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以前--兒童良好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3歲看大,7歲看老。
」這句話並非空談,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3歲之前的生長發育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變化。
研究顯示,人的性格在童年的早期就能形成,從六七歲孩子身上可以預測出他成年後的一些行為。
7歲以前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即兒童3~7周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其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的雛形。
從出生到3歲被稱為嬰兒期,是兒童生理髮育、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布魯姆的一項針對近千名兒童從出生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的結果表明:5歲前為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在4~7歲間獲得的,剩餘的20%則在7~17歲間獲得。
因此,孩子從出生到7歲這段時期非常重要。
作為家長來說,必須要密切關注和把握。
我國兒童心理學工作者也認為:4歲前,是兒童發展形象視覺和口語語音的最佳期;5歲是掌握數概念的最佳期;5歲~6歲是豐富口語詞彙的最佳期;7歲是兒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
如果在這些關鍵期里能對兒童進行及時的教育和培養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教育心理學的另一角度分析,8歲前這一階段人生經歷了兩次大的環境轉變和兩次角色轉換,它是兒童品德個性形成的重要階段。
按心理學理論把人生初期劃分為6個階段:0~1歲為乳兒期,l~3歲為嬰兒期,3~6歲為幼兒期,7~12歲為童年期。
兩次角色轉換即經歷了從嬰兒到幼兒,從幼兒到兒童的轉換。
兩次環境轉變即從自由的無拘無束的以個體生活的家庭到紀律約束的以集體生活為主的幼兒園;從以遊戲活動為主的幼兒園到以學習為主的正規學校班級。
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有好多小學生看上去活潑、頑皮、聰明、智力也正常,但就是學習成績一直上不去,究其原因,就是沒有適應上述兩次環境轉變和角色轉換。
已經是小學生了卻仍是幼兒的心理,已經在學校正規班級了卻還像在自己家一樣貪玩任性。
正如我國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所說:「從出生到7歲是人生重要時期,兒童的習慣、語言、才能、思想、態度、情緒等都要在此時期打好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
事實的確如此,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年齡小、經驗少、玩性大、模仿性特彆強,最易受周圍環境影響,這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既容易又牢固。
在這一階段如果教育得法,引導得當,可以使兒童的自我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得到增強,逐步形成誠實、認真、負責、助人為樂等優良個性品德,從而為其今後一生的幸福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一階段所形成的性格,全對孩子將來的學習、事業、婚姻、家庭等方面造成重大影響。
所以在7歲之前,父母要注意孩子性格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
孩子的4個性格徵兆需要注意
優秀的性格特質不會自動在孩子身上出現,需要父母的精心培養和長期努力。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個徵兆,父母就要及時進行幫助和干預。
害羞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在家的時候聲音洪亮、能唱能跳,可是一到陌生環境裡,立刻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完全失聲了。
而最令家長感到尷尬的是,當好心的長輩跟孩子打招呼或者逗孩子玩的時候,孩子突然蜷縮成一團,往父母的懷裡鑽。
害羞的孩子由於不愛爭取,常常會失去很多機會。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激烈的競爭年代,害羞的孩子很可能產生自卑的心理,從而否定自我。
對策
父母要讓孩子事先有充分的準備。
無論在什麼場合,如果孩子事先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知道會出現什麼情況,他就不會那麼緊張、焦慮和不安,怕羞的情緒也會減少許多,父母也可以多帶孩子到外面走走,多認識一些人,以減少孩子的緊張感。
此外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多給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這樣孩子就會克服害羞了。
脾氣暴躁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很多父母會對孩子哄勸、呵斥、教訓甚至打罵,但所有努力都嘗試過後,父母會發現孩子依然蠻不講理地哭鬧,或者父母當把孩子「安撫」或者「鎮壓」下了,過後這種事情還會一次次發生,弄得家長筋疲力盡。
對策
父母要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父母要給孩子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泄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
當孩子特別生氣的時候,可以將其帶到自己的房間,可以通過打枕頭等安全方式進行發泄;還可以讓孩子把不開心的事情畫下來,扔到情緒垃圾箱,或者以其他更健康的方式發泄情緒。
缺乏自信
很多孩子在這個年齡時往往缺乏自信,什麼事情都不敢幹。
儘管父母經常用各種表揚、鼓勵的方式,孩子還是常常將「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掛在嘴邊。
對策
父母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更重要的是,父母應該多去表揚孩子的努力。
父母更重視他自己的努力過程,能使孩子更有信心地面對困難。
不合群
不合群的孩子常常游離人群之外,很難與別的孩子一起玩遊戲。
對策
父母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要讓孩子在互敬互愛的家庭氣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另外家長還應該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鼓勵孩子交朋友。
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多與性格外向、勇敢的小朋友接近,這是最好的互補法。
孩子的發展軌跡
0~1歲
從出生到3個月的嬰兒。
以睡眠為主。
眼睛能夠隨著呈現在他面前的物體移動,能注視人的面孔微笑;能夠追隨聲音轉頭;能夠抓握接觸到的東西。
這時如果把周圍的環境布置得豐富一些,讓孩子經常接受各種視覺和聽覺刺激並受到親人的愛撫和照顧,就會促進他的神經系統的成熟、心理的發展。
3~6個月的嬰兒。
視、聽能力比前一段有進步,開始能有目的地伸手抓面前的東西和較長時間地玩胸前的玩具,並喜歡把東西放進嘴裡。
這時嬰兒是靠眼、耳、手、口等感覺器官認識事物。
此時,父母多逗引孩子玩,經常抱孩子到室外散步,多與他「說話」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6~9個月的嬰兒。
能用眼睛長時間地注視某一件物品;能分辨出媽媽的聲音;會兩手交替拿東西或用雙手拿東西,在雙手臂的支撐下,能挺起身子;愛扔東西玩,會用玩具相互撞擊;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語言,如「拍手」、「再見」、「謝謝」等,並且能照著去做。
這一階段,家長應多幫助寶寶練習站、坐、轉等動作;給孩子一些中等大小的軟球、彩色積木、布制小動物和小搖鈴等玩具,和他一起玩,並用正確的語言告訴他玩具的名稱。
9~12個月的嬰兒。
能夠在東西不見了時用眼睛去尋找;能模仿自己聽到的聲音,比如鴨子小車的「嘎嘎」聲等;學會叫爸爸、媽媽;能自己拿著奶瓶或杯子喝水;能拉著大人的手或扶著家具行走,由於寶寶自身能力的發展,使他對探索自己周圍的世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對什麼都想看看、摸摸或把東西放人口裡嘗嘗。
這一階段您可以用雙手扶著寶寶教他學走路,經常與寶寶在一起做各種遊戲,教寶寶說簡單的話,以及儘量滿足寶寶急於想探索世界的要求。
1~2歲
一歲半到2歲的孩子,不管看到或聽到什麼,總是會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從這個時候開始,孩子的語言能力急速成長,幾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記事物的名稱上。
孩子一旦知道所有的東西都有名稱後,就開始胡亂提出問題想要記起新的名字。
而大人對此詢問法通常不加理會。
不過2歲前後的「問題階段」所問內容都相當單純,只是令大人感到羅唆罷了。
孩子就是由這種方法來記人名及事物的,這也是一種聰明的表現。
這時應讓孩子更多地參與日常生活,在這些活動中,即能促進一家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讓你的感受到孩子給家庭帶來的無儘快樂,而且還能在活動中教孩子數數、認識事物,教孩子說話,培養他獨立的能力,愛清潔、整齊的生活習慣。
3歲
3歲幼兒的智力發育很快。
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很關心,興趣很濃。
已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了,很少像2歲時那樣一發火就躺在地上滾來滾去。
開始學習性別的區分。
在這段時間裡為幼兒創造同眾多的夥伴相互接觸的機會,對他們的心理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幼兒園是孩子們結識夥伴的好場所。
4歲
與3歲或5歲的時候相比這下,4歲兒童最不溫順;由於他們正處於所謂「精力旺盛年齡」。
一是不要嫌煩:首先要父母接受幼兒這階段的多話現象。
語言的發達必須經過「聽與說」的階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應為小孩確立正確的說話典範,同時也要當幼兒忠實的聽眾。
二是內外的差異:話再多的4歲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像在家裡那麼健談了。
尤其是面對陌生環境時,這種傾向就更加明顯,這時候大人也許馬上急躁地說:「在家不是講得很好嗎?要學會慢慢引導孩子,有點耐心。
三是不要在意孩子的粗話:4歲兒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順利進行,粗話或令人不能接受的字眼就會經常脫口而出,這時候大人不要太在意;若因社會化禁止他們說粗話而干涉他們的交往,反而等於禁止了他們的生活。
當4歲兒第一次說粗話時,父母不妨對他說:「這句話不好聽,不應該這麼說哦!」然後教導他正確的說法。
5歲
5歲是幼兒遊戲能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在家長的啟發和引導下,孩子已經能夠開始玩角色遊戲,如用積木搭「動物園」、「飼養場」,自己扮演飼養員。
5歲兒希望被認可、被讚美的心態很強烈,稱讚孩子是好事,但必須要他能了解理由。
如果大人毫不負責地胡亂讚美一番,只想討好幼兒,這將使孩子勉強自己去達成目標而發生預期不到的問題。
稱讚「你是個勇敢的孩子,一定敢一個人待在黑漆漆的房間裡睡覺」時,孩子為了勉強自己,雖然無法克服畏懼,也只好以「肚子痛」、「窗戶自己會打開」等藉口啞乞求大人幫助。
家長要注意花腦筋想出不同的讚美法,例如「這是你替我做的嗎?謝謝你!」即使只是一點兒小的好事也要加以肯定與承認。
還有,看到孩子努力想做好一件事時,最好及時對他說出一句勉勵的話:「再加油!你好棒!好棒!」
6歲
6歲幼兒除了基本上能夠生活自理外,還能在家中及幼兒園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能夠獨自去鄰居家及旁邊的商店;懂得過馬路時先看紅綠燈及兩邊,要走斑馬線;認識男女洗手間的標誌,選擇正確入口;坐車會主動繫上安全帶。
對6歲的幼兒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轉折,老師和家長都應以最大的愛心和耐心,引導幼兒順利進入小學生的角色。
帶領他開始在教師的教導下,從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範的活動。
7歲
通常,大人對於6歲兒的評語多是"他愈來愈壞了!"而對到了7歲的兒童就會改變以前的看法,而成"他最近乖多了。
" 7歲兒比較不像以前那般處處需要別人的照顧;雖然不是完全可以靠自己,但是比較不會麻煩人,而且也慢慢懂得自己去處理身邊的事情。
7歲兒雖然能夠做好自己大部分的工作,但是也不能完全不管他。
相反地,如果我們過於照顧他,也會造成他的依賴性,永遠長不大。
所以,注意時間和距離的配合很有必要。
同時,要常常稱讚他以加強他的信心、提醒他的責任感。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至老——有道理嗎?
帶孩子外出溜達的時候,碰到年長的大爺大媽們,總會聽到說「三歲看大,七歲至老。」他們看到孩子懂禮貌就會誇獎說「三歲看大,這孩子長大了也懂事兒。」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說,小孩子三歲時候的脾氣稟性,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