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開始「撒謊」時,你該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家養的花開了,有這麼大哦!」
「我家的花有臉盆那麼大。
」
「我家的花比臉盆還大!」
幾個小朋友連比劃帶說地聊天,都揮舞著兩個小胳膊說自己家的花到底有多大,胳膊都快不夠使了。
誰也不會覺得這幾個小朋友在撒謊吧,明顯這些孩子想像力爆棚,競爭之心爆棚。
一提到小孩撒謊,我們更多地想到這樣的場景:家長:「啊!怎麼變成這樣了!誰幹的!是你嗎?」
孩子:「不是我……」
家長:「撒謊!」
孩子會撒謊,說明孩子的想像力發展了,認知水平發展了,更聰明了。
撒謊至少說明孩子情商高,甚至情商、智商都高。
想想孩子為什麼撒謊?
因為幹了「壞事」怕爸爸媽媽生氣,怕爸爸媽媽說自己,因為內疚,比如弄壞了什麼東西。
因為要對某件事保密,需要隱私,比如偷偷藏起來糖果,藏起別人給的好吃的……
因為要引起注意,比如誇大自己的某些行為,或者誇大別人的事情。
很多人認為,孩子的小小謊言沒什麼危害性,甚至還會因這些小謊言覺得孩子很可愛。
但是如果孩子不小心養成了撒謊的習慣,以後再想改變,就十分困難了。
天天吃完水果,把盤子拿到廚房,放到水池裡,又拿了出來。
「媽媽,我吃完了,給。
」
媽媽:「嗯,洗完碗再去玩。
」
「我洗完了。
」說著天天就溜走了。
明明就沒洗啊!媽媽氣壞了,這孩子居然知道用撒謊來逃避責任!
天天跑到外面玩,把鞋子脫了一扔,光著腳到處跑。
媽媽喊他:「天天,把鞋撿起來。
你不要了嗎?」
「那不是我的鞋!」
媽媽把天天抓住,倆人僵持了好久,天天一口咬定:「那不是我的鞋!我才不撿!」
孩子小的時候會因為認知水平低,說一些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的謊言(誇張、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但是大一些了,明白是非後,孩子最初的謊言就都多來自恐懼——害怕家長的反應。
天天的爸爸和爺爺脾氣都非常暴躁,要是天天犯了什麼錯——包括一些不是錯的錯,比如不小心打破碗——這倆人肯定暴跳如雷地呵斥天天一頓。
天天很怕,不喜歡這樣。
天天偶然間聽到媽媽和爺爺間的對話:「小劉(天天媽媽),這些是你的東西嗎?」
「不是啊,好像是天天爸爸的。
」
「哦。
亂扔東西也不知道收拾!都這麼大人了!」
爺爺走後,媽媽迅速地把東西收走了,其實那些都是媽媽的東西。
原來可以這樣啊!聰明的天天馬上學會了。
於是,為了躲開懲罰,第一次撒謊成功後,天天越來越多地撒起謊來。
撒謊給天天帶來了好處,撒謊的行為就得到了強化。
當撒謊形成習慣後,不管對方是誰,天天都撒謊。
天天也變得比以前更加淘氣、大膽,因為他知道撒謊可以讓他逃脫責任。
心理學小知識:
研究發現,說謊的孩子多來源於說謊的原生家庭。
孩子無意中從家長的言行中學習到這種社交模式,並學以致用。
要想讓孩子改掉撒謊的毛病,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自己不撒謊,不跟孩子撒謊,不在孩子的事情上撒謊。
4
歲以前的孩子大多還沒有很明顯的道德觀成形,對這一年齡段孩子的撒謊行為主要以糾正為主。
當孩子撒謊時,不要斥責,也不能輕描淡寫,不能讓孩子覺得撒個謊無所謂,更不能讓孩子感到受到鼓勵(「我家寶貝兒太聰明啦!」),而要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
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覺得說實話會倒霉,說謊話才能過關。
然後再通過看繪本、講故事、做遊戲等活動,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道德觀。
孩子都是很單純的,都是向善的,都願意成為讓人喜愛的好孩子。
行為矯正的方法:
規則——忽視不好的行為,誇獎、強化好的行為。
期望效應,多肯定孩子好的一面。
規則——你越不想讓孩子怎麼樣,就越不要說出來。
不給孩子貼標籤。
規則——言傳身教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教育方式,用你自身的行為去感染孩子。
經常和「撒謊」一起出現的是「偷東西」
棒棒媽媽和京京媽媽住同一樓,彼此熟識。
棒棒媽媽經常邀請4 歲的京京去她家陪3
歲的棒棒玩耍。
棒棒家有很多橡皮恐龍,大多都缺胳膊少腿。
棒棒媽媽說,棒棒老是弄壞弄丟小恐龍,總得給他買新的。
所以,京京陪棒棒玩的時候,在棒棒房間的角落和玩具堆中發現好多一模一樣的小恐龍,比如,藍色的三角龍、黃色的三角龍。
於是,京京「順理成章」地從這些小恐龍當中挑選了個比較完整的,塞到自己的褲兜里。
京京完全沒意識到這是偷,只是認為:「他有好多一樣的恐龍,他會覺得是自己不小心弄丟了的,那我撿走了也沒關係吧?」之後,每次去棒棒家玩,京京都要「偷走」一個重樣的恐龍,把它拿回家收到自己的玩具櫃里,直到被爸爸媽媽發現。
「這是哪來的?」
「這是我的。
」京京說
「明明就不是你的!」爸爸媽媽很生氣,認為孩子在說謊,但孩子說的是實話,她認為這就是自己的。
「誰給你的?」
「棒棒媽媽給的。
」又撒謊!家長更生氣了,但孩子說的還是實話,她覺得棒棒媽媽肯定不會介意送給她這些「理應丟失的東西」。
據研究,幾乎沒有人在小時候沒「偷」過東西。
小孩子的道德觀和智力一樣,也是逐漸發展的。
兒童道德觀的發展還是兒童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部分呢!也就是說,是個很艱深的課題。
在幼兒早期,孩子們是沒有什麼道德觀的。
比如在嬰兒看來,「意外」是最可笑的——也就是某人跌倒、撞傷之類的,因此動畫片《貓和老鼠》受到廣大兒童的歡迎。
「偷」的行為,往往發生在孩子們有了主動意識,有了明確的想法,但又沒有形成完整的道德觀的時候。
大多數孩子都有過「偷」的行為。
例如,有的男孩子拿「偷」當遊戲,或者像京京那樣偷偷摸摸地拿走小夥伴重複的東西——你可以發現,孩子們眼中的「正常的偷」體現了孩子們單薄的道德觀:從有很多東西的對象那裡拿一點東西不算什麼。
「偷」的行為最早發生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嗯,從幼兒園拿東西不算什麼,幼兒園裡有那麼多好玩的東西——孩子們這樣覺得的。
可以說,這個時期發生的「偷」都不是真正的「偷」,不是惡意的,沒有強烈目的性。
或者說,孩子們根本認識不到自己做的事情有什麼錯,他們感覺不到哪兒不對。
何況,很多兒童故事中都有主人公偷偷拿走怪物寶藏的情節。
大部分孩子會有「偷」的行為都是因為搞不清「所有權」的概念,同時又有主動占有某樣東西的慾望。
很多孩子天生就有 「收藏癖」、「收集癖」,看到自己喜歡的或覺得好的東西就要收集起來,放到自己的「領地」里。
極少數孩子是為了引起別人或家人的關注故意偷東西的,這樣的孩子已經明白自己的行為不好。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班裡一個女生三番五次地趁大家不在偷東西,還總被查出來。
雖然每次她的臉色都很難看,但還是有下次。
後來,這個本來長得很可愛,學習成績也不差的孩子被大家鄙視、疏遠。
很明顯這個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問題,而且她偷同學的錢包手錶,跟其他人偷商店的小玩意,意義完全不同。
因此,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 「偷」東西,千萬不要大驚失色,絕對不要跟孩子提起「偷」這個字眼。
只要平時一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道德觀教育,慢慢孩子就不會有這種行為了。
教育孩子永遠都要遵從中國的中庸之道,既不要像《小時偷針》那個故事中的母親那樣讚揚孩子,也不要直接粗暴地斥責打罵孩子,而是要引導,要循循善誘。
思考題:如果發現孩子把幼兒園或別人的玩具偷偷拿回家,您該怎麼辦?
問孩子:「咦?這是哪來的玩具呀?」
孩子回答後,對孩子說:「哦,那你是從別人那裡借來玩的嘍?明天我們還要還給人家,不然別人找不到自己的玩具會傷心的。
」如果是小號玩具,可以說玩具媽媽找不到小玩具了,會傷心的。
最後,再次跟孩子強調:「別人的玩具是別人的,要借的話要和別人打招呼。
你的玩具是你的,別人要借也要和你打招呼,拿別人的東西都要打招呼。
」
別不信,會撒謊的寶寶更聰明!
不知不覺間,孩子長大了,突然間能言善辯了,變得魅力十足。但也在不知不覺間,孩子居然會撒謊了。你看,這個3歲的小傢伙煞有介事地告訴媽媽,有長頸鹿從窗口經過,而寶寶家住在15層樓。這個5歲的小傢伙,...
孩子愛撒謊怎麼辦?從哪裡找原因!
孩子說謊,是父母很頭疼的問題。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謊話連篇,嘴裡沒一句實話,不知道跟誰學的!」為什麼孩子會撒謊呢?其實,孩子的說謊行為很有可能受到了家長的影響,家長務必要知曉!影響一:恐嚇式的...
孩子一句「謊言」引發的矛盾,孩子奶奶差點被趕回老家
昨天傍晚,孩子奶奶帶著妞妞下樓納涼去了。剛回到家妞妞就走到媽媽跟前說,媽媽我額頭痛。妞妞媽媽看到孩子額頭有好大一個紅腫的包,趕緊問妞妞是怎麼回事。妞妞說,在牆上撞了。妞妞媽媽心疼孩子,就問是怎麼...
媽媽恐龍剛來過 孩子們的"謊話"家長們聽懂了嗎?
推倒了小朋友,卻說別人是自己摔的;拿了別人的玩具,卻說是別人給的;因為考試成績差不敢把試卷拿回家,卻說試卷不見了……孩子們的這些謊言,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並不陌生。對於孩子們的謊言,不少家長很擔心,...
孩子愛說謊?面對說謊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辦?
很多時候父母會把「說謊」和「壞孩子」聯繫在一起,發現寶貝說謊時會特別生氣。其實不然!事實上,說謊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請不要輕易將謊言與孩子的品性划上等號,因為謊言有時只不過是幻想,...
動不動就「撒謊」,這真的是孩子變壞的標誌嗎?
千千一直是個很討人喜歡的孩子。可是,最近爸爸媽媽卻發現他總是有意無意的撒謊。有一次,阿姨帶著千千和幾個熟悉的小朋友在公園裡玩,他們你追我趕,玩得可開心了。玩著玩著,千千和另一個孩子不知道什麼原因...
你的孩子不會撒謊?只能說明你被騙慘了!
聽說《如懿傳》下半年就要播出了,猛然回憶起好幾年前看的《甄嬛傳》,於是趁著周末無聊重新刷一遍,看到朧月指證皇后娘娘推倒了甄嬛,導致甄嬛小產,皇后竭力辯解,皇上怒不可遏地說「她(指朧月)只有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