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教孩子打回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應該所有的家長都會在孩子的某一階段困惑,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我還沒孩子的時候,心疼我侄女心疼的不得了,她剛一上幼兒園的時候,我還因為擔心她比同班的小朋友小几個月,會不適應幼兒園生活而掉過眼淚。

我擔心她受欺負,還曾問過她,「在幼兒園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這樣的話,而且親口告訴過她,「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打回去。

現在想來,我很無知。

我問「有沒有人欺負你」這句話,等同於給她心理暗示,小朋友之間的肢體接觸就是欺負,她聽了之後可能對小朋友之間的合理衝撞心生恐懼,面對真正的被打可能更加不敢反抗。

有小朋友欺負她,「打回去」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法,更不是最好的方法。

如今我有了孩子,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看到了很多孩子相處過程中的真相,我再也不說「打回去」這樣的話。

首先,結合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我兒子力氣大,打回去保不齊給人打傷了。

我家不是土豪,賠不起錢,我臉皮也薄,賠不起「不是」。

其次,孩子之間的肢體接觸分很多種。

三歲以內的孩子的「打」,幾乎都是無主觀惡意的,他們可能是好奇,可能是想和你家孩子一起玩,也可能是單純只想丟個玩具,只是不小心丟到了你家孩子身上。

遇到這種情況,你要對動手的孩子說「不可以」,這是很關鍵的一點,看護者必須一次又一次的強調規則。

「不可以打人」是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重要規則。

而對於被動手的那個孩子,如果他受到了驚嚇,要抱在懷裡,給予安撫,如果他根本沒什麼特別的反應,可以不用作為,不管怎樣,家長都不需要再用緊張的查看孩子是否受傷和大聲斥責動手的孩子這樣誇張的言行來驚嚇他。

即便真的有惡意欺負別人的小朋友,對付他的方法也有好幾種。

第一種方法,告訴老師。

對於小朋友而言,「告訴老師」這句話是有威懾力的,告訴老師之後,老師也會對打人的孩子批評教育。

但這個方法不能單一頻繁使用,一是威懾力會減弱,二是久而久之孩子變成了「告狀精」,反而不會自己應付場面。

第二種方法,就是教孩子自己應付了。

雙手叉腰,怒目直視,大聲喊:「不許欺負我!」這個需要練習。

練習的過程中,孩子會增加很多勇氣。

尤其是內向的孩子,可以試著練一下。

第三種辦法對付屢教不改的打人的小孩有用,就是冷落他。

這個方法看起來很扯,跟他說「不跟你玩了」,這是懦弱的表現吧?這不是教孩子逃避現實嗎?其實不然,別忘了,對方只是個孩子,不跟他玩對他來說是個很大的懲罰。

如果他被強調「你打人,不跟你玩」的次數多了,他自己能感覺到被排斥,被排斥的滋味不好受,他這時候就會想辦法讓自己的行為適應「小集體」的準則,極力融入「小集體」了。

我也有看過有位爸爸撰文,說他教孩子打回去。

我不太苟同他的「打回去」,不過,看起來他簡單粗暴的教孩子「以暴制暴」,但其實,他客觀的分析了自己家孩子的性格,也跟孩子一起分析了當時的事件,還有對方小孩的行為背後的意圖。

他沒有簡單的一句「你給我打回去」來應付孩子,而是和孩子聊了很多,像個老朋友一樣從旁出主意。

我對他的這個態度還是很讚賞的。

生活中見過一部分的家長,一旦孩子和小夥伴之間出現了問題。

家長並不問青紅皂白,一味的恨鐵不成鋼,咬牙切齒,一會兒罵對方可惡,沒教養,一會兒又嫌棄自己家孩子沒本事。

「你怎麼這麼沒本事,怎麼這麼膽小!」

「他打你,你不會打他?」

「就他長手了,你沒長手?」

……

我們教養孩子,不只是「養」,還有「教」,「教」也不是隨口那麼幾句激將的話,孩子的勇氣和智慧就來了的。

我們提倡「蹲下來」,蹲下來真正的含義是,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了解孩子的想法,陪他一起面對困難,解決困難。

在要不要打回去的問題上,我主張,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每個孩子遇到情況也不一樣,爸爸媽媽應該去細緻的了解經過,聆聽孩子的想法,不鼓勵他作惡,也不要強制他勇敢。

陪他應對問題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這個過程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不管事情是怎樣的,爸爸媽媽和我站在一起。

這對孩子來說,是莫大的心裡慰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被打,媽媽該如何引導?

兒子讀幼兒園,有一天他被班上另一個小男孩打了還掛了彩。起因是那個男孩來搶他的玩具,他不想給,就被打了!媽媽心疼得不行,嘮叨著要去找那個孩子的家長。其實,打兒子的這個孩子在幼兒園很霸道,經常把其他...

孩子上幼兒園被欺負,家長該怎麼辦?

「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該不該教TA打回去?」認為不要打回去的觀點,一般有這樣的幾種理由:「不要打回去,打人不是好孩子,應該告訴老師或者大人,讓大人來判斷和解決問題。」「寬容是傳統美德,應該多...

孩子上幼兒園被欺負,家長該怎麼辦?

「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該不該教TA打回去?」認為不要打回去的觀點,一般有這樣的幾種理由:「不要打回去,打人不是好孩子,應該告訴老師或者大人,讓大人來判斷和解決問題。」「寬容是傳統美德,應該多...