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真正學會尊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點:在少子化的時代,很多孩子都是被嬌生慣養長大。

父母千方百計為他們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資源,但同時也發現,在如此優裕的環境中長大的許多孩子,卻不大懂得怎樣尊重父母以及其他人,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們如何才能教會孩子尊重父母、師長和其他人?

文/徐海娜

目標重設:平等人格之上的尊重

記得我們小時候,並不需要被怎樣刻意教導,仿佛天然知道在長輩面前要做出個「尊重」的樣子來,輕易不敢有所逆悖。

見到老師,有的人更像是老鼠見到貓一樣。

但糾其實質,那時候的所謂「尊重」裡面有多少是真正發自內心尊重的成分,又有多少是疏離冷漠,以及對權威的恐懼呢?

小時候,有的孩子十分調皮,父母怎麼說都沒用,但在祖父面前並不敢放肆,祖父怎麼訓斥,也唯有低著頭傾聽。

這裡面的分別在於,一是父母親、祖父疏;二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對父母的愛多一點,而對祖父的懼怕可能會更多一點吧。

少子化的時代,情況倒過來了,孩子們不再懼怕祖父母,轉為懼怕父母的更多一點了。

我記得曾經有一陣子,所謂「國學」特別流行,面對「三字經」、「弟子規」這樣的東西,父母們即使沒有趨之若鶩,也甚少反對。

我第一次看到「弟子規」的時候也「心中竊喜」,這個「父母呼,應勿緩」,還有什麼「號泣隨、撻無怨」,多好啊,假如孩子真變成這樣,在孩子面前,那我就是絕對的「君主」啊!

假如孩子真做到了弟子規里的每一條,叫他往東不敢往西,絕對能滿足父母內心的權力欲。

可惜就算是現代的孩子們把弟子規倒背如流了,父母還是沒有感受到來自孩子的尊重,那問題又出在哪裡了呢?

問題就在於人類社會文明整體上一直在進步,而我們的思想依然守舊。

我們是否想過,我們尋求的尊重,是一種真正的尊重,還是同時要享受對孩子的「絕對統治權」?仿佛舊時代里一個板著面孔的祖父,時不時要顯示一下在孩子面前擁有碾壓式的權威力量。

在一個越來越講求平等和自由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我們的內心是否仍豢養著一個以他人的恐懼和臣服為食的專制的暴君?

看清楚我們內心,便會明白,時代已經改變,我們必須重設我們的目標——平等人格基礎上的尊重,不摻雜懼怕和疏離的尊重。

因此當目標改變,我們再用過去的一套去教育孩子便很難奏效。

再說,當我們的教育參雜了控制的慾望的時候,也很難讓孩子心服口服。

沒有被尊重過的孩子,難以真正學會尊重

在如今的世代,每個人生下來,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每個人都有專屬自己的喜怒哀樂,都有對自己的人生做選擇的慾望。

可惜現在的孩子們和過去相比,受到父母控制和影響的程度反而更大。

在人生每一項或大或小的決定上,幾乎都可見父母那「不能放開的手」。

小到父母可以隨便決定孩子一個玩具的命運,未經同意送人或處置。

大到報高考志願,去什麼學校、學什麼專業,有多少孩子有真正決定的權力?只是可惜,沒有被尊重過的孩子,難以真正學會尊重。

我們總是覺得孩子太小了,或者太幼稚了,能力不足,無法為自己做主,所以包攬一切,而常常忽略如何去仔細甄別哪些事情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主的,在哪些事情上應該給孩子時間去學習怎麼做決定,在哪些事情上應該要放手。

說到這裡,我想講一點我個人的見聞。

在新加坡一所特殊學校的一間教室里,坐著7個孩子,全部都有先天性的身心疾病和廣泛性發展障礙,認知能力也十分有限,其中3個只能坐在輪椅上,其中6個能夠發出聲音卻不會說話。

他們使用長期培訓建立起來的一套視覺輔助語言來和老師交流。

課間休息的零食時間到了,只見其中一位老師拿了貼了不同圖紙的黏貼板來到一位小朋友面前,輕聲問他是否要吃東西。

然而這位不會說話且認知有限的小朋友只顧貪玩,把圖片逐個撕下來又貼回去,幾個回合下來,老師都難以弄清楚他的選擇。

老師笑著沖他搖搖頭,擺擺手,要求他停止嬉鬧,認真選擇「吃」還是「不吃」的圖片。

他揭起「不吃」的圖片後,老師又調換了圖片的位置,讓他再選一次,看他還是選擇了「不吃」,確定了這個孩子此時不想吃東西的意思後,老師才去問下一個孩子。

根據不同孩子的情況,老師還會問他們是想先去廁所還是先吃東西,每一件學生認知能力範圍能自主的小事,老師都會儘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做主,絕不越俎代庖。

上音樂課的時候,老師在鋼琴上彈奏著一首歡快的樂曲,學生用不同的自主選擇的敲擊樂器回應,一曲結束,老師會逐個問是否想再來一次。

每一個人的選擇都能受到老師的同等尊重,想再來的真的可以再來,不想再來的就坐著觀摩等待。

而老師本身不會對學生的選擇做任何好惡的表示。

其他課程也是這樣,每一個上課環節,老師幾乎都會給學生做選擇的機會,儘管得到學生真實的意思表示需要時間和經驗,卻每一步都不省略。

在從學生參加完禮堂集會回教室的路上,有的學生雖然能走路,卻並不好好走,而是不時跪坐在地上,老師總是非常耐心地等待和說服,直到這個學生自己願意站起來為止,老師絕對不會施手去拖學生起來。

這裡發生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對他們受自身發展局限的自主能力的最大尊重。

親眼看到這一幕幕的我在想,這些孩子們真是先天不幸,而後天有幸,他們必定知道何為尊重。

沒有被同理過的孩子,難以真正學會尊重

尊重意味著首先在意別人的感受,並願意給予正面積極的對待。

要做到在意別人的感受,首先就要對別人的感受予以「同理」。

同理心,類似我們過去所說的換位思考,重點在於能夠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

當一個孩子總是粗暴地打斷別人的談話,絲毫不懂得什麼是尊重的時候,我們會怎麼說?「要學會尊重別人,不要任意插嘴!」難道這樣他就學會尊重了嗎?「再插嘴,再不尊重點兒,就挨罰了啊!」這樣他閉嘴,是因為學會了尊重,還是學會了懼怕?

那到底要怎樣才能教會這個總是粗暴插嘴的小男孩學會尊重呢?法寶就是「同理心」!只有他們被「同理」以及學會「同理」他人,才能真正習得何為尊重。

Julia Cook是一位獲得過美國國家獎的童書作者,同時她也是諮詢輔導員和育兒專家。

她曾在美國國家教育和諮詢會議以及各國數千所學校多次進行演講。

她有一個繪本能教給我們如何去「同理」孩子,從而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這本書是My Mouth is a Volcano,書里的主要人物就是個老愛插嘴的小男孩兒Louis,他經常打斷別人說話,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大家都不勝其擾。

然而這本書不是從說教開始,而是從建立讀者對Louis的同理開始,用Louis視角第一人稱來敘述「我」的感受。

「我真的有很多話要說,它們都非常重要。

當別人說話的時候,我的話就會從腦子裡冒出來,然後滑進我肚子裡咕咕隆隆叫,逼迫我的舌頭衝破我的牙齒,這些話就在我的嘴巴里炸開,我的嘴巴就會變成噴發的火山,……」

上課的時候,老師讓他等一下再說,他就像等了62年。

這就是一個愛插嘴的孩子的感受,總是那麼迫不及待,要忍住真是很痛苦。

作者分別列舉了3個不同的場景,直到讀者對Louis 有了充分同理之後,情節才開始轉折。

這一轉折,受到「任意打斷和插嘴」之苦的變成了Louis,當他成為「學生之星」,站在全班同學面前開始分享他的「事跡」的時候,開始有同學插嘴,這個來之不易的特殊時刻被插嘴的同學破壞了。

例如他說他喜歡釣魚,就有Richard說他喜歡去墨西哥玩深海釣魚,當同學們的目光轉向Richard的時候,他感到他那些重要的話都被「偷走」了。

雖然老師及時制止了同學插嘴,他依然感到很不快。

回家後,他把發生的事情都告訴媽媽,媽媽對他說,現在你終於知道你打斷別人的時候,別人是什麼感受了。

於是他決定轉變,整個轉變的過程中,媽媽用的是非常實用和有趣的方法,教孩子一步步掌控自我,我發現完全可以在現實中照搬,很有實用性。

Julia Cook還有一本童書叫 Just Don』t Like the Sound of No!,教孩子如何在被拒絕以及有不同意見的時候,仍然保持對他人的尊重,用合適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Julia Cook的書都有個特點,就是有著非常豐富的細節,值得父母和孩子共讀,相信大人和孩子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孩子可以學會如何從理解別人的感受入手去建立內心對別人真實的尊重,父母也可以學會用「同理」的方法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幫助孩子去學習掌控自己的情緒及行為,從而攜手建立一個相互尊重的人際環境。

我們常常對孩子說,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對待別人,然而孩子們並不能單純從言辭說教中學會如何尊重他人,而是要真正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覺,意識到尊重他人的意義,並不斷在現實場景中一遍遍有意無意地操練,才能真正學會尊重。

這其中成人們的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尊重不是疏離,不是懼怕,而是發自內心愿意約束自我,願意同理別人,認同別人生存的意義和獨特價值,而無關身份、地位、財富、貢獻。

願意無差別地給予他人基本的人格尊重,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體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喜歡插嘴打斷別人說話,如何引導孩子?

學前年齡段,特別是四五歲的孩子在語言發展上會有驚人的進步,他們不但可以了解他人語言的意思,也可以重複故事內容,並且能夠表達思想。五歲是語言發展的高峰期,因此他們喜愛問問題,並發表自我的意見,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