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的世界很精彩,家長的打擾很無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你有沒有在家注意過這種情況——
孩子趴在地上,推著手裡的玩具小車,很長時間內一直重複單調的運行線路,一遍又一遍,嘴裡還嘰里咕嚕自言自語。
或者乾脆什麼都不干,手裡拿一個玩具,定定得盯著出神。
而當你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湊上去問:「嗨,你在玩什麼呢?」換來的卻是孩子愛理不理的一句「幹嘛啊?」臉上還帶著滿滿的莫名其妙的表情。
嗯,很可能這讓你的內心突然一股無名火起,仿佛有一萬頭小怪獸在咆哮,有沒有?在你要讓孩子停止這種無聊遊戲、去做點看書練琴之類的正經事之前,請停下來認真觀察一下孩子的表情——有沒有看到那專注的眼神、舒展的四肢和絲絲入戲的神情?那是孩子陶醉在「想像的世界」里的典型表情。
換個專業的說法就是,他正沉浸在幸福的「心流」中。
作為家長,這時候你是不是該安靜地走開,或是在這裡等待……
獨處是兒童成長的生理性需要
小嬰兒從出生開始,大多數時間都在獨處。
慢慢地開始通過視覺、觸覺等感官體驗建立與世界的聯繫,並形成獨特的意識體驗。
(比如在床頭掛個彩球,嬰兒會盯著看很久。
)直到孩子長到五六歲之後還會延續這樣的習慣,這是生長發育過程中如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的需求。
反而是大人,成年後很難真正安靜下來,所以冥想、打坐或者瑜伽這些活動才會如此受到追捧。
很多偉大的沉思者做的事情其實跟小孩是一樣的,只有陷入完全的自我世界中才會獲得智慧或靈感。
所以,如果你有一些冥想、打坐或瑜伽的經驗,可能會更容易理解孩子的這種狀態。
在這种放松中,孩子跟自己的內心建立一種聯繫,體會到內心深處的喜悅。
即便是想像的情節非常緊張激烈,他仍然能從其中體驗到幸福感。
這些對他保持情緒健康和情感的平衡是非常有益的。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要去功利地衡量孩子到底從獨處中學到了什麼、獲得了什麼。
如果總是隨意地打斷、生硬地剝奪孩子消磨時間的機會,孩子可能會產生一些情緒問題,甚至造成嚴重的心理後果。
「發獃」是孩子梳理思維、學習經驗的過程
從總體上看,兒童喜動不喜靜,喜歡跟同伴們玩耍嬉戲。
但獨處跟玩耍一樣,對孩子具有重要的價值。
在想像的遊戲里,孩子進入某種角色,成為公主或騎士;想像自己完成一些偉大的事情,比如鋪路造橋、指揮千軍萬馬或者給小朋友們上課。
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他們的遊戲內容往往跟自己最近的生活事件密切聯繫在一起,常常把平時學到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巧妙整合到遊戲情節中。
在想像的遊戲中,孩子們會對最近感興趣的事情進行梳理,就像我們把房間的物品分門別類、打包整理,然後收拾儲存或者清理拋棄。
因此這些看上去無厘頭的遊戲不是無中生有、隨機生髮的,而是孩子回放記憶、梳理知識經驗的過程。
呃,就跟電腦運行內存整理程序是一樣一樣的啊。
從孩子不同的想像遊戲類型的選擇、內容情節的安排,能看出他們不同的興趣傾向。
比如女孩可能會選擇玩娃娃,一個人分飾數角兒過家家;男孩可能是玩玩具汽車、變形金剛,甚至安排激烈的戰鬥、複雜的人物。
他們在想像的遊戲中映射了自己「社會角色」的興趣傾向,比如自己過家家時模仿大人怎麼控制秩序、管理小孩;玩車的時候觀察事物如何運動、如何控制,腦子裡出現爸爸媽媽在開車時的畫面,回憶見過的汽車燈、剎車、開關的各種細節。
很有意思的是,在這種想像的遊戲中,孩子自己是絕對的主角,完全不需要別人的介入。
即便父母參與,但意義還不如一個「死跑龍套的」——簡直就是一個高級道具。
(兒子玩賽車遊戲時,常常會自己大呼小叫的玩得開心,把我這個賽車對手晾在一邊)他們不需要互動,即便隨口問你意見,但完全心不在焉,類似自言自語。
但是也正因為這不適合成人們關於遊戲的一般邏輯,所以才顯得「奇怪」和難以參與。
家長們在這時候應該甘當配角、道具甚至路人,一定要克制住想要教孩子「應該怎麼玩」的衝動。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個可以聽從自己擺布的活道具而已。
獨處和磨蹭不是一回事
在空閒的時候,爸媽們樂得趁孩子「獨樂樂」享受一下輕鬆。
但是換到平日裡滿滿的日程安排,父母們可就沒那麼寬容了。
上班就要遲到、才藝課的作業沒做,這些時候往往對孩子冷麵冷語,批評說這是「磨蹭」的壞習慣,一定要改正。
其實從本能上來說,孩子是沒有嚴格的時間觀念的。
兒童都是興趣導向,而非紀律和規則導向的。
哪怕他規定自己七點要幹什麼、八點幹什麼,但實際上也很難落實。
孩子更願意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節奏來做事情,興趣是第一位的。
(孩子能堅持的事要麼是特別感興趣的、要麼是身不由己被迫的,呵呵。
)這樣看來,家長的反對更多來自於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把自己的需要凌駕於孩子的需要,這是不是個很自私的決定呢?況且我們大人的時間表,本來就是有問題的。
大人們都習慣了每天用時間表的完成進度來評估自己的效率,殊不知這正是一種現代病和城市病的典型體現。
好吧,看到這裡你可以吐槽我是站著說話腰不疼。
不過正像毛主席時常教導我們的,辦法總比困難多嘛!只要大人們把姿態放低,其實總能找到有效利用時間的辦法:比如,跟孩子共同商量時間表,並制定大家都要遵守的規則;比如,尊重孩子獨處的需求,在計劃里預留出機動時間。
假設孩子習慣了早上起床後要先獨自玩20分鐘再洗漱,那麼你要做的,是把全家的起床時間提前20分鐘。
你看,調整時間表這種事也沒啥大不了的,我們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多給孩子留一些美好的小時光,而不是只手打造一個可憐的早衰城市人。
挺好的,我覺得,你說呢?
推薦一個瘦身的地方給姐妹們!
微信公眾平台:jkss230(←長按複製關注)
讓孩子學會生活技能,只需要用角色扮演代替說教
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遊戲,角色扮演的遊戲不是隨便玩玩,而是孩子認識成人世界的一面鏡子,還能讓孩子學習「換位思考」,這對孩子的想像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都大...
看似簡單的過家家,國外為何那麼重視?
記得第一次參觀這所幼兒園的時候,我看到教室里有整套的玩具廚房,三四個孩子在」做飯「,還有個專門的娃娃區,娃娃的衣櫃、鞋櫃、餐桌一應俱全,兩個小女孩在拿著迷你奶瓶和溫度計,給娃娃測體溫、梳頭、餵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