortex(前額皮質)沒有發育完全,這就意味著他們對衝動難以控制

也許他並沒有想造成混亂,但是他忍不住去拿別人手裡的玩具;在媽媽說不後,他覺得這樣是不對的,可下一次還是會犯,因為他們的行動都圍繞著「the moment(眼前這一刻)」,他們無法像大人那樣看到全局、事情發展的前後因果,也無法意識到自己可能是錯的。

認識到孩子在認知方面的局限後,我深信,在四歲以前,沒有熊孩子。

孩子想做什麼、得到什麼,他們會提出簡單的要求。

但大多時候孩子不會止於此,即使得到了滿足,他們還會繼發哭鬧、提出各種無理的要求,其實這些早就和最初的要求無關了,而是積累的情緒的發泄。

他們需要這種發泄,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frustration(挫敗)無處不在:非常想獨立但很多事還是要依賴父母。

到最後,你也說不清到底是什麼惹到他了——但這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給予他們這種情緒的validation(確認)。

他們不需要更多的批評和說教,他們的哭鬧實際上是在拚命地嘗試讓父母去接受他們,理解他們。

說實話,這並不直觀,但這是他們這個年紀唯一能做的。

To所有人:請珍惜你的「倔強」孩子 !

當一個孩子看上去很懂事很聽話時,你並不知道他是真的懂了,還是在試圖逃離你的追問和說教。

但倔強的孩子可不是這樣。

他們不妥協。

正是這種堅持自己立場和要求的強烈性格,導致了親子矛盾和衝突,又正是這種矛盾和衝突,讓我意識到,這不是辦法,我要換一種思考方式。

如果我的孩子從一開始就沒有這種強烈的個性,我是不會重新審視幼兒這種生物的。

我也許還在把孩子當作小大人,甚至自滿於孩子的配合,而忽視了他心中的真正訴求。

如果你也有一個「倔強」的孩子,請珍惜他!

最後,給大家講個來自我朋友的反例——

有一次,晚上十點孩子還想玩,爸爸不讓玩,堅持讓他睡覺。

孩子哭了兩個小時,哭到十二點,爸爸無奈妥協了,於是陪他玩,但是孩子也並沒有很開心,別彆扭扭,最後還是哭著睡著了。

大家可以想想,整件事的問題出在哪裡?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1. 首先,不要和孩子產生power struggle(權利鬥爭)。

    這種較量是沒有贏家的,它不但傷害親子感情,而且不會傳達教養。

    所以,爸爸不要馬上否定孩子的要求,也不要威脅(如果你不怎樣怎樣,我就沒收你的玩具等等),不然你會發現你即將陷入一場無法脫身的困境。

    如果你曾經在和孩子的 power struggle 中取得勝利,請不要再這樣做了,因為你很可能一直忽視了孩子被打壓的內心,那是一種會窒息的無聲的痛。

  2. 告訴孩子,我知道你還想玩,那麼我們再玩五分鐘,五分鐘後睡覺好嗎?孩子需要時間來處理信息。

    這不是讓步,這是親子間的協同合作。

    很多父母無法放棄自己的威嚴,可實際上這個情景並不涉及威嚴,孩子並不怕你,不是嗎?

  3. 要讓孩子在五分鐘後乖乖去做他該做的事,是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和練習的。

    沒有一步登天的「育兒小伎倆」。

    如果這是你第一次用這個方法,而你之前一直在採用強硬的態度,孩子可能對你缺乏信任,或者積累的情緒一直沒有得到解脫,那麼陪孩子玩到他高興為止——你們的關係會慢慢好起來,一段時間後(幾天或幾個月,取決於孩子)他會慢慢積累對你的信任,更有效地釋放情緒,讓你們之間可以有高效的溝通,甚至用不了五分鐘。

和同學聊過之後,加之那個「香蕉干」事件,讓小編開始重新思考和犇同學的相處方式,開始思考,如何從真正意義上,去做到包容和尊重這個需求明確、意志強烈的孩子,也開始嘗試去「共情」,去從犇同學的角度理解他的需求,滿足那些「無害」的部分,即便這件無害的事我認為不該做。

對於那些原則上堅決不可以的,我也開始抱著「我懂你很不開心,我很遺憾,但這件事真的不可以」這種心態去和他交流,而不像從前那樣,只是單純的制止和拒絕。

當然,我知道,從明白道理到做好再到處理起問題遊刃有餘和犇同學相處愉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我相信,只要我開始積極接納他的情緒,我和犇同學磨合的總會越來越好,而終究有那麼一天,我也會愛上犇犇的「倔強」,不再期待一個「溫順」的孩子。

這些感悟,只是小編個人的思考,並不能說它是個完全客觀的結論,也不能說是育兒的標準。

每個人在陪寶寶長大的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的觀點,也有屬於自己的方式。

如果你家也有個高需求的意志強烈的寶寶,你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你覺得該怎樣和寶寶相處、怎樣教育他呢?

在評論區留言,說說你的觀點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張表格讓你明白:孩子到底該如何養?

最近幾年的育兒理念里,大家經常指責的「嚴厲」父母,說他們給孩子過多壓力,給孩子貼標籤,阻礙孩子天性的發展等等;追捧的是「寬容」父母,希望孩子天生天長,更有靈性,覺得孩子的赤子之心是家長學不來的,...

孩子總愛發脾氣竟是因為這?再不明白就晚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相信大部分家長都遇到過孩子不聽話、亂發脾氣的情況。然而,不少家長的處理方式卻有失偏頗——或是嚴厲打罵,或是不管不顧,或是盲目說教等等。其實,孩子發脾氣是有原因的,只有對症下藥...

寶寶脾氣不好、哭鬧、扔東西應如何應對

每個寶寶在家裡都被寵成了「小皇帝」,尤其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輩的,那就更不用說了。現在的寶寶年齡雖小,但脾氣卻不小,一有不如意就會哭鬧、扔東西、打滾,甚者去「告狀」……這麼磨人的寶寶還真是讓父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