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不是孩子的錯,父母對孩子這些話容易引發叛逆情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容易忽視孩子的叛逆行為,當你開始出現以下感受:

  1. 開始對孩子怨聲載道
  2. 經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3. 對孩子的教育感覺疲憊不堪
  4. 時長會對孩子感覺內疚
  5. 有時覺得對孩子的教育很失敗

這時孩子的問題讓你感覺到了沮喪,正是孩子的叛逆行為開始影響你的情緒,受這些情緒的折磨開始對孩子持有消極的看法。

如何發現孩子有叛逆的傾向,注意孩子是否開始表現出以下行為:

  1. 孩子經常無緣無故的發脾氣
  2. 孩子很容易被惹生氣而惱怒
  3. 孩子常常由於自己的過錯去責備別人
  4. 孩子會因為生氣而產生怨恨情緒
  5. 孩子會公然挑戰家長的要求和規定
  6. 孩子經常和家長或成人發生爭執
  7. 孩子會對某個人或事物懷恨在心


上行為孩子表現的越多就是越叛逆,很多家長忽視孩子的這些行為,認為是孩子的耍性子、脾氣不好,其實是孩子產生叛逆情緒的一種行為表達。

家長發現了孩子的叛逆行為,就要認真考慮孩子的行為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對於家長自己,必須審視自己的消極行為,儘量避免以下十個負面的教養行為:

一、對孩子吼叫和打罵

使用打罵、大喊大叫的方式來控制孩子,孩子會因為害怕而屈服,但造成的後果是,下一次如果你不使用這種方式孩子會無視你的要求,只有吼叫、打罵才會引起孩子的重視;而否定孩子的感受,並且說媽媽不愛你了這樣的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他,會變得更膽小、自卑、不自信,而給孩子貼標籤,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加重對峙心態和對抗情緒。

誰都有情緒,當有情緒時,更好的接納情緒,他就會變成自己的朋友,自己才會變得平和,才不會出現這些非理性的消極回應方式。

情緒,讓你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情緒管理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刻意練習,從後知後覺到當知當覺最後能先知先覺。

二、批評、隨意評判

孩子打破了教室玻璃,不要直接責罵孩子,不要以此來評判孩子的人格。

而是要對孩子的行為後果進行分析,進而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反饋。

家長批評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自我價值被否定,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經常被批評的孩子會認為自己被拒絕、不被愛、十分無助。

三、反覆嘮叨

其實我們都知道要愛孩子,可是很多時候,話說出口就變成了嘮叨、教條、評價、貼標籤,總覺得自己的人生經驗豐富,總覺得孩子弱小,所以不自覺中就變成了權威型家長,一副高處俯視孩子的心態,自以為是的要求孩子做自己認為對的但並不一定是孩子喜歡的事,控制孩子以體現自己的存在感。

其實,要理解孩子,需要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脫離自己的父母身份,把他當成同事、朋友或者其他的角色,你想想自己還會以平時與他對話的語氣說話嗎?不會? 因為其他角色與自己是平等的,當可以抽離自己的身份,給予孩子的是有邊界的愛,會更容易理解孩子。

只有理解孩子,你才不會居高臨下,欺負弱小,做到平等的溝通,只有這樣,才會注意自己的措辭。

四、打斷孩子的話

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切忌不能打斷孩子的話,應該給他機會,讓他把話說完。

近日有個小女孩視頻很火,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坐在床上哭訴,家長屢屢用嘲笑或是很不在意的語氣打斷孩子進行辯解,導致孩子的情緒失控,家長卻如無其事的拍視頻。

讓孩子把話說完,然後再說你想說的,這是最起碼的禮貌和尊重,視頻里的小女孩如果經常得不到尊重,會慢慢變得抵制與父母進行交流了,叛逆的情緒會在不經意間萌生。

五、揭孩子老底、內疚型教育

有的家長喜歡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翻舊帳;或是經常引導孩子站在受傷害者的立場去感受,引發孩子的內疚。

家長長期用舊帳來傷害孩子、用內疚來控制孩子,如果讓孩子長期體驗這種難受的感覺極易引發羞怒情緒,進而疏遠與家長的關係。

六、諷刺挖苦孩子

孩子準備參加聚會,特意換上衣服徵求你的意見,你卻說:「成績這麼差穿什麼衣服都沒有用,沒有人願意和差生在一起。

」挖苦像一把利劍,會重創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關係。

七、說教

家長總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不應該做什麼,總是指揮或控制孩子的行為。

孩子會認為父母不信任他們,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孩子會討厭父母的說教從而拒絕指令,甚至和父母對著幹。

經常會發現這種情況,一個小男孩在蹣跚學步,父母在後面喊「這個不能碰」,孩子就去碰一下;「前面有水不要踩」,孩子就故意去踩一下。

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是自我探索、拒絕指令。

八、威脅

家長對孩子說:「作業再不按時完成就沒收手機。

」孩子的想法通常不是怎麼去按時完成作業而是下次怎麼玩手機不被發現。

威脅常常讓孩子感覺到無能為力或心存僥倖,並怨恨父母。

想要孩子聽話,主要還是靠父母:

首先,父母應該糾正自己的看法。

並不是所有父母認為的不聽話都是孩子的錯。

成人和孩子的社會經驗和所處的地位以及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註定了成人和小孩的做事方式是不一樣的,成人不能簡單地給孩子的行為加上標籤。

而是應該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習慣,探尋孩子之所以會這樣做的深層原因,這樣才能對症下藥,讓孩子朝著健康良性的方向發展。

其次,父母要努力完善自己。

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面前也經常做類似的事情?發脾氣的時候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的時候也當著孩子的面,對孩子的問話敷衍了事甚至無動於衷。

如果你是這樣的父母,就應該引起警惕了,如果你不能及時完善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那你想要徹底改變孩子將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最後,父母要適時引導孩子。

孩子鬧脾氣不聽話的時候不需要父母的火上澆油,硬碰硬,這樣只能將矛盾激化。

正確的做法是儘量平息矛盾,給予孩子安撫,同時,找尋合適的時機對孩子進行引導。

只有當孩子心平氣和心情愉快的時候,父母的說教才能發揮作用。

這時候,父母應該儘量講些淺顯易懂的道理來教育孩子,切忌給孩子講大道理,以孩子能聽懂為宜。

父母要注意不要頻繁對孩子進行說教,或者一件事情拿出來講多次,這樣只會讓孩子不耐煩或者產生牴觸情緒。

孩子不聽話,並不只是孩子的問題,父母們也有責任

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一些行為,給孩子一個公正的評判。

希望廣大的父母都能從心底尊重孩子,善待孩子的行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