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3-6歲的孩子選繪本?關注這3個心理發展特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孩子成長,他們會越來越多的接觸到家庭以外的人,進入幼兒園和小朋友玩耍。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與同伴相處、玩耍的感受,孩子與家庭以外重要成年人(比如老師)相處的感受,會對他們影響很大。

社交相關能力發展越好的孩子,越容易建立友誼,而友誼建立又會促進他們心理健康。

所以這個階段需要重點關注孩子社交能力發展。

3-6歲關注點:社交能力,情緒管理,品德培養

社交能力培養

怎樣交朋友?

心理學家發現,幼兒社會發展分為四個類型:

第一種叫非社交活動。

孩子玩耍沒有任何社交性,要麼無所事事,旁觀別人,或獨自玩遊戲。

這種類型比較多存在於3-4歲孩子中。

第二種是平行遊戲。

孩子們可能會靠在一起玩耍,但是各玩各的,不會去影響別人。

3-4歲以後,孩子非社交活動開始減少,平行遊戲開始增加。

隨著年齡增加,孩子更多表現出兩類玩耍方式。

一類是聯合遊戲,雖然孩子玩著各自的玩具,但會開始關注別的小朋友玩什麼,會交換玩具,評論別人。

一類是合作遊戲,這是一種更高級的互動, 孩子們為了完成一個共同目標一起玩耍。

隨著孩子互動形式的變化,他們會開始和同齡人建立「友誼」。

這個階段的孩子非常需要知道,有哪些行為方式會讓別的小朋友喜歡自己,哪些會讓別的小朋友討厭自己,面對「友誼問題」時,應該怎麼處理。

建議這個時期多給孩子買一些如何建立友誼的繪本,父母也可以多給孩子一些怎樣交朋友的指導。

《美國經典行為養成繪本》可以用來指導孩子某些與人相處的行為。

《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我要更勇敢》也很適合這個階段給與孩子友誼方面的引導。

情緒管理

越能控制自己負面情緒的孩子,越容易與別的小朋友友好相處。

這個階段可以多給孩子讀一些情緒管理類繪本。

嬰兒出生時雖然已經有了一套情緒機制,但是他們幾乎沒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緒。

一個人的情緒管理能力需要後天學習獲得。

孩子需要成年人幫助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漸漸學會在哪些場合表達什麼情緒、表現何種行為才恰當。

比如,父母帶著孩子在公園玩,孩子感覺累了,身體不舒服,可能就會尖叫、大聲哭鬧,此時父母需要安撫孩子,同時會告訴孩子,公共場合是不可以尖叫、大聲哭鬧,因為會吵到別人。

孩子在被安撫之後,會更容易記住父母告訴他的這些規矩,也許下一次生氣,他會儘量控制自己不在公眾場合發脾氣。

建議在平時可以通過繪本、故事告訴孩子情緒表達需要注意哪些規則,如何表述清楚自己的情緒。

孩子越能清楚知道自己在經歷什麼情緒,他們未來管理情緒的能力就會越好。

推薦《歪歪兔的一天》這套書作為孩子情緒管理啟蒙繪本。

這套書用一個小兔子的故事,展現了孩子這個時期的各種「小脾氣」,也用小故事的形式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比較適合2-5歲的孩子。

《美國心理學會兒童情緒力培養繪本》也是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的一套經典繪本,由美國心理學會出版。

品德培養

不做「熊孩子」

當孩子兩歲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能夠使用「好」和「壞」這兩個字來評價別人和自己的行為了。

6歲以前,他們會形成一些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很多孩子都能夠說出道德規則,比如不能撒謊,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是否公平等等。

在這個階段,孩子「良知」的雛形開始形成並持續發展至成年,會形成同情心、善行等原則,他們也會在各種不同場合中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何培養孩子比較好的道德基礎,很多心理學家都強調引導與模仿的作用。

當孩子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情,成人需要指出孩子這個行為傷害到了別人,引導兒童覺察對方的情緒,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發展同情心和同理心。

成人還需要教導孩子該怎麼做,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都是在鼓勵孩子學習道德標準。

如果僅僅只是指出孩子「做錯了」,然後就威脅、打罵孩子,不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孩子只會感到害怕和焦慮,不會將道德標準內化進自己的價值觀中。

所以「熊孩子」的出現確實與家長養育方式有很大關係。

父母可以通過繪本書、動畫片等方式引導孩子學習道德與行為規範。

推薦一套來自韓國的繪本《為什麼不可以》,繪本用10個小故事引導孩子認識哪些行為不恰當,怎樣做才是恰當的。

日本著名兒童圖畫書作者宮西達也的《你看起來很好吃》也是一套非常不錯的繪本。

它將人類強調的美好品格融入進了一個個小故事中,讀起來很有趣,孩子愛聽,也能在無形中學會很多親善行為。

還有一些流傳多年的童話故事、寓言故事也是在強調各種美德,比如《匹諾曹》《三隻小豬》《伊索寓言》《農夫和金魚》等等,這些故事都可以講給孩子聽。

道德行為的形成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模仿。

如果孩子照顧者對人友善、溫和,孩子會模仿照顧者對別人的行為。

孩子照顧者的言行一致性也很重要,孩子更容易模仿成人在做什麼,而不是聽他們說了什麼。

如果成人說,要懂禮貌、不說髒話,但自己卻常常使用侮辱性言語辱罵別人,孩子會模仿成人的行為,甚至認為成人在說謊。

如果爸爸媽媽給孩子強調一種美德,自己需要真的認同那種美德,並且以身作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小樓老師心理課

作者簡介:小樓老師,擅長兒童發展心理學、婚姻家庭治療領域。

個人公眾號:小樓老師心理課(ID:xiaolouxinli), 分享心理學知識在婚姻家庭、兒童發展中的運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