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因美媽媽e站」教育中和孩子「交易」就錯了嗎?我不這麼認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01
◆ ◆ ◆
前幾天和一位好久沒見的朋友約著見面,她家小男孩,兩歲十個月,聽她說正是秩序感超級嚴重的時候。
出門前朋友跟孩子隨口說了一句去商場玩,到了餐廳後,小傢伙說不餓,要求先去玩,死活不肯進去吃飯,朋友各種哄勸都無用。
我看孩子這樣鬧也不是個事,建議先跟著孩子去轉一圈。
最後跟著孩子先離開餐廳,經過一個酸奶冰激凌的店,小男孩看著眼饞想吃。
朋友看出來後就商量:「那我們買了這個後先去吃飯,吃完了再去遊樂場可以嗎?」小傢伙思忖了一番,同意了。
於是我們帶著孩子,孩子帶著酸奶杯回到了餐廳。
娃安安靜靜地吃著,我們點完餐後就聊了起來。
回想起剛才的這個小插曲,我們就談到了春節假期在微博看到的一篇文章《我冒昧說一下中國小孩兒》,場景何其相似。
小孩在公眾場合喧鬧,父親說:「你別鬧了,要是再鬧了今晚不讓你玩遊戲」。
於是,作者得出了一個犀利的觀點-很多父母給的不是教育,而是交易。
長此以往,會讓孩子變得狡猾:「我做這個有什麼好處?」「想要什麼東西,會用哭鬧來要挾父母而得逞。
」
但,這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嗎?
被那篇文章影響的朋友很猶疑,覺得那位作者說的好像有道理,可實際上在帶娃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自然而然的都會用到這種「交易」讓孩子聽話。
有經驗的父母都會知道,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合理的選擇,這種交易方式能讓孩子很快恢復平靜,不再哭鬧。
那麼,孩子情緒不好引導的時候,交易到底對不對?想必,我們都會有這樣的困惑。
02
◆ ◆ ◆
其實,對於那篇文章,我個人不太喜歡那個籠而統之的角度,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太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比較容易只看到事情表面。
再加上文中對地域性劃分的以偏概全,我感覺是有些不合適的。
而更重要的在於,那位父親的關鍵問題是沒有引導孩子認識到在公眾場合喧鬧會打擾到別人這是不良行為,而不是在教育中和孩子做「交易」這一方法是根本性的錯誤。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交易並非是教育中的洪水猛獸,合理的運用交易來和孩子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明白道理,交易只是一種策略和方法來輔助完成。
「交易」用的好能讓孩子平復情緒,明白對錯;用的不好,就很容易就變成了那種明明孩子做錯了,卻被我們用獎勵來哄孩子聽話。
所以,關鍵在於怎麼用,而不是交易就是錯。
03
◆ ◆ ◆
那麼,在和孩子交易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呢?
1.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判斷事情本身的對錯,而不是以邏輯後果來規範孩子的行為。
(什麼是邏輯後果?是基於孩子的錯誤行為,家長強加給孩子的某種後果。
)
比如你現在非要買這個玩具的話,那麼明天我就不帶你出去玩。
孩子非要買玩具,這個原因是A,明天不讓出去玩,這個結果是B。
可是這個B並非是孩子要玩具所導致的自然後果,而是家長基於對孩子懲罰所提出的邏輯後果。
(自然後果:是指自然而然發生的任何事情,沒有大人的干預。
)
那麼,在這種錯誤的邏輯後果中,孩子會錯誤的認為如果糾正自己不當行為,就可以得到出遊的獎勵。
而正確的方法是:
-
和孩子溝通要這個玩具的原因,理解接納他的喜好,而不是貿然否定拒絕或者用別的物質來引誘他改變主意。
-
如果不能買,我們也需要告訴他不能買的理由,告訴他自己行為的不當之處,在這個過程中也要認可他的失望情緒,並給予安撫。
-
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和孩子約定好我們買玩具的規矩,比如每個月一次買玩具的權利,現在如果買了,那他之前看好的那個就不能買了。
或者現在還沒有到買玩具的時間,我們需要等待。
在適當的時候提供選擇和孩子做交易,讓孩子來做決定,並且讓孩子慢慢承受自己決定所帶來的後果,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意見是重要的,也能明白家長的立場。
2.不要輕易承諾孩子守規矩我們就會有獎勵,而是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
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如果我們會給孩子禮物或者獎勵,那麼要讓孩子明白這個不是取決於孩子的行為。
否則只會讓孩子慢慢習慣了表現好聽話,就能有即時的回報。
要讓孩子明白的是:在她能力範圍之內,應該要做的事情這些都是正常的,無需獎勵。
而其他的,則可以視情況而言適當獎勵。
讓孩子學會承擔自然後果,比如不吃飯會餓,生病了不吃藥會難受,不收拾玩具可能會被踩壞等。
所以,把這些事情做好,是應該要做的事情,應該承擔的責任。
而孩子做了能力之外的事情,我們可以給予適當獎勵,並且這種承諾要兌現,不能欺騙孩子。
也就是說,交易手段可以用,但也要用對地方。
3.是非對錯的判斷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比如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會有家長教育孩子:「別吵了,等下叔叔阿姨不喜歡你了。
」
但實際上這樣就算是孩子停止了哭鬧,這種引導也是不對的。
我們應該告訴他吵鬧影響到別人了是不對的,比如他在做什麼事情,旁人打擾到他了,是不是也會不舒服。
用這種共情來讓孩子理解情緒。
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明白的是我們做不做一件事情,是因為這件事情是否正確,應不應該去做。
而不是因為他人的喜不喜歡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交易」本身並不是教育失敗的罪魁禍首,我們不要用利益來威逼利誘孩子,但是也不必誇大「交易」的危害性。
雖然我們不可避免的會看到很多「熊孩子」,但並不是每一個行為失當的孩子都是因為缺乏管教。
教育的本質也並不是要把孩子變的聽話,而是讓孩子明是非,知對錯。
循著前因後果來看,我們才能更好的看到事情本質,尋找解決辦法。
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無論是自己的成長,還是家長的引導,都不在於一時的表現,而是一個長期的結果。
在孩子還沒有充分理解到規則重要性的時候,我們更需要做的是看到他犯錯後給予正確的引導。
很漫長,但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最後有話說:
昨天我有感而發寫的那篇《帶孩子的媽媽高鐵逼列車長道歉,這個世界真是誰弱誰有理?》補充一個細節吧,本來昨天寫了,六舅舅說不要突出我讓刪掉了。
本來看著乘務員們在無底線的道歉時,我真是憤怒了,就想讓乘務員走,diss她的事情我來做。
結果別人告訴我高鐵0投訴的規定後,我呆坐幾秒鐘,站起來公開跟那個媽媽道歉了,說都是我的錯,我不該多管閒事,不該不了解情況就指責她,帶著孩子也不容易,少說幾句坐下休息吧,讓乘務員也都散了去工作吧,總之就是那麼違心憋屈的道歉,也讓我幾乎內傷。
說完後實在看到她噁心,就起身去衛生間順便離開一會兒,回來後鄰座跟我說,那人無理取鬧不是針對我,是為了找理由跟列車提要求讓特殊照顧。
周圍人都對那女人很瞧不起,但我們終究都沒再說什麼,不跟那種人死磕,並非對蠻橫的人認慫,而是自己勇敢後卻需要乘務員無盡善後的事,不能做。
所以,讓我深深無力感的並非無理取鬧的個人,而是那個0投訴的制度。
就像今天文中所說,我不支持那位日本人把交易當成絕對錯誤的教育手段的說法。
每件事情都會有很多細節,比如家長為什麼選擇和孩子做交易,和孩子交易的過程到底說些什麼,每個案例都會不同,他舉出極端例子來說明交易作為教育手段是錯誤的,這本身就以偏概全。
所以,如果你和孩子做過交易,別那麼焦慮,覺得錯誤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已經把孩子引導偏了。
掌握好文中幾點注意事項,交易只是手段,用對就好,教育才是目的。
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
一位媽媽說:「孩子經常無理取鬧,到超市就要買這買那,不給買就坐在地上哭鬧。到別人家去就亂翻亂動,還會到人家沙發上亂蹦,無論你怎麼說,孩子都不聽話。每次我都會氣不打一處來,回到家就痛打一頓,但是,...
不打不成器?如何「打」孩子更有效?
新時代的父母,已經沒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讓自己不打孩子。這應該是一種社會的進步。通常情況下,父母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後悔。生怕打孩子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不良的陰影,那...
這2個年齡段的孩子罵不得更打不得!家長們注意了!
打罵並不是好的少兒教育方法,據了解長期在父母打罵教育下成長的孩子會出現一種總是想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管束的心理。在少兒教育方面不想做到後悔莫及,爸爸媽媽們就不要再繼續做這樣的錯事了! 做為父母儘量...
小男孩亂按電梯被批「沒教養」,爸爸的「懲罰」方式太值得借鑑!
生活中,經常看到很多「熊孩子」因為各種毛病被家長「收拾」,可是有時候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最後不僅收效甚微,還會影響親子感情。最近,來自楚天視頻的一位爸爸教育「熊孩子」的方法卻刷爆了朋友圈,得到了...
公共場合孩子犯錯,父母要及時糾正?還是顧及面子事後引導?
說起孩子犯錯,那真是很常見!但是家長對待的方式卻各不相同,育兒的路上活到老學到老!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那麼的獨立鮮明,時不時的讓我們做父母的招架不住! 這讓我想起了前兩天的一件事!在圖書館,寶寶因...
2歲內和6歲後的娃不能打 正確懲罰BB
面對淘氣的孩子,我們總是會有忍無可忍的時候,自認脾氣好的媽媽也難免會打孩子。我們的教育傳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在美國打孩子是犯法的。那麼究竟能不能體罰?怎麼教育孩子是好?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
教育中,和孩子做「交易」就錯了嗎?我並不這樣認為
前幾天和一位好久沒見的朋友約著見面,她家小男孩,兩歲十個月,聽她說正是秩序感超級嚴重的時候。出門前朋友跟孩子隨口說了一句去商場玩,到了餐廳後,小傢伙說不餓,要求先去玩,死活不肯進去吃飯,朋友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