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父母自身成為孩子的成長教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在雙向養育研習社「潛水」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對雙向養育教育理念越來越有興趣,僅靠看研習社的分享和粗略翻閱《雙向養育》已經不能夠滿足我的需求了,終於決定認真閱讀《雙向養育》,然而僅僅第一章短短的十三頁,居然引發了我對養育孩子的深刻思考,甚至在我腦中形成養育理念的大風暴。

讓我整理一下思路,開始分享:

養育方式的大揭底

就先從三種養育方法說起吧:放任式、專治式和雙向養育。

隨著孩子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教育孩子就變成重中之重。

當下的社會環境中,沒有哪位家長能夠始終堅持「放任式」或「專制式」的養育,實際上出現了下面的三種方式:即「先放任再專制」、「先專制再放任」和「即放任又專制(雙向養育)」,這個看似文字遊戲的三種不同養育方法,對孩子來說卻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1、「先放任後專制」在書中的第4頁有描述,看到書中這個地方時,我腦中閃出四個字「不教而誅」。

其實就是這樣,家長沒有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沒有教會孩子獨立思考,卻在某一個特殊的節點(甚至僅僅是家長自己的面子)對孩子提出執行某個規則的要求,看著孩子手足無措,情緒甚至變成暴怒,最終以命令的方式解決了問題,但孩子依然沒有處理問題的能力,僅僅得到了恐懼和不知所措。

其實很慚愧,我曾經犯過這樣的錯,雖然我從來沒有動手打過女兒,但我真的出現過暴怒的情況,最終我從自己的字典中找到了「不教而誅」四個字,這四個字讓我深入思考,解決了自己的這個問題。

2、「先專制後放任」,這樣的孩子表面看來似乎能解決不少問題,但是由於其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是通過父母的說教或懲罰形成的,往往比較刻板、教條,甚至是「條件反射」,處理問題缺乏靈活性,日常事務方面需要監督、缺少自覺性,缺少自主思維的能力,缺少管理自己的能力。

一旦教育方式由專制轉變為放任,就會顯得後勁不足,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越來越差,甚至在無人約束後是完全滑入墮落的深淵。

3、「即放任又專制」是我對雙向養育理念的理解,第一階段的「專制」是指對解決問題的導向(即儘量向好的方向努力)進行適度干預,通過提示、指導等方法,讓孩子通過自己思考獲得正確導向,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正確導向是什麼,這個過程中要允許孩子有偏差,對於非關鍵性問題,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偏差;「放任」是指對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干預,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嘗試,只要解決問題的方法不違背法律和道德,不傷害或妨礙其他人,我們只要關注結果就可以了,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孩子的創造力和靈活性其實是極大的。

隨著孩子不斷成長,第二階段的「專制」的是內容變成必須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而「放任」的內容也變成是解決問題的導向和方法,最終促進孩子的勇於擔責、勤于思考,學會溝通、樂於合作。

做好孩子的「成長教練」

首先對於孩子,「成長教練」一定要帶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帶領孩子感受幸福,讓孩子獲得感知幸福的能力。

說起人生觀似乎有點「高大上」,這個問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的來說要做一個「正能量的教練」;關於感知幸福的能力我想重點說一下,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關鍵在於你怎麼看待生活,舉個老掉牙的例子:同樣是在沙漠中迷路,同樣是僅剩半壺水,有人覺得僅剩半壺水了多麼糟糕,甚至可能支持不到走出沙漠,但偏偏有人卻覺得還有半壺水一定能夠支持到最後,即使無法走出沙漠,最後的時光卻也是有人快活有人愁,你要做哪一個,自己來選擇。

其實寶爸更容易給孩子帶來正確的人生觀和感知幸福的能力,原因很簡單,男人本身就是「粗線條」、「大大咧咧」,這種在寶媽們看來似乎有點「傻」的「氣質」,正好與我上面說的兩點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成長教練」不應該將我們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但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對孩子的想法不聞不問。

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分析孩子的思想,對孩子思想中與正能量人生觀不一致的內容及時進行提醒,督促孩子自己思考和完善。

特別要注意的是我們要糾正的不是孩子思想中與父母思想相左的內容,因為意見相左這些內容是孩子往往是獨立思考的結果,如果總是對這些內容進行糾正,對孩子建立獨立思考的習慣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最後,「成長教練」要勇於看孩子走彎路,走彎路對孩子來說其實並不是壞事,可以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判斷是非、學會判斷對錯、學會承擔責任,而最終學會獨立思考、選擇和取捨。

作者:烏海俊俊爸(美國雙向養育研習社成員)

養育不是父母對孩子單向施予,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添加微信號:fmkt88為好友,拉您進入雙向養育學習群!這裡有教育專家的免費講座,與百萬父母共同學習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