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奶帶孫也有無奈的時候!教養有衝突,先別急著改變長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賓靜蓀

(Photo byJosephers @ Flickr)

去年,我們這條街上就有四、五個龍寶寶,左鄰右舍都在帶孩子,有好康互相報……現在都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附近也有才藝班、雙語幼兒園,但小孩開竅有早有晚,現在好不見得以後會好,自然長大最健康。

不過,要不要送小孩去上這些課,是年輕人的事,我們不能要求、也不能左右……」住在屏東鹽埔鄉、五十七歲的黃媽媽,育有兩子兩女,目前幫女兒帶不滿一歲的外孫女。

黃媽媽身處所有祖父母會面對的難題:要負起照顧孫子女的責任,也要調整自己和子女教養原則的衝突。

寶寶誕生,改變了整個家庭原本的生活秩序和生命優先級。

在尿布、奶瓶齊飛的混亂中,新手父母忙著照顧寶寶,適應新身分帶來的責任和甜蜜;而在一旁跟著開心、感動、擔心的新手祖父母,也同時在調整人生角色,重新定義生命價值。

他們也許不習慣表達,但他們的心情其實摻雜了複雜的味道,並不如表面上那樣「理所當然」。

在一個傳統和現代育兒價值觀、育兒知識屢有衝突的時代,「怕自己當不好爺爺奶奶」是一種很普遍的心情。

最新嬰幼兒身心發展研究多到來不及吸收,各種教養信息和理論令人莫衷一是;太權威的教養被批評是高壓,愛的教育又被詬病為太放縱……連年輕父母都無所適從,祖父母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現在的祖父母面對完全不同的時代氣氛,他們戰戰兢兢,也想吸收新知,讓自己從「幫得上忙的父母」,升格為「有用的祖父母」。

當代的新手祖父母,有四種不同於以往的鮮明特質:

一、更愛學習的祖父母

台灣各縣市社會局舉辦的「保母專業訓練課程」,常是人滿為患。

許多「學習型」奶奶放下身段「不恥下問」,希望上完課後,自己在照顧和對應孫子女時可更得心應手。

家住彰化、五十七歲的楊雪芬已完成訓練課程,正在準備四月的保母證照考試。

過去在新光人壽帶過六、七十人,已有三個孫子的楊雪芬精明幹練,在媳婦眼中是對新知好奇的開明婆婆。

她認真上課,尤其在幼兒心理層面受益良多。

「最大的心得是要稱讚小孩,帶小孩自己尿尿或洗手、讓他幫忙做家事……不管做什麼,最後都要稱讚他,」楊雪芬說,和小小孩約法三章也很有效,「出門前先講清楚,只買一樣東西,你同理他、也滿足他,就真的不會吵著買東買西。

楊雪芬笑稱自己「土法煉鋼」養大三個孩子,但時代變了,「祖父母不能倚老賣老,才能跟上時代,也才能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

公園、才藝班、小學教室里,也有愈來愈多祖父母的身影,他們擔任故事「媽媽」、陪伴者,和身旁年輕媽媽交換各種育兒信息和經驗。

有的奶奶教養孫子女,比媽媽還用力、還認真。

家住台北、年近七十的官媽媽是退休老師,不僅照顧兩個外孫的日常課業、生活,帶他們參加各種營隊、才藝課,自己還報名參加八小時蒙特梭利父母課程,「同學都是年輕媽媽和幼兒園老師,」她笑說。

官媽媽也和昔日同學組成奶奶共學團體,彼此交換祖母經,互相支持,更常相約帶孫子女出遊。

二、更科技化的祖父母

電腦科技讓人應接不暇,但也帶來一種新的連結幸福:有的祖父母在社群軟體上曬和孫子女的恩愛;有的拚命學習使用電腦、手機,以便和遠方的孫子女維持好關係。

前台灣立法委員簡錫就稱太太是用skype遠程哄外孫的「科技外婆」,「從兩個月大起,住在日本的小外孫就認得外婆的聲音。

老婆叫他:乖!不哭、不哭!他真的就安靜下來;老婆哼催眠曲,他就睡著了。

」透過skype,簡錫和太太參與滿周歲外孫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鼓勵很重要,他喜歡玩迭積木,每加一塊我們就鼓掌稱讚,他也自己鼓掌,現在已經能迭到八塊高!」簡錫眼中流露出爺爺的驕傲。

退休老師官媽媽更善用科技,為兩位外孫打造安全的出遊路線。

某次假日帶兩個稚齡外孫出遊、「在天橋上人擠人幾乎被架起來」的恐怖經驗,讓她現在出遊必先「勘景」,自己把路線走過一遍;並學會用手機拍照,徵求外孫的意見,然後才敢帶他們出遊。

「否則萬一有閃失,我承擔不起,」她說。

三、想要彌補年輕時的錯誤,做個「更好的祖父母」

想跟上時代,要學習;愛,也要學習。

祖父母們累積了人生智慧,多了時間和餘裕的心情,不用再常把「快點」、「現在不行」掛在嘴邊,可以真正心無旁騖的陪伴孫子女。

但有時,他們疼愛孫子女的方式卻被視為「寵溺」。

很多祖父母是為彌補自己當父母時,因為忙碌或不自覺而忽視的親情;很多爺爺不敢抱軟綿綿的小嬰兒,但等到孫子女能自己行動,就帶他們出去探險、買貴重禮物給他們,成了孫子女的大玩伴。

大部分祖父母都欣慰自己養大子女,但接觸到強調鼓勵和支持的現代育兒理念,不免有「相見恨晚」的遺憾。

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因而希望在陪伴孫子女的路上有修正、補償的機會。

新北市的陳媽媽十幾年來擔任「生命線」志工,不斷接觸各種心理咨商、人格發展課程,讓她有很大的成長。

她看到自己以前「比較沒有自覺能力、比較容易苛求別人」,對女兒過於嚴厲,尤其在學業上要求很高,「希望女兒在教養外孫時不要像我一樣,」戴著金邊眼鏡的她說。

她也期待將滿一歲的外孫「不需要太聽話,要靈活有創意,而且一生不必平順,才能長智慧和勇氣。

」陳媽媽對於教養有很深的反省,「每個父母都用他當時最好的智慧對待孩子,但當下的智慧和能力實在有限。

(Photo by iandeth @ flickr)

四、夾心祖父母:只想當救火隊,不想當常備軍

年輕父母常自認為是「夾心」世代,要照顧老小;但在托育基礎建設尚未完備的狀況下,祖父母們心疼子女的職場壓力,跳下來扮演孫子女的主要照顧者,何嘗不是讓自己處於另一種關係上的「夾心」狀態?台中教育大學咨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許皓宜分析,大家都說「婆媳要情同母女,女婿就是多一個兒子」,但明明就不是,太開放的家庭氣氛反而讓人不知如何遵循,「尤其奶奶受到的衝擊最大,她們自己在摸索和探索,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特別戰戰兢兢,」許皓宜觀察。

很多祖父母都表示,帶孫子女責任更重,「因為那不是自己的孩子」;尤其在面對女婿或媳婦時,會更加自我要求。

台中李媽媽在替女兒坐月子時,就曾因為女兒奶水不足,和堅持「照書養」、一定要餵母奶的女婿有不同意見。

之後外孫二十四小時住李媽媽家裡,女兒女婿則當假日父母。

李媽媽費盡心思照顧外孫,但外孫體溫高容易被蚊子叮咬,皮膚癢很容易就抓破皮,她怕女婿看了心疼抱怨,還「拜託蚊子要叮小孩就星期一來,千萬別在星期四才叮。

」而兩個外孫睡覺不同調,李伯伯就開車載著他們繞社區催眠,每晚約半小時,「我家外孫是爺爺用牛奶和汽油拉拔長大的,」兩老笑著回憶育孫種種,充滿慈愛,也讓人心疼他們的辛苦。

退休老師官媽媽過去曾擔任全職媽媽,嚴格監督女兒的學業和才藝,她其實很希望能「當外孫們慈愛的外婆,像聖誕老公公一樣,只陪他們玩」。

但是年輕父母工時很長,外孫們長時間跟著她,她「還是得扮演媽媽的角色,羅里羅嗦,監督外孫練琴,一遍又一遍……」儘管無奈,儘管認為自己「擔任媽媽的角色有點缺口」,官媽媽還是親力親為。

台灣許多年輕父母能在工作上無後顧之憂,祖父母居功厥偉。

每位祖父母都期待、喜愛與孫子女相處,並願意和子女組成一個「育兒團隊」,但如同官媽媽「我們只想當救火隊,不想做常備軍」的心情,卻是許多祖父母說不出口的共識。

儘管祖父母們口中都說不求回報,但難免會在意年輕父母的評語,「大聲、不禮貌其實是會被放大的,」許皓宜提醒,「祖父母真的很需要年輕爸媽的支持。

(Photo by iandeth @ flickr)

教養有衝突,先別急著改變長輩

帶小孩的確可以提升祖父母的快樂,其實對家庭很有正向幫助,但處理不好就會變成專家講的:讓帶的人覺得熱臉貼冷屁股,吃力不討好。

若想避免困擾,請長輩協助帶孩子時,新手父母可掌握下列原則:

1.不要讓長輩帶太久

孩子三歲以前最需要有人愛,他會很黏、很依附主要照顧者。

如果那段時間年輕爸媽不在身邊,可以定期、有技巧的讓孩子知道爸媽愛他;也可能孩子會比較黏爺爺奶奶,雖然看了很心痛,但無妨,因為等你帶回來後一定會變好。

如果過了關鍵期,三至六歲孩子有群居的需求,最好自己帶回來照顧。

孩子開始懂事、開始接觸社會系統,如果你和孩子相處還如此稀疏的話,那真的有可能變成爺爺奶奶的孩子。

2.善用老公、老婆

和婆婆或是丈母娘有衝突時,絕對不要在第一時間就理論;要記得「三秒原理」,第一時間講的一定不是好話,而且自己會後悔。

最好請另一半去講,讓他跟你站在同一邊。

3.讓孩子知道你們都是疼他的

老人家真的很難改變,但你可以去告訴孩子:你們有不同的方式愛他,讓孩子知道你們都是疼他的。

例如,很難阻止爺爺奶奶讓孫子看電視,是因為他們無法帶孫子出去玩,那是在他們能力範圍內可以做的。

等孩子大一點,父母可告訴他們看太多電視對眼睛的壞處,他們自己會選擇要不要看電視。

教養上看不慣的,從孩子身上下手。

如果想去改變老人家的看法和做法,是累死自己、氣死他們,行不通的。

主動去了解他們剛當祖父母時的複雜心情,就比較能體諒。

(諮詢:台中教育大學咨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許皓宜)

★版權所有,轉載請加注作者及出處,出處為親子天下微信公眾號(微信號:cn-parenting)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隔代教養停看聽 父母別忽略這些事

想到爺爺、奶奶,大家會有著什麼記憶呢?「只要想到奶奶為我煮的蛋包湯,我就心暖暖。」「兒時記憶是貼在外婆彎彎的背,在稻香包巾的環圍下、感受著規律的呼與吸、在溫暖體溫的撫觸下,透過奶奶的一步一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